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Serville)是我国室内蠊(俗称蟑螂)的重要种,属蠊目、螊科、大蠊属。此虫分布极广,为害甚烈,不但啃食、污染和咬损室内的各种食品、衣物、书籍、皮革等,还携带传播人、畜疾病的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种致病菌和蛔虫卵、钩虫卵等多种寄生虫卵,是必须防治的室内害虫。作者于1985年以来,对黑胸大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形态特征 (一)成虫大型,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雌虫体长2.8-3.3cm、体宽1.2-1.5cm,前翅长2.1-2.3cm。肛上板中线隆起成脊,后缘呈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片,各片后端纯圆,切口顶端尖锐。下生殖板大型,中线隆起如船底。雄体长2.7-3.3cm、宽1.1-  相似文献   
32.
蜚蠊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1]。蜚蠊分布广、数量多,不仅骚扰生活安宁,而且带有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危害很大。目前对于蜚蠊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因此常引起蜚蠊抗性,又污染环境[2]。但是,不少植物性药剂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其杀虫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3]。为此,1992~1996年我们选择了21种植物性药剂,采用统一试验方法,进行了植物性药剂对蜚蠊毒效的一系列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虫体室内试验虫体主要采自室内饲养的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  相似文献   
33.
吴振廷 Isaa.  RE 《昆虫学报》1993,36(3):277-281
激脂激素和高血糖激素已在某些昆虫种类中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涉及到同翅目昆虫。本研究中,从同翅目昆虫长管蚜Mcrosiphum sp.体内分离了激脂激素提取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证明,这种提取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注射20毫克蚜虫重的提取物,能使试虫沙漠蝗与美洲蜚蠊体液中脂肪含量和糖含量分别增加131.03%和60.43%。 试验结果还展示出长管蚜激脂激素提取物激脂效应要比高血糖效应高得多,它们的生物活性能被内肽酶24∶11,焦谷氨酰胺基肽酶和沸水浴抑制或破坏。  相似文献   
34.
本实验研究蜚蠊后胸足胫节棘-钾形感器冲动发放的适应特性,用探针向棘窝方向推棘以兴奋感觉神经元,用胞外电极记录神经冲动的发放,显示明显的适应现象.用计算机对冲动信号进行分析作图可得时间-瞬时频率曲线,该曲线呈负幂函数分布并可用y=B(?)公式描述,其中k为回归系数,表示该感器的适应速率,棘移动距离可影响k值,棘移动距离越长,k值越大,表示适应速率减慢.高频率移动棘可使反应发生动态和稳态两方面的变化;前者显示后续反应的脉冲个数的减少,后者则显示k值的降低,意味着适应的加快.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小蠊属Blattella Caudell分类研究进行了回顾, 并记述分布于中国的小蠊属9种, 其中含一新种B. singularis sp.nov., 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编制了我国小蠊属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6.
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明扬  蒋滢 《昆虫知识》1991,28(5):290-292
<正> 分析生物体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可以了解各生物对氨基酸的需求、蛋白质代谢的特点,也是目前近代生物化学和分子分类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对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种类型。对北京地区以前报道的昆虫化石所属时代和地层均进行厘定,如土城子组、大灰厂组、夏庄组的昆虫化石。  相似文献   
3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3种食木性蜚蠊:滇南隐尾蠊、哈巴隐尾蠊和长白隐尾蠊的触角感器。在本文中对上述3种隐尾蠊的触角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3种隐尾蠊触角无明显差异。观察并测量了6种主要的感器类型: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小头感器。结果发现,在3种隐尾蠊触角上毛形感器是最丰富的感器。统计表明感器在3种隐尾蠊种间和两性间存在一些差异。与其他蜚蠊和白蚁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它们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综上所述,感器的形态描述和统计分析不足以对3种隐尾蠊进行分类鉴别,不宜作为种级单元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39.
对6种豆科植物籽实进行了蜚蠊消化道α-淀粉酶抑制剂活性的测试。但只从褐色菜豆(Phaseolusvulgariusl)中检测出特异性抑制剂。该抑制剂在酸性条件下能有效地抑制蜚蠊α-淀粉酶的活性,最适抑制pH5.45,37℃时预温30分钟后能显示最大抑制活性,不预温时的抑制活性仅为最大抑制活性的25%;0℃时几乎不显示抑制活性,但在一定范围内,抑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呈近似的线性增加;抑制剂浓度较低时,α-淀粉酶的抑制程度与抑制剂浓度的变化成正比。但超过约50%后,抑制程度只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并趋近于最大值。  相似文献   
40.
蜚蠊的感受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常见的室内卫生害虫。它们有很发达的感觉器官(如触角等),上面有许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具有发现食物、感受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逃避天敌、寻找配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