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年我们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的若虫中,首次分离发现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fDNV)。根据Kock's 法则,将它进行了回感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病毒对该虫可引起同样的病症,并从中重新分离出完全一样的DNV。同时,对诊病毒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呈球状二十面体,大小一致, 直径为20 nm; 病毒核酸呈线状, 长度为1.7/μm 分子量为1.7x106 Dal(ssDNA),基因组为单链DNA;结构蛋白为4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81k、62k、53k、29k。根据病毒分类命名原则,证明从黑胸大蠊中分离出的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的浓核症病毒属(Desovirus)。我们将它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gt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简称PfDNV).  相似文献   

2.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蟑螂种类.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 PfDNV)是我室1991年在国内首次报道并在国内外第一个分类鉴定的蟑螂细小病毒[1].我们构建了PfDNV全基因组克隆和酶切亚克隆重组质粒,测定并分析了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与结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具有细小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其末端具有反转重复序列(Invert Terminal Repeatant, ITR)和回文结构,这类病毒基因组两端的特殊结构可能是与病毒复制,整合,拯救,包装有关的必需顺式元件[2~5].为了进一步研究黑胸大蠊浓核病毒基因复制及表达机理,尤其是其末端结构在病毒基因复制中的作用,我们将荧光素酶基因插入了PfDNV基因组保留了两个完整的末端结构而其它部分缺失的重组质粒中.将这种重组质粒转染虫体后,在虫体中检测到了荧光素酶的表达,说明在缺失基因组中间部分时,插入的外源基因依然可以复制、表达.本结果证实了PfDNV基因组的末端结构是PfDNV复制的必需结构.这一实验为将外源基因引入病毒基因组,构建基因工程杀虫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组质粒转染蟑螂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拯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lassmilk法纯化PfDNV dsDNA,在其3′端和PstⅠ切开的pUC119质粒的3′端分别加dG和dC尾,连接、转化、筛选得到分子量为8.7kb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证明插入DNA为PfDNV全基因组DNA.利用DEAE-dextran转染技术,将此重组质粒导入黑胸大蠊幼虫体内,此重组质粒能使虫体发病死亡.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发现虫体细胞内存在大量的病毒粒子.同样,在免疫扩散实验中虫体PBS浸出液能与抗PfDNV的抗体产生沉淀线.用重组质粒感染致死的虫体喂食健康黑胸大蠊,也能使其发病死亡,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在细胞内增殖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4.
用Glassmilk法纯化PfDNVdsDNA,在其3′端和PstⅠ切开的pUC119质粒的3′端分别加dG和dC尾,连接、转化、筛选得到分子量为8.7kb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证明插入DNA为PfDNV全基因组DNA。利用DEAEdextran转染技术,将此重组质粒导入黑胸大蠊幼虫体内,此重组质粒能使虫体发病死亡。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发现虫体细胞内存在大量的病毒粒子。同样,在免疫扩散实验中虫体PBS浸出液能与抗PfDNV的抗体产生沉淀线。用重组质粒感染致死的虫体喂食健康黑胸大蠊,也能使其发病死亡,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在细胞内增殖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5.
吴福祯 《昆虫学报》1982,(4):416-422
蠊是世界著名的卫生害虫与仓厍害虫,也为害温室栽培植物,种类甚多。其中以大蠊属昆虫为害最甚。近年来我国各地蠊为害日趋严重,来信并寄标本要求鉴定种类及询问有关生活习性的很多。据此,特就我国常见的大蠊属6个种撰文报道如下。 6种大蠊中,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在沈阳地区为害严重,澳洲大蠊与褐斑大蠊遍布南方,前者为害也重,淡赤褐大蠊遍布长江下游,害情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种蟑螂卵荚的鉴别和对日常调味品的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蟑螂(蜚蠊),不但能咬坏多种用具、器材、食品,危害严重,还能携带传播多种细菌、病毒和包囊、虫卵等,是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缩小膜壳绦虫和鼠念珠棘虫的中间宿主。可能是过敏原之一。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大家对室内常见的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所产的卵荚(卵鞘、蟑螂子)尚不易鉴别。卵荚的抵抗力强、具繁殖力,在传种接代中作用大,在生活调味品中生存时间缺少研究,故予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 自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于1978年建立了《全国蟑螂臭虫防治专题组》以来我国的蟑螂防治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取得可喜的成果。 一、蟑螂种类及分布 经各地卫生防疫站调查,我国室内常见蟑螂有14种,隶属3科、5属: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Fab.、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osa Serv.、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Ka-rny.、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Bur.、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fallax B-Bienko、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Stoll、丽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ean)、东方蠊Blatta orienta-  相似文献   

9.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Serville)是我国室内蠊(俗称蟑螂)的重要种,属蠊目、螊科、大蠊属。此虫分布极广,为害甚烈,不但啃食、污染和咬损室内的各种食品、衣物、书籍、皮革等,还携带传播人、畜疾病的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种致病菌和蛔虫卵、钩虫卵等多种寄生虫卵,是必须防治的室内害虫。作者于1985年以来,对黑胸大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形态特征 (一)成虫大型,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雌虫体长2.8-3.3cm、体宽1.2-1.5cm,前翅长2.1-2.3cm。肛上板中线隆起成脊,后缘呈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片,各片后端纯圆,切口顶端尖锐。下生殖板大型,中线隆起如船底。雄体长2.7-3.3cm、宽1.1-  相似文献   

10.
<正> 云尺娥Buzura thibetaria Oberthur是我省茶树的大害虫,1976年曾发现幼虫自然感病死亡,经采样镜检,均是病毒,一般死亡率为20%,高者达90%以上。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报于下,以供参考。 供试材料 系1976年自然罹病虫尸,经初步提纯的病毒悬液。田间防治用保存一年的黄泥粉吸附制剂。 试验方法 将病毒悬液配成所需浓度,用喷雾器喷于饲料上,晾干后喂饲健康幼虫,逐日记载死亡数(镜检,虫体内充满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