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林昭进  梁沛文 《动物学报》2006,52(3):585-590
1999-2005年间,在珠江口收集到了189尾中华多椎虎鱼的仔稚鱼,获得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采用动态追踪法进行鉴定。其鉴别特征为:仔鱼期鱼体细长,消化道长,肛前长占体长的三分之二强,腹腔上方有一椭圆形鳔泡,肌节数52-53(30-32 20-22),全身仅在尾部下方有一黑色素斑。稚鱼期鳍条数已定,可根据背、臀鳍的位置和鳍条数以及肌节数鉴定。在发育过程中,仔鱼体长由5.0mm到10.0mm的阶段,体型发生了一定变化,肛前长与体长的比例由0.78倍缩小到0.68倍,第2背鳍与臀鳍基长的比例由2.60倍缩小到1.86倍,此后处于稳定的状态。稚鱼体长达21.0mm时头部开始变态,吻部及眼睑的皮质增厚,前鼻孔突出,至体长26.0mm时形成鼻管,眼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眼径变小。中华多椎虎鱼仔稚鱼出现于5、8、9和11月份,分布于珠江口西侧河道的出海口。对该种形态特征与相似种的区别及产卵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中华锉叶蜂Pristiphora sinensisWong是我国特有的害虫种类。在室内较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中华锉叶蜂各虫态生长发育和存活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在16,20,24,28℃条件下,卵、幼虫、蛹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比较而言,以20~24℃较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药剂防治试验表明,供试6种药剂处理对中华锉叶蜂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实验通过克隆分析羊驼催乳素基因的部分序列,对羊驼催乳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探索和揭示。从GeneBank中已报到的脊椎动物催乳素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采用Trizol法提取羊驼胎盘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长度约为510 bp的片断。测序后在NCB I工作平台中进行BLASTn同源性比较,得出结论:羊驼催乳素基因与已登录的哺乳动物催乳素基因同源性均超过85%,最高达97%。借助DNAstar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绘制了相关动物的遗传进化图,并对羊驼的种属地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肉质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评价其营养价值。测定了高原鼢鼠肉的水分、灰分、蛋白质、粗脂肪、微量元素、脂肪酸、氨基酸与维生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高原鼢鼠肉中含丰富的蛋白质(18.7%)、氨基酸种类齐全(含17种氨基酸,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俱全)、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总脂肪酸的64.14%)、VE含量高,并含有一般动物肉中没有的VC,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高K低Na等特点,符合现代营养保健趋势,可作为低钠营养保健品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95.
室内试验研究了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Neuroptera:Chrysopidae)1~3三龄幼虫对麦蚜P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功能反应、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和种内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日最大捕食蚜虫量1~3龄分别为331头、470头和767头,功能反应的参数表明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蚜具有很大的捕食潜能.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分别用Hassel&Varley的模型E=QP-m和Beddington的模型E=at/(1+btw(P-1))进行模拟,模拟模型分别为E=0.555P-0.765和E=0.515/(1+0.551(P-1)),结果表明:随着二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少.二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试验表明,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和蚜虫数成倍增加的时候,其捕食作用率仍然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采用骨骼双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3~46期蝌蚪的肩带及前肢骨的发育和骨化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肩带从36期开始出现,39期通过肌肉与荐前椎Ⅱ、Ⅲ连接,在45期胸骨出现,肩带各结构的出现和骨化起始于肩臼窝邻近的范围;前肢骨出现及骨化的方向是从近端到远端、从轴后到轴前的。肩带和前肢骨的出现有助于缓冲无尾两栖类登陆后运动产生的振动,反映了无尾类蝌蚪在变态过程中由水栖生活到陆栖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997.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多糖对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34.7±19.1 g的中华条颈龟,随机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组,各组饲料中酵母多糖的添加量分别为每千克龟重0 mg、800 mg、1200 mg和1600mg,并在第15d、30d检测各组免疫器官指数、白细胞数目、血清中溶菌酶及补体C3、C4活性等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各实验组脾脏指数和肝脏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实验组白细胞数目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在第15d血清中溶菌酶和C3、C4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在添加量为1200 mg/kg时活性最高,在第30d 各实验组溶菌酶和补体C4活性与同剂量组相比显著下降,补体C4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可提升中华条颈龟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以1200 mg/kg添加水平的效果最佳,且投喂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998.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 d,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176 5±0.168 4)%/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283 3±0.174 3)%/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较雌蟹快,并且在本实验最后一次即第11次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1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999.
<正>2012年11月28日、12月8日和2013年1月16日,在广西南宁市大王滩水库(22°35′N,108°19′E)周边的芦苇、灌丛及树林等生境中观察到9~28只成群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到5号标本(2♂,3♀)。该鸟雌雄相似,但雄性额基、颊和耳羽可见淡淡的黑色,且下体颜色相对较深,经鉴定为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标本量衡度参见表1。  相似文献   
1000.
2014年6—7月,对处于断奶前甘肃鼢鼠幼仔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幼仔的发育行为种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逐阶段增多。第一阶段主要以觅乳、睡觉和嗅闻为主;第二阶段增加爬行;第三阶段增加挖掘;第四阶段增加嬉戏和行走等;第五阶段增加贮食、食草、探视、修饰等。每阶段行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其中各个阶段24 h内,睡觉和进食(包括觅乳和食草)时间在该阶段所占的比例均较大,依次为96.12%、82.41%、73.35%、66.24%、47.57%。第五阶段的行为种类与成年鼢鼠接近,该阶段具有1个活动高峰期和2个次高峰期,依次为07∶00、12∶30、19∶00,高峰期的主要行为有挖掘、行走、进食、贮食、嬉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