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玛蠊属Margattina Bey-Bienko,1958是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新的同物异名。记述了产于中国的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的3新种并提出1新组合:华丽玛蠊M.speciosa sp.nov.,分布于湖南、江西;岔突玛蠊M.furcata sp.nov.,分布于贵州;无斑玛蠊M.immaculata sp.nov.,分布于浙江;三刺玛蠊M.trispinosa (Bey-Bienko,1958)comb.nov.,且附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In the present paper, Neoloboptera Princis is reviewed and one new species, Neoloboptera choui Che, sp. nov., and one new record species, N. reesei Roth,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type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WU).  相似文献   
3.
检视了3类不同生殖方式的7种蜚蠊雌虫标本,描记了卵生A型、卵生B型和卵胎生A型的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外部形态特征.研究发现蜚蠊不同生殖方式的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和卵荚形态上差异明显,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与卵荚形态和生殖方式均互呈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朱道弘  Seiji Tanaka 《生态学报》2007,27(9):3687-3693
为弄清光周期对一种亚热带蜚蠊Periplaneta japanna)若虫发育的控制机理,检测了光周期对冲绳(26°N)和八丈岛(33°N)两个地理种群若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显著影响两地理种群的若虫发育,然而,冲绳和八丈岛种群间显示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冲绳种群在长日条件下(LD 16∶8h)若虫发育显著快于中间日长(LD 14∶10h)和短日条件下(LD 12∶12h)的若虫发育,孵化后60d 或120d 将若虫自LD 16∶8h向LD 12∶12h转移,若虫发育受到抑制,而自LD 12∶12h向LD 16∶8h转移,则促进若虫发育。八丈岛种群的若虫在短日条件下发育最快,其次是中间日长,长日条件下若虫发育最慢,孵化后60d 或120d 将若虫自LD 16∶8h向LD 12∶12h转移抑制若虫发育,反方向转移的若虫快速发育。两地理种群间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可以认为是趋异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呲虫啉、杀虫双对美洲蜚蠊中枢神经的电生理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第V1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x10-7mol/L吡虫啉和 1.38XlO-5Stool/L杀虫双处理后初期均能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发放增强,随后导致突触传递阻断。而吡虫啉较杀虫双阻断传递快,且用Ringer生理溶液冲洗不易恢复,表明吡虫啉较杀虫双激动剂活性更强。以3.37×10-5mol/L甲胺磷预处理中枢神经样品后,再进行杀虫双处理,则突触后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增强,产生连续超幅排放(overshooting)现象,相反,甲胺磷预处理对随后进行吡虫啉处理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吡虫啉、杀虫双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病毒的分离及某些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自然罹病的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非包涵体病毒。将病毒悬液均匀拌入无菌饲料并供食154~169日龄黑胸大蠊健康若虫时,能使其感染、发病,死亡率可达98%以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病毒为球形二十面体颗粒,直径约23nm。病毒悬液具有典型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病毒用DNase和RNase处理并经吖啶橙染色、二苯胺和苔黑酚试验及甲醛反应证明:该病毒含有单链DNA。以上特性与细小病毒科的特征有点类似。  相似文献   
7.
蜚蠊单个机械感受器诱发反应峰电位的历程及幅度,使用系列分析、栅分析、时序分布、累加密度函数、栅—频分析、特征参数的伪三维隐线显示、峰电位幅度概率密度函数、峰电位间隔概率密度函数等分析方法,获得较多的神经信号间隔编码信息,以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峰电位间隔和栅—频分析图由函数经曲线拟合后,分别求得描述其动态过程的时间常数τ_1,τ_2和τ_3,应用上述多种分析显示方法,使研究者更为直观地观察和定量描述刺激—反应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9.
德国蜚蠊经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以光镜和电镜观察精母细胞巨大中心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发现:γ射线可诱发各种类型中心体畸变,如棒状、断裂、不分离、超数和微小中心体等;畸变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畸变类型和辐射剂量有密切关系,低剂量(500—1000r)诱发较多的棒状中心体和中心体断裂、中等剂量(2000r)诱发较多的超数中心体和中心体不分离、高剂量(5000r)诱发较多的微小中心体,看来低剂量γ射线主要影响中心体结构,高剂量则对中心体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本文还讨论了中心体畸变的可能产生机制及在遗传毒理研究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5个不同品种菜豆(Phaseolus vulgarius L.)中的蜚蠊(Periplaneta)消化道α-淀粉酶抑制剂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都能在酸性pH条件下有效地发挥抑制作用,且最适抑制pH均在5.50左右;但它们的热稳定性、最大抑制活性及发挥最大抑制活性所需的预温时间等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