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1弧毡蠊,新种 facobsonina arce sp.nov.本种与简毡蠊 facobsonina simples Hebard,1929相似,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具1对圆形凹陷;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具1刷状附属阳茎,后者细长无刷状附属阳茎;3)下生殖板的后端部弧状突出,后缘波状弯曲,后者后端部略弧状突出,后缘近平截.正模♂,湖北秭归九头岭,100 m,1993-06-12,李文柱采.副模: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7-13,姚建采;3♂♂,1♀,同正模;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6-13,黄润质采;1♂,湖北秭归九头岭,150 m,1993-06-12,姚建采;1♂,广西龙胜花绑林区,1963-06-7,刘思孔采.2扭毡蠊,新种,Jacobsonina tortuosa sp.nov.本种与特毡蠊 Jacobsonina aliena(Brunner,1893)相似,但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下生殖板左侧角呈倒"L"形缺刻,右侧角圆滑呈指状,左侧缘波状弯曲,右侧缘明显弧状突出,但后者的侧缘微凹入,端部窄且平截;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无附属阳茎,后者中阳茎弯曲且其下具1粗壮的骨片.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650 m,1958-07-5,孟绪武采.副模:2♂♂,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 m,1957-06-17,王书永采;1♂,同正模;1♂,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 m,1957-07-10,洪淳培采.  相似文献   
22.
杀蜚蠊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ockroachcidal bacterial isolate CW-W-90-3 was selected by egg yolk agar plate. The isolate produced phospholipase C (PLC) which was pathogenic to the nymph of cockroach. The conditions for production of high level PLC indicated that using LB medium supplement Tween-80 or minimal medium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PLC. The optical phase for production of PLC was in the period of 12-18 hours and below pH8.0. The activity of PLC was reduced along with the culture time until 48 hours. The PLC was resistant to heat. The partially purified PLC from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assayed by using cockroach nymphes and produced 71.74% mortality.  相似文献   
23.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6,49(1):154-159
在20℃下,利用CO2红外分析仪采集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brunne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呼吸信号。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呼吸模式,且一个DGC可分为爆发间期和爆发期2个阶段。4种蜚蠊雄性成虫DGC的特征各异:美洲大蠊完成一个DGC周期平均约需24.55 min,明显长于褐斑大蠊(11.67 min)和澳洲大蠊(10.75 min),德国小蠊周期最短,仅为4.41 min;对于爆发间期历时在整个DGC历时所占的比例,美洲大蠊最大,平均为57%,德国小蠊次之,为48%,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比较接近,分别为37%和36%。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速率最大,而另外3种蜚蠊的差异不明显。4种蜚蠊爆发期CO2释放体积均随DGC历时增加而增加,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率随DGC历时增加而减少,在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中它们关系不明显。美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CO2平均释放率和爆发期CO2释放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在德国小蠊中关系不明显;4种蜚蠊DGC各阶段历时和DGC频率与它们体重的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4.
初步研究表明来自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肠道的细菌能产生广谱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深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Demme)Lodder、丝核菌Rhixoctonia solani Huhn.、黄萎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Link、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Tieghem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蜚蠊肠道细菌有助其抵抗病原真菌,同时也为开发用于医药、农业的广谱抗真菌的活性物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5.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孙耘芹  李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2004,41(3):216-222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6.
记述我国锯爪蠊属Chorisoserrata1新种,即短尾锯爪蠊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补充了该属的属征,提供该属分种检索表。短尾锯爪蠊,新种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图1~13)新种与Chorisoserrata jendekiVidlika相似,主要区别特征为:1)左阳茎指状凸起短且末端钝圆,后者长且末端尖锐;2)中阳茎端部钝圆,后者端部尖锐;3)中阳茎附属骨片刷状,端部具刺,后者端部钝圆无刺;4)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中部具不明显的腺体。正模♂,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副模1♀,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词源:新种种名源于拉丁词brevi(短)和cauda(尾),表示该种左阳茎指状凸起短小。  相似文献   
27.
中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蜚蠊目昆虫最早出现于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是历史渊源最长的昆虫之一.Grabau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对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古昆虫学者先后共发表36篇关于我国蜚蠊目昆虫化石的分类著作,描述鉴定了10科51属169种蜚蠊化石.本文通过列表统计中国已发表定名的蜚蠊化石,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蜚蠊化石的特征、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8.
锯爪蠊属Chorisoserrata Roth全世界共记载2种,分布于苏门答腊岛和越南,在中国尚属首次报道,并描述1新种.双叉锯爪蠊,新种Chorisoserrata biceps sp.nov.(图1~9)本种与Chorisoserrata npicalis(Hanitsch)相似,但可以从以下特征区分:1)前者头部无斑纹,后者头部复眼间具2条黑色条带;2)下生殖板尾刺之间突出部分后缘凹入并且侧缘明显上卷呈筒状,后者后缘呈圆弧状突出;3)体形较大,前翅长11.5~12.0 mm,总长13.5~14.0 mm;后者较小,前翅长8.6~9.3 mm,总长9.6 mm.正模♂,海南吊罗山,1985-04-29,李伟华采.副模1♂,1♀,海南吊罗山,1985-04-28/29,李伟华,张京红采;1♀,广西扶隆平龙山,1998-03-14,武春生采;1♂,海南尖峰岭,1983-07-28,华立中采;1♂,海南尖峰岭,1981-12-26,刘元福采.  相似文献   
29.
朱道弘  TANAKA Seiji 《生态学报》2007,27(9):3687-3693
为弄清光周期对一种亚热带蜚蠊(Periplaneta japanna)若虫发育的控制机理,检测了光周期对冲绳(26°N)和八丈岛(33°N)两个地理种群若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显著影响两地理种群的若虫发育,然而,冲绳和八丈岛种群间显示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冲绳种群在长日条件下(LD16∶8h)若虫发育显著快于中间日长(LD14∶10h)和短日条件下(LD12∶12h)的若虫发育,孵化后60d或120d将若虫自LD16∶8h向LD12∶12h转移,若虫发育受到抑制,而自LD12∶12h向LD16∶8h转移,则促进若虫发育。八丈岛种群的若虫在短日条件下发育最快,其次是中间日长,长日条件下若虫发育最慢,孵化后60d或120d将若虫自LD16∶8h向LD12∶12h转移抑制若虫发育,反方向转移的若虫快速发育。两地理种群间不同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可以认为是趋异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黑冀地鳖Polyphaga obscura Chop。在国内仅产于新疆南部,具有重要药用价值,本文报道用中肠肠壁细胞染色体空气干燥制片法,对其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研究,其染色体数目为2n(♀)=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