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0例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给予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单纯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对照组为50.00%(15/30);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56.67%(17/30),对照组为33.33%(10/30);两组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明显增加,WBC计数和CRP都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2、5.167、4.221,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优于单独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复杂性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复杂性腹腔感染患者,分析腹腔细菌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45)、死亡组(n=35),比较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血乳酸水平。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及三者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复杂性腹腔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20株(占比17.86%),革兰氏阴性杆菌64株(占比57.14%),真菌28株(占比25.00%)。死亡组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大肠杆菌感染比例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血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CRP、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WBC、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APACHEⅡ评分≥20分、SOFA评分≥14分、PCT≥7.00 ng/mL、CRP≥100.00 mg/L、血乳酸≥4 mmol/L、WBC<6.00×109、中性粒细胞比例<80.00%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联合PCT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度为95.93%,特异度为92.38%。结论:复杂性腹腔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死亡危险因素较多,联合检测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PCT评估预后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耐药性特点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8例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开展痰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获取的病原菌实施药物敏感试验。此外,统计入院后28 d内死亡患者例数,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98例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63株,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革兰阴性菌123株占75.46%、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25%、真菌7株占4.29%。其中革兰阴性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50株占30.67%)、鲍氏不动杆菌(32株占19.63%)以及肺炎克雷伯菌(21株占12.88%)较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氧合指数<80 mmHg、入住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时长≥10 d以及机械通气时间≥6 d均是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AR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年龄、CRP、PCT、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入住MICU时长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是此类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CRP/PAB)比值与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Sepsis-3.0诊断标准分为普通脓毒症组44例、脓毒性休克组53例,根据入院后30 d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62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并检测血清sTM、PCT、CRP/PAB比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sTM、PCT、CRP/PAB比值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M、PCT、CRP/PAB比值对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血清sTM、PCT、CRP/PAB比值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高于普通脓毒症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sTM、PCT、CRP/PAB比值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为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脓毒性休克、合并器官损伤≥3个、机械通气时间延长、APACHEⅡ评分增加、SOFA评分增加、sTM升高、PCT升高、CRP/PAB比值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TM、PCT、CRP/PAB比值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sTM、PCT、CRP/PAB比值升高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增加密切相关,血清sTM、PCT、CRP/PAB比值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对重症肺炎(SP)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P患者78例,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和观察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各39例,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TNF-α、PCT、CRP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脓性痰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氧分压(pO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TNF-α、PCT、CR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SP患者,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且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耐药状况以及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预后,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培养到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0株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回顾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并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0株鲍曼不动杆菌来源以重症监护室(ICU)为主,占45.96%。其次为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占36.19%。标本构成中以呼吸道标本最高(66.90%),其次为血培养(8.81%)。共有79例(18.8%)患者≥2个部位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其中62例(78.5%)呼吸道是首发的分离部位、之后出现第二个部位培养阳性。体外药敏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2%、15.9%、35.6%、64.2%、71.1%、79.1%和88.9%。选取其中诊断为肺炎患者72例。72例患者粗死亡14例(19.4%)。患者病情好转组治疗初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为69.5 mg/L、死亡组为137.6 mg/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病情好转组治疗初APACHE II为16.4、死亡组为19.7,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外科手术后患者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的主要人群,18.8%的患者在多个部位培养到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抗菌药物选择困难。治疗初期C反应蛋白和APACHE II水平对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98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患者在ICU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21例)和死亡组(77例)。对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多药耐药G-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对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98例重症肺炎患者中,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占比30.30 %,共分离出病原菌290株,其中多药耐药菌65株,占比22.41 %,其中占比比较高的有鲍曼不动杆菌(23.08 %)、铜绿假单胞菌(20.00 %)、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 %)、肠炎克雷伯菌(10.77 %);重症肺炎患者多药耐药G+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较为敏感;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G-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耐药性,其中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中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存活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的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两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的占比,以及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568、1.203、2.812、1.674,均P<0.05),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542,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的主要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且男性、年龄≥70岁、APACHEⅡ评分≥26分、有创通气为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多药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凝血功能、病情评分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118)和死亡组(n=3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PCT、CRP,PT、APTT,APACHE II和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PCT>7.32 ng/mL、CRP>86.73 ng/mL、PT>15.48s、APTT>36.74s、APACHE Ⅱ评分>15.88分和SOFA评分>6.48分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2.099、1.747、2.333、1.596、1.916、2.208,P<0.05)。血清PCT和CRP均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两者与脓毒症患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存在正相关,并且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在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II)、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50例患者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血清sCD14、CRP、PCT水平变化情况及与APACHEⅡ、BISA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sCD14、CRP、PCT及APACHEⅡ、BIS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轻度患者血清sCD14、CRP、PCT及APACHEⅡ、BISAP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重度患者,中度患者血清sCD14、CRP、PCT及APACHEⅡ、BISAP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14、CRP、PCT与APACHEⅡ、BISAP之间均呈正相关(r=0.449,0.649, 0.584,0.488,0.674,0.663,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sCD14、CRP、PCT均呈高表达,且与APACHEⅡ、BISA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患者革兰氏阳性菌(G+菌)和阴性菌(G-菌)中的鉴别作用及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9例细菌性BSI患者,根据细菌革兰氏染色培养鉴定结果分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检测并比较两组PCT、IL-6、CRP、NLR水平,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G+菌和G-菌感染的鉴别价值。比较G+菌、G-菌不同病原菌类型的PCT、IL-6、CRP、NLR水平差异。此外,将所有患者根据28 d预后差异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PCT、IL-6、CRP、NLR水平,以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ICU细菌性BSI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99例细菌性BSI患者中,病原菌类型为G-菌的70例(70.71%),G+菌29例(29.29%)。(2)G-菌感染组PCT、NLR水平均高于G+菌感染组(P<0.05),而两组IL-6及CRP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检测PCT、NLR水平鉴别G+菌和G-菌的ROC-AUC(0.95CI)为0.855(0.770~0.912),鉴别效能较好。(3)肺炎克雷伯菌PCT、IL-6、CRP水平均高于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其他G-菌,NLR水平则低于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其他G-菌(P<0.05)。链球菌属PCT、IL-6、CRP、NLR水平均高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属(P<0.05)。(4)死亡组患者的PCT、IL-6、NLR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CRP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检测PCT、IL-6、NLR水平预测ICU细菌性BSI患者死亡的ROC-AUC(0.95CI)为0.871(0.787~0.937),预测效能较好。结论:联合检测PCT、NLR在鉴别ICU细菌性BSI患者G-菌和G+菌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而联合检测PCT、IL-6、NLR对患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皖北地区ICU病房内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情况。方法收集皖北地区3家教学医院ICU病房中不动杆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PCR法检测blaIMP、blaVIM等MBL基因。结果共收集35株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重复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其中9株(25.7%)金属酶初筛阳性;PCR检测5株(5/35,14.3%)产IMP型MBL,1株(1/35,2.9%)VIM型MBL。结论在本地区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首次发现IMP和VIM型金属酶,提示产金属酶机制参与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40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20.8%),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为64.0%。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现状,以及是否可以继续将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临床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经验用药.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分离的1 07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进行分析;统计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1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在痰标本分离率为81.5%,61.3%是ICU的痰液;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基本都>65%以上,头孢哌酮/舒巴坦2008年耐药率为9.3%,2009年为12.7%,2010年为14.4%,2011年为14.7%,2012上半年直接上升到44.6%.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ICU,常用经验用药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警惕并高度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监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07-2010四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迁移情况和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51、blaOXA-23、blaOXA-24和blaOXA-58。结果 2007-2010四年间分离鲍曼不动杆菌811株,耐药率逐年上升,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如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自2007-2010年分别为13.1%、26.0%、44.3%和59.5%。81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IRAB有311株,IRAB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但四年间的耐药率变化并不明显。对IRAB敏感的抗生素以阿米卡星为首,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逐年下降。从311株IRAB中随机抽取140株,检出blaOXA-51基因阳性125株(89.3%),blaOXA-23基因阳性29株(20.7%),blaOXA-24基因阳性3株(2.14%),blaOXA-58基因阳性22株(15.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升高,以阿米卡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产碳青霉烯酶是IRAB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台州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及同源性.方法 6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经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用K-B法复核药敏结果,采用多重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63株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除多粘菌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63株菌株检测出OXA-51基因60株(95.2%),OXA-23基因58株(92.1%),两个基因同时存在的有58株(92.1%).PFGE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为5个克隆型,其中A、B两个为主型.结论 产OXA酶是台州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其中OXA-23是主要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台州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及脑外重症监护病房(SICU)2006年1月出现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同源性。方法运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仪对分离自2006年1月ICU和SICU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株进行菌种的重新鉴定,采用微量板稀释法测定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等17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配能采用K-B法测定耐药性)。采用PCR对8株菌株进行OXA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8株菌株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和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的耐药;8株菌株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脉冲场凝胶电泳证实其为同一克隆。结论本组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株,同一克隆株在不同感染个体的相互传播,导致了这次院内感染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中药黄酮化合物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40种中药及天然来源的黄酮化合物对三株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测试其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一步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探索黄酮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表明,黄酮单体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部分具有轻微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5 mg/mL;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 5和0.125 mg/mL;同时,黄芩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芩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单用黄芩素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浓度有所降低。综上,黄芩素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这为治疗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硫化氢(H2S)、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穿透素-3(PTX-3)水平与其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及病情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2例作为脓毒症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46例作为休克组以及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H2S、GDF-15、PTX-3水平以及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炎症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快速序贯器官功能(qSOFA)评分对脓毒症组、休克组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分析血清H2S、GDF-15、PTX-3与患者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及病情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休克组的血清H2S、PLT均低于对照组,且休克组低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休克组的血清GDF-15、PTX-3、APTT、PT、FIB、PCT、CRP均高于对照组,且休克组高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APACHEⅡ、q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休克组(P<0.05)。血清H2S与PLT呈正相关(P<0.05),与APTT、PT、FIB、PCT、CRP、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GDF-15、PTX-3与PLT呈负相关(P<0.05),与APTT、PT、FIB、PCT、CRP、APACHEⅡ评分、q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血清H2S明显下降,而血清GDF-15、PTX-3增高,三者与凝血功能、炎症以及病情评分均存在密切关联,这可能是影响脓毒症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进行研究,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60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 IC),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法检测OXA-23,OXA-24,OXA-58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①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前两位是ICU病房和呼吸科病房,分别占32.3%和27.4%,多重耐药鲍曼不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是ICU,为70.6%(12/17),其次为呼吸科病房,为35.0%(7/2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索、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92.3%、55.4%、88.6%、86.3%、80.3%、30.0%、35.0%、76.6%、79.6%、75.1%、87.1%、48.3%、42.0%和79.6%.②在21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有14株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检出率为66.7%,有18株PCR扩增出OXA-23基因,检出率85.7%,全部菌株blaOXA-24及blaOXA-58PCR扩增均为阴性,PCR产物测序表明与鲍曼不动杆菌(AY795964.1)blaOXA-23基因序列100%同源。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表型和基因型检测证实本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主要是产OXA-23型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分离的菌株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测到98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为50株(占51.0%),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液(占94.9%)。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有15种,耐药率〉90%有3种,分别为氨苄西林(98.0%)、头孢唑林(99.0%)和呋喃妥因(99.0%),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仅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0.2%),另外检测到对所用抗菌素泛耐为4株(8.0%);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仅为4种,耐药率〉90%同样为氨苄西林(100%)、头孢唑林(97.9%)和呋喃妥因(97.9%),耐药率比较低的为美罗培南(10.4%)、妥布霉素(16.7%)和环丙沙星(16.7%),耐药率最低也为头孢哌酮/舒巴坦(6.3%)。结论 ICU分离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出现了泛耐菌株;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一般条件下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建议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