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是一种新型脂肪分泌因子,在动物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利用慢病毒敲减CTRP6能够保护小鼠免于发生饮食诱导型肥胖。该文以CTRP6缺失的杂合子(KO)小鼠为材料,结合冷刺激手段,来确认CTRP6对小鼠体重和白脂"棕色化"的影响。首先通过Real-time PCR分析KO小鼠CTRP6表达水平,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 KO小鼠各组织中CTRP6表达显著降低。然后,取4周龄雄性KO小鼠,随机分为两组(5只/组):4°C冷刺激组和25°C室温组,分别以WT小鼠为对照。6周后对小鼠体重、体脂进行分析。与WT小鼠相比,两个温度下KO小鼠体重和白色脂肪的质量均显著下降,棕色脂肪的质量显著上升。对脂肪组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 KO小鼠白色脂肪的UCP1、PGC1、PRDM16(棕色脂肪标志基因)以及Cyt c、NRF1、TFAM(线粒体标志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上述数据表明, CTRP6缺失能够抑制小鼠白色脂肪积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该研究为揭示CTRP6基因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在人体代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将脂肪组织、代谢及多种疾病联系在一起。C1q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蛋白3(CTRP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属于C1q/TNF超家族,与脂联素有高度同源性。CTRP3以内分泌的方式对心血管、代谢、炎症等相关疾病发挥多种作用。关于CTRP3的研究趋于深入和多样化,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CTRP3在心血管及代谢相关疾病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为CTRP3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omplement-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3,CTRP3)是2003年发现的脂肪因子,是CTRP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CTRP3在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入,CTRP3的多种新功能被逐渐揭示。CTRP3不仅可以调节软骨细胞增殖及多种骨关节疾病,还对机体睾酮和脂肪因子的分泌、糖脂代谢、线粒体生物合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血管新生、血管钙化以及心室重塑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CTRP3的发现、基因和蛋白结构、表达调控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希望可以为CTRP3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omplement-C1q/TNF-related protein,CTRP)是新近发现的一个脂肪因子超家族,目前已经发现有15个成员。CTRP家族成员结构与脂联素相似,均包含一个氨基末端的信号肽、一个短的可变结构域、一个胶原样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球形结构域。目前研究表明CTRP家族成员参与调控机体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糖脂代谢、炎症、软骨发生及发育、心肌保护、血管舒张等。本文将对CTRP家族各成员的组织分布、表达调控及主要生物学功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omplement C1q/TNF related protein,CTRP)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脂肪因子超家族,目前已经发现该家族有15个成员。CTRP家族成员结构均包含一个氨基末端的信号肽、一个短的可变结构域、一个胶原样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球形结构域,其结构与脂联素有高度同源性,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组织表达和多样化的功能。本文将对CTRP家族各成员的组织分布和对心血管代谢紊乱及相关危险因素如糖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的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是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不仅对动物脂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还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该文以CTRP6基因敲除鼠(CTRP6–/–)为材料,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急性炎症反应模型,旨在分析CTRP6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首先,取2月龄雄性CTRP6–/–(KO)小鼠,随机分为2组(5只/组):LPS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以WT鼠为对照。利用Real-time PCR和ELISA分析LPS对WT小鼠机体内CTRP6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LPS刺激后WT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CTRP6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表明CTRP6基因与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接下来,对比两种基因型小鼠发现, KO组小鼠注射LPS后,其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升高水平显著低于WT对照组。进一步通过肺部切片HE染色和肺组织干湿比评估炎症反应对肺的损伤程度,发现KO组小鼠的肺损伤程度显著低于WT小鼠。最后,在体外,利用LPS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两种基因型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但CTRP6–/–型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升高水平以及NF-κB的磷酸化升高水平均显著低于WT型巨噬细胞。综上所述, CTRP6基因与机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CTRP6基因缺失导致小鼠对LPS的应答减弱,缓解了急性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5(complement 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15,CTRP15),又称肌联素(myonectin),是一种由骨骼肌分泌的肌肉因子。CTRP15的基因表达和血清水平受饮食和代谢状况、运动锻炼以及激素的调节。CTRP15可影响脂肪组织及肝脏的脂肪酸代谢,并与饥饿所致的肝自噬密切相关。最新研究发现它参与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铁代谢的调节,因而又被命名为erythroferrone。  相似文献   

8.
脂肪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yl-coenzyme A oxidase 1,Acox1)缺失可通过内源性配体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从而减轻肥胖基因leptin突变型(ob/ob)小鼠的肥胖和脂肪肝症状,但提高了其肝癌发生率.为进一步研究PPARα信号通路在高脂日粮和leptin缺失诱导的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野生型、Acox1-/-、ob/ob和Acox1Δob/ob小鼠为模型,用正常日粮或60%高脂日粮饲喂10个月.结果显示,正常日粮或高脂日粮饲喂情况下,Acox1-/-和Acox1Δob/ob小鼠的体重、白色脂肪细胞体积、棕色脂肪组织含量及肝脏脂肪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WT和ob/ob小鼠.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rd)及烯酰辅酶A水合酶(L-PBE)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cox1-/-和Acox1Δob/ob小鼠肝脏内肝细胞增殖及L-PBE活性、肝脏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WT和ob/ob小鼠.正常日粮饲喂的WT、Acox1-/-、ob/ob和Acox1Δob/ob小鼠肝癌发生率分别为0%、100%、0%和4%,高脂日粮饲喂后,其肝癌发生率分别为0%、100%、2.9%和100%.Q-PCR结果显示Acox1-/-和Acox1Δob/ob小鼠肝脏内L-PBE、Cyp4a3、Akr1b10、ap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T和ob/ob小鼠.综上所述,PPARα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抵抗高脂日粮和leptin缺失诱导的肥胖和脂肪肝,但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通过Nrf2-Akr1b10信号通路促进了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高脂引起的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高脂以及高脂+白藜芦醇小鼠模型,给小鼠喂养一定剂量白藜芦醇(100 mg/kg/d),喂养12周。提取小鼠皮下脂肪细胞,分化成熟,加入白藜芦醇,采用q RT-PCR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HO-1以及棕色脂肪标志基因的表达。通过q RT-PCR检测小鼠脂肪组织炎症因子、UCP-1以及HO-1的表达。结果:白藜芦醇在体内可以明显抑制高脂引起的肥胖,糖耐量异常,同时促进棕色脂肪标志基因UCP-1,PGC-1以及PRDM16的表达。白藜芦醇还可抑制肥胖小鼠脂肪组织炎症因子的增加以及抗炎蛋白HO-1的表达。在体外分化的成熟的皮下脂肪细胞中,白藜芦醇同样可以促进棕色脂肪标志基因UCP-1,PGC-1以及PRDM16的表达。白藜芦醇通过促进抗炎蛋白HO-1的表达抑制高脂引起的脂肪炎症反应。结论:白藜芦醇可以通过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以及抑制慢性低度炎症抑制高脂引起的肥胖、糖耐量异常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 2)、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水平与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UAP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水平,根据Gensini积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28例,中度病变组33例和重度病变组25例,比较各组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及血脂水平,并分析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水平与血脂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ngptl 2、CTR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老年UAP患者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risin、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Angptl 2、CTRP1、TC、TG、LDL-C水平则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UAP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与TC、TG、LDL-C、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Angptl 2、CTRP1水平与TC、TG、LDL-C、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UAP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Angptl 2、CTR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患者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Tg-visfatin×ob/ob小鼠的表型特征并探讨内脂素的作用。方法将visfatin转基因小鼠与ob(+/-)小鼠杂交,获取visfatin转基因ob/ob小鼠(Tg-visfatin×ob/ob),以ob/ob小鼠为对照,测定两种小鼠1~9月龄的体重变化,分别在3、5、9月龄测定其腹腔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情况,并对其从9月龄~11月龄的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两种小鼠在1~9月龄的体重差异无显著性。腹腔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实验显示,与ob/ob小鼠相比,3月龄时,Tg-visfatin×ob/ob小鼠的糖耐受受损及胰岛素耐受情况得以改善;5月龄时,Tg-visfatin×ob/ob小鼠仅糖耐受受损得以改善;9月龄时,Tg-visfatin×ob/ob小鼠具有更严重的糖耐受受损及胰岛素耐受。统计结果显示,从9月龄到11月龄之间,Tg-visfatin×ob/ob小鼠的死亡率比ob/ob小鼠提高了44.4%。结论 visfatin体内的高表达对ob/ob小鼠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有影响,作用效果随着小鼠的年龄不同而变化,在早期起到代偿性的缓解ob/ob小鼠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作用,到后期表现为失代偿性的加重了ob/ob小鼠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并增加了小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及脂肪酸β氧化的影响。方法:3~4w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以诱导肥胖,然后对肥胖小鼠实施乙酸治疗5w。喂养过程结束后,心脏采血,取结肠、肝脏和性腺周围脂肪。检测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胰岛素浓度,同时检测结肠G蛋白偶联受体(GPR43、GPR41)、酪酪肽(PYY)、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以及肝脏和脂肪肉碱脂酰转移酶(cpt)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给予乙酸治疗5w后,体重显著性下降,但日均进食量和能量摄入却显著增加(P<0.05)。肥胖小鼠的血浆葡萄糖、TG和TCH较正常小鼠,均显著升高(P<0.05),给予乙酸治疗后,血浆TG和TC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小鼠相比,肥胖小鼠结肠中GPR43、GPR41、PYY和GLP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脂肪和肝脏中cpt1a、cpt1c、cpt2的mRNA表达显著性降低(P<0.05);肥胖小鼠给予乙酸治疗后,结肠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脂肪中cpt基因mRNA表达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乙酸对小鼠肥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特异性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酸β氧化。  相似文献   

13.
ATGL研究进展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是脂肪组织中参与脂肪分解的脂肪酶。ATGL也被称为TTS2.2、desnutrin、iPLA2ζ或PN- PLA2,在进化过程中较保守。ATGL拥有特异性的patatin结构域。空腹时ATGL表达上调,重新摄食后表达下降。基础水平、激素刺激和过表达时均可分解甘油三酯,表达被抑制时甘油三酯分解减少。在ob/ob和db/db肥胖小鼠模型中表达量下降,表明其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可能均有关联。ATGL基因剔除小鼠研究证实其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ATGL是负责细胞脂肪代谢的重要的甘油三酯脂肪酶。本文综述了ATGL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休克因子1 (HSF1)减轻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保护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和观察小鼠肺部病理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蛋白质C表达水平,通过质粒转染抑制或增强HSF1表达从而观察蛋白质C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HSF1调节蛋白质C转录的机制。结果 在CLP脓毒症小鼠模型中,HSF-/-组小鼠的凝血活性与HSF1+/+组相比明显增强,肺损伤明显加重。ELISA、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SF-/-脓毒症小鼠血浆和肺组织中的蛋白质C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体外bEnd.3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结果显示,HSF1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蛋白质C表达,HSF1过表达则增强蛋白质C表达。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提示,蛋白质C启动子区含有HSF...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人CTRP4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为脂肪细胞因子CTRP4的体内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构建人CTRP4的转基因小鼠线性化表达载体,再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载体注射入小鼠受精卵,从而构建人CTRP4的首建鼠( Founder )并与野生型小鼠交配繁殖得到F1代阳性小鼠,再通过近亲繁殖与测交的方法,得到CTRP4转基因纯合子小鼠,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 的方法对纯合子小鼠进行鉴定。结果得到人CTRP4转基因小鼠纯合子小鼠两个品系,western blot鉴定该转基因小鼠心脏,肝脏,脑,肾脏等多种组织中均呈现CTRP4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TRP4转基因小鼠纯合子小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冷暴露(Chronic intermittent cold exposure,CIC)干预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小鼠,建立肥胖小鼠模型,同时给予CIC处理。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慢性间歇性冷暴露组(CIC组)、高脂组(HF组)、高脂冷暴露组(HF+CIC组),每组6只小鼠;CIC干预过程中,检测小鼠体重、肛温等数据。CIC处理16周后,麻醉处死小鼠取肩胛部位棕色脂肪组织, HE染色法观察棕色脂肪组织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和q-PCR 检测棕色脂肪组织Cirbp、PPAR-γ、C/EBPα、PGC-1α、UCP-1等信号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肛温变化结果显示,干预初期小鼠冷暴露前后肛温差较大,冷适应后各组无显著性差异;与Con组相比,HF组小鼠体重升高、棕色脂肪占体重的比例下降,棕色脂肪组织中Cirbp、PPAR-γ、C/EBPα表达增高,PGC-1α、UCP-1表达下降(P<0.05);与HF组相比,HF+CIC组小鼠体重下降、棕色脂肪占体重的比例增高,棕色脂肪组织中Cirbp、PPAR-γ、C/EBPα表达下调,PGC-1α、UCP-1表达上调(P<0.05)。结论:CIC可能是通过激活Cirbp,影响PPAR-γ-PGC-1α-UCP-1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从而对棕色脂肪组织的活化产生影响,起到防治肥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减肥素(Leptin),1994年被鉴定为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产物,在肥胖品系小鼠ob/ob中该基因发生缺陷。给肥胖小鼠注射减肥素可使其恢复正常体重,这一进展曾经成为远远超出科学出版物的热门新闻。进一步研究证明体重减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对减肥素或减肥素受体的应答减弱有关。 减肥素由脂肪组织产生,其在血浆中的浓度与体内脂肪量相关。给瘦鼠注射葡萄糖或胰岛素可上调减肥素mRNA的表达,而肥鼠则较不敏感。在缺乏功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究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类似物3(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like 3,OSBPL3)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肝脏特异性沉默OSBPL3小鼠模型和空载体对照组,分别予以普食和高脂喂养12周。分为正常对照组、OSBPL3沉默组、肥胖对照组、肥胖OSBPL3沉默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脂质合成基因及脂质分解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人HepG2细胞株给予不同浓度油酸(oleic acid,OA)处理,观察油红O染色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OSBPL3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OSBPL3沉默组小鼠各项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体质量、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指数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体质量、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指数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TC、TG、LDL-C及HDL-C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与OSBPL3沉默组小鼠SREBP-1C、FAS及PPARα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及肥胖OSBPL3沉默组SREBP-1C、FAS较高,PPARα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SREBP-1C、FAS表达水平较低,PPARα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Akt及mTOR磷酸化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肥胖OSBPL3沉默组Akt及mTOR磷酸化表达水平较低(P<0.05)。随着OA作用浓度的升高,油红O染色逐渐加深。与0 μmol/L油酸相比,油酸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epG2细胞OSBPL3 mRNA水平(P<0.05)。结论:OSBPL3能够调控脂质代谢的表达,可能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有望为研究NAFLD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别以C57BL/6JSlac和C57BL/KsJ-db/+表型正常小鼠为对照组,比较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Ta和C57BL/KsJ-db/db小鼠的体生长曲线、糖代谢曲线、血清胰岛素水平、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探讨其肾脏、肝脏和胰腺等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在各自实验周期内,每2周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血糖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脏器、脂肪称重,部分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结果 (1)KK小鼠体重远高于db/db小鼠,且同品系间雄性小鼠重于雌性小鼠(P〈0.05);(2)同品系间雄性小鼠的血糖值明显大于雌性小鼠(P〈0.05),db/db小鼠出现血糖异常症状比KK小鼠早,且血糖值大于KK小鼠(P〈0.05),而KK小鼠血糖异常持续时间则较db/db小鼠长;(3)KK小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db/db小鼠(P〈0.05),同品系雌雄小鼠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4)雄性KK小鼠脂肪系数及部分脏器萎缩程度大于雌性,而db/db小鼠雌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db/db小鼠脾脏和胰腺的萎缩程度及脂肪系数大于KK小鼠(P〈0.05),而KK小鼠肝脏的萎缩程度则大于db/db小鼠;(5)糖尿病模型小鼠肾脏、肝脏以及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结论 KK-Ay/Ta和C57BL/KsJ-db/db小鼠均是肥胖的,伴有高血糖、高度胰岛素抵抗,肝脏、肾脏病变和胰岛功能不足的适用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且db/db小鼠血糖出现异常比KK小鼠早、脂肪系数大,而KK小鼠血糖异常持续时间较db/db小鼠长,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远大于db/db小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用化学方法治疗肥胖症,研究人员注意到环状19-氨基酸神经肽具有过去所不了解的功能。 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研究人员用差示PCR技术筛选、分离并扩增了ob/ob小鼠独有、ob小鼠(对于这种突变是杂合性的)中不太普遍的mRNA。ob/ob小鼠是ob突变杂合性的;这种小鼠十分肥胖,在生活史早期自发产生糖尿病。Amgen Inc.也正在用在其中发现了leptin蛋白的同种小鼠研究控制食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