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洪茂 《动物学杂志》2019,54(5):754-765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应对食物短缺、保障其生存和繁衍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保护好贮藏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期利用,是食物贮藏成功的标志和进化动力。同种或异种动物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是动物搜寻和盗取食物的重要手段;避免盗食、阻止盗食和容忍盗食是动物反盗食的重要策略。动物通常采用多种行为策略进行盗食和反盗食,分配食物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种内、种间关系。盗食与反盗食互作及其对贮食行为进化的意义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针对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尤为丰富。本文总结了贮食动物常见的盗食和反盗食行为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涉及贮食动物利用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盗取其他个体食物的盗食策略,以及通过隐藏、转移、保卫、容忍等方式减少被盗食,保护贮藏食物的行为策略。针对现有研究状况,从种间盗食与反盗食及其与物种共存的关系,种间非对称盗食关系及其适应意义,盗食与反盗食最适行为策略及其与贮食动物适合度的关系等方面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藏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独具特色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但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尚未报道。为此,2016至2018年对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8科。其中,东洋种17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3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12种;IUCN收录21种,其中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为濒危级(EN),秦巴巴鲵(Liua tsinpaensis)、棘胸蛙(Q.spinosa)为易危级(VU);《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21种;中国特有种1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5种。共记录爬行动物31种,隶属于2目13科。其中,东洋种23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7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8种;IUCN收录24种,其中,乌龟(Mauremys reevesii)为濒危级(EN),舟山眼镜蛇(Naja atra)为易危级(VU);CITES附录Ⅱ收录舟山眼镜蛇、附录Ⅲ收录乌龟;《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11种;中国特有种12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13种。结果表明,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具有种类较多、东洋界物种占优势、中国特有种及受保护物种较多的特点。调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生物资源概况,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从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对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8种)夏季群落进行了分析。根据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该地区有蹄类动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群落,即:A.高山裸岩寒漠地带:岩羊+藏原羚+白唇鹿+盘羊+藏羚+马鹿(川西亚种)+藏野驴群落;B.高山灌丛草甸地带:藏原羚+马鹿(川西亚种)+岩羊+藏野驴+藏羚+白唇鹿+马麝(横断山亚种)群落;C.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马麝(横断山亚种)+藏原羚群落。它们间的相似性系数比较低,各群落在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种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运用2×2列联表法对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各物种间的关连系数较小,多数种间为正相关连,部分种间为负相关连,经χ2-检验结果表明多数种间关连不显著,部分种间还呈显著的负相关连,在二维排序轴上位置分散。因此,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夏季群落有种类少、结构简单、分布分散和种间竞争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的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2):98-10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化理论处理分析数据,对川西北高原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麝(横断山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坡向和人为干扰,次要因子有食物丰盛度、坡度、坡位、水源和天敌干扰,其最适生境条件为隐蔽条件好、干扰少、主要位于阴坡的灌丛。  相似文献   
6.
储薇  张维  张洪茂 《兽类学报》2016,(4):438-444
镜像、影像等虚拟条件可能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利用控制性围栏实验观察了同种个体实体、镜像及影像对ICR小鼠(Mus musculus)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发现实验鼠与实体接触时间显著高于与镜像、影像的接触时间;实体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增加了在低竞争风险区域贮藏食物量和巢外活动时间;影像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减少了巢外活动时间。结果提示ICR小鼠在实体、镜像、影像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觅食策略和活动时间分配,其觅食行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研究ICR小鼠的行为及饲养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埋藏点深度、间距及大小对花鼠发现向日葵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洪茂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6,26(4):398-402
2005年5~6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通过在实验围栏内设置不同深度、间距和大小的埋藏点,研究了花鼠对向日葵种子的发现率。结果表明,花鼠发现埋藏种子的比例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埋藏深度>5cm后,发现比例较低,且不再有明显变化;花鼠发现埋藏种子的比例随埋藏点间距的减小而增加,埋藏点间距<0.5m后,发现比例较高,且不再有明显变化;花鼠发现埋藏种子的比例随着埋藏点增大而增加,埋藏点种子>5g后,发现比例较高,且不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晓佳  秦婷婷  胡霞  胡纤  黄银春  张洪茂 《生态学报》2013,33(17):5228-5233
EP-1是由炔雌醚和左炔诺孕酮按照1∶2的比例配制而成的一种用于鼠类不育控制的激素类复合不育剂,对鼠类的繁殖及繁殖行为等有一定影响,但对鼠类空间学习与记忆、焦虑行为等非繁殖行为的影响还没有报道。为此,用0(对照)、1.0、2.0、3.0 mg/kg剂量的EP-1对昆明小鼠(Mus musculus)进行灌胃处理,然后用Morris水迷宫和高架十字迷宫分别测定其空间记忆、焦虑行为。结果发现灌胃后15 d,剂量为2.0 mg/kg的EP-1使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但30 d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所恢复,表明2.0 mg/kg剂量的EP-1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降低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但不同剂量的EP-1对小鼠焦虑行为无显著影响。该结果可以为从对非繁殖行为的影响的角度研究EP-1对鼠类的作用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围栏条件下影响岩松鼠寻找分散贮藏核桃种子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半自然围栏内,通过将核桃(Juglans regia)种子用塑料袋封闭处理减弱嗅觉信号和埋藏处理阻断视觉信号,研究了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对置于地表、埋藏、封闭后置于地表和封闭后埋藏核桃种子的发现率,以探讨岩松鼠找寻种子的主要方式;同时还研究了岩松鼠对自己埋藏和其他个体埋藏种子的发现率,以探讨空间记忆在岩松鼠找寻自己埋藏种子时是否有重要作用。岩松鼠对各组种子的发现率为:埋藏组59.5±27.6%,地表组53.3±27.7%,封闭埋藏组31.0±27.2%,封闭地表组26.3±28.6%;其中埋藏组与地表组较高,差异不显著(Z=-0.356,P=0.722),封闭埋藏组和封闭地表组较低,差异也不显著(Z=-0.493,P=0.622),即通过埋藏处理阻断视觉信号对岩松鼠的种子发现率没有显著影响;埋藏组显著高于封闭埋藏组(Z=-2.943,P=0.003),地表组显著高于封闭地表组(Z=-2.084,P=0.037),即通过封闭处理减弱嗅觉信号显著减少了岩松鼠对种子的发现率;当种子被封闭且埋藏时,有31.0%的种子被找到,即当通过封闭处理减弱嗅觉信号,埋藏处理阻断视觉信号后,岩松鼠仍能通过随机探索找到部分种子。自埋组(57.9±21.8%)和他埋组(54.4±33.9%)的种子发现率都较高,且差异不显著(Z=-0.157,P=0.875),即岩松鼠在找寻自己埋藏的种子时没有明显优势。这些结果表明:围栏条件下,嗅觉在岩松鼠找寻贮藏种子时起主要作用,然后随机探索也具有一定意义,而视觉和空间记忆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鼠类–植物种子互作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关注了鼠类的行为习性、种群动态、群落结构、种间合作与竞争以及植物的种子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对鼠类与植物种子取食和传播关系的影响。然而,从种群内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鼠类种子传播作用的研究较少,鼠类种内特征(尤其是鼠类个性)为理解种子命运的巨大变化提供了另一种方法。近年来,动物的个性及其生态效应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将动物的个性与种子传播等生态服务联系起来的理论和研究案例较为少见,妨碍了人们对动物个性如何影响种子传播进而影响植物更新机制的理解。本文结合近年来动物个性研究进展,初步阐述了鼠类个性研究现状;介绍了测量鼠类个性的常用方法(如旷场实验、出现实验和洞板实验等)以及这些方法测量了鼠类哪些个性;着重讨论了鼠类个性对植物种子传播的影响,强调了鼠类单一个性(如勇敢性、活跃性和探索性等)与种子传播的关系;总结了鼠类个性介导种子传播的生态、进化和保护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设计适合的野生鼠个性测量方法,长期监测不同个性鼠类与种子传播的关系,实现理论预测和实证研究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