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8年8月下旬,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采集到11号石龙子科(Scincidae)蜥蜴标本。经形态比较鉴定,该批标本均为刘氏石龙子(Pleistiodon liui),是河南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也是该物种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刘氏石龙子可能存在雌雄性二态。基于COI基因658 bp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渡石龙子(P. capito)和黄纹石龙子(P. tunganus)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刘氏石龙子聚成一支系,支持先前基于形态数据的黄纹石龙子种组的单系性。  相似文献   
2.
沙蜥属Phrynocephalus作为鬣蜥科Agamidae中的古北界类群,分布区复杂的地质、地理历史对该属物种形成、分化及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沙蜥属的生物地理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基于沙蜥属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采自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荒漠麻蜥染色体核型为2n=38=36I+2m,具18对大型端部着丝粒型和1对微小染色体,属丽斑麻蜥型,与蜥蜴科和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一致。系统整理已报道的麻蜥属核型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与演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敏麻蜥Eremias arguta是麻蜥属Eremias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主要栖息在欧洲东部和亚洲中部,从罗马尼亚到蒙古国和中国西部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中。先前认为敏麻蜥有6个亚种,我国分布有2个亚种,由于种群间形态变异较大,一些亚种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形态比较和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新疆博乐和伊犁河谷的敏麻蜥4个种群28号样本进行种下分类地位探讨。联合GenBank中的敏麻蜥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亚种界定。采用贝叶斯因子,通过比较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贝叶斯树的拓扑结构检验有关敏麻蜥亚种分类的几种相互竞争的假设。结果表明,博乐种群的形态特征与伊犁河谷支系一致,雄性的背侧在繁殖季节有醒目的蓝色或绿色眼点。系统进化树也表明,来自博乐的单倍型属于伊犁河谷支系,为一个尚未描述的分类群Eremias arguta ssp.。以往有关伊犁河谷种群属于指名亚种E.a.arguta或东方亚种E.a.potanini或乌兹别克斯坦亚种E.a.uzbekistanica的观点均被显著拒绝。伊犁河谷支系最有可能与乌兹别克斯坦亚种和伊塞克湖亚种E.a.darevskii二者构成的支系形成姐妹群,但并没有强的证据拒绝备择假说,即伊犁河谷支系位于树的基础位置,与其余支系形成姐妹群。此外,重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指名亚种与东方亚种形成了交互单系,尽管自展支持率很低且后验概率不高;其备择假设,即东方亚种嵌在指名亚种支系中,也没有很强的证据拒绝。总之,博乐种群不属于东方亚种,而属于一个单独的伊犁河谷支系,同时,这也是伊犁河谷支系在准噶尔盆地有分布的新纪录;伊犁河谷支系不应该被划分为指名亚种、东方亚种或乌兹别克斯坦亚种,而是属于尚未描述的新亚种;伊犁河谷支系的系统发育位置还不明确,需要采用整合分类学的方法澄清。此外,结合形态变异,本研究还讨论了东方亚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和甘肃敦煌盆地。本研究利用Roche 454 GS FLX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叶城沙蜥微卫星位点筛选,获得了91 190条高质量序列。用Krait搜索微卫星位点,共得到1~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完美型微卫星序列29 890个。不同类型微卫星中,单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有14 630个,占总数的48. 95%,其次是二碱基,约占28. 60%,四碱基、三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分别占10. 73%、10. 48%、0. 92%和0. 32%。二碱基微卫星中AC重复类型数量最多,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中分别是ATC、AAAT、AAAAT和AATCCC。叶城沙蜥完美型微卫星中数量最多的11种重复拷贝类型分别为C、A、AC、AG、AAAT、ATC、AT、AAT、ATAG、AGG和AAC。本研究深化了对叶城沙蜥基因组的了解,并为以后开发和筛选大量高质量微卫星标记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叶城沙蜥种群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15年发表的爬行动物名录及同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发布的两栖动物名录的基础上, 通过整理新发表的分类学研究及先前名录遗漏的部分早期文献, 更新了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2015-2019年间, 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1科, 新描述2属, 恢复1属有效性, 新记录1属, 新描述或恢复有效种74种, 新增国家纪录18种; 另6属、8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在此视为次定同物异名而未做收录, 后同)。同期, 中国爬行动物新恢复5科, 新描述1亚科, 新描述1属, 恢复3属有效性, 新记录3属, 新描述、恢复或提升有效种43个, 新增国家纪录10种; 另有5属、4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并移除1属、4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此外, 通过整理2015年前文献, 爬行动物增补3属, 提升3亚种至种级地位, 增补国家新纪录3种, 另有3属、2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 同时移除1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综上, 截至2019年底, 我国共记录现生本土两栖动物3目13科62属515种(蚓螈目1科1属1种, 有尾目3科14属82种, 无尾目9科47属431种), 爬行动物3目35科135属5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 龟鳖目6科18属34种, 有鳞目蛇亚目18科73属265种、蜥蜴亚目10科43属211种)。此外, 本文还对先前名录中部分爬行动物的中文名提出了修改建议, 建议恢复部分物种的惯用中文名。2015-2019年, 新物种及新纪录已知物种数量占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7.1%和10.2%。近年来, 我国发表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和已知物种的新纪录数量持续增加, 分类体系也在研究中不断完善, 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讨论, 以推动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爬鮡属鱼类的形态变异及物种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爬属鱼类的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采用形态判别和线粒体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研究分析了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划分、地理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 :(1)区别青石爬和黄石爬的重要特征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是否大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 ,腹鳍相对位置 ,头部相对大小与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等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研究的样本中没有截然的界限 ,而是有较大的重叠 ,难以区分 ;(2 )从地埋分布看 ,金沙江不同支流的样本在上述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 ,但是没有发现青衣江的样本与其他支流的样本有截然的界限和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 ;(3) 5 4 8bp序列中 ,检测出 2个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的比例为 0 .36 5 % ;(4)青石爬和黄石爬间的遗传差异极小 ,平均遗传距离仅为 0 .0 75 % ;(5 )石爬属鱼类个体间也无明显差异 ,遗传距离为 0— 0 .381% ,平均为 0 .0 6 9%。因此石爬属鱼类划分为一个种更为客观 ,黄石爬为青石爬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分布于四川若尔盖辖曼(XM)、红原(HY)和甘肃玛曲(MQ)这3个地理单元7个居群的ND4-tRNAleu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72个序列比对得到785bp的片断,含变异位点7个,定义了9种单倍型。结果显示7个居群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231±0.00016),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806±0.024);就单个居群而言,MQa、MQb、XMb的遗传多样性低,XMc相对较高。各居群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小(0.001—0.005),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MQa和XMa之间,XM单元各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但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3个单元间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地理单元间,占62.61%。除MQ单元形成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没有显示出单倍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XM各居群以及HY混杂在一起。XM单元单倍型的不配对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为明显左移的单峰,同时Fu’sFstest得到负值(Fs=-2.21937),这都暗示XM单元可能经历了近期种群扩张,这是其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的原因。MQ单元遗传多样性低而与其他单元显著分化,推测与黄河在若尔盖玛曲之间贯通有关。近期沼泽的形成对XMb的隔离时间短,使得其遗传多样性低但还不足以形成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南疆沙蜥Phrynocephalus forsythii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利用Roche 454 GS FLX高通量测序对该物种基因组测序,获得了55 909条高质量序列。利用Krait搜索并初步统计和分析基因组微卫星序列,共得到1~6个碱基重复类型的完美型微卫星12 109个。不同类型微卫星中,四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有4 037个,约占总数的33.34%,其次是二碱基,约占总数的28.09%,再是三碱基、单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分别约占总数的18.72%、13.91%、4.48%和1.46%。单碱基微卫星中C最多,二碱基微卫星中AC最多,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中最多的分别是AAC、AAAT、AAAAT和AACCCT。AC、AAAT、C、AG、A、AAC、AAT、AAAC、ACC和ACG是数量最多的10种重复拷贝类别。挑选部分三、四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设计了100对可用于后续对南疆沙蜥微卫星标记开发的候选引物。本研究开启了对南疆沙蜥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的了解,为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南疆沙蜥种群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