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广东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其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则是目前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利用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广东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分析了1978-2007年间广东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98年降至最低,仅为1978年的37.3%;最近10年间开始出现波动上升,2007年升至1978年的55.1%.综合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故认为将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区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4新种和2新纪录,即自育水母纲的顶胃穴水母岛Sminthea apicigastrica Xu,Huang et Du,sp.nov.,水螅水母纲的距拟双手水母Codonorchis calcariformis Xu,Huang et Guo,sp.nov.,南海多管水母Aequorea nanhainensis Xu,Huang et Du,sp.nov.,四手多管水母Aequorea tetranema Xu,Huang et Du,sp.nov.,深水拟单手水母Paragotoea bathybia Kramp,1942和母螅镰螅水母Zanclea medusopolypata Boero,Bouillon et Gravili,2000.并讨论了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美济礁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飞雁  王雪辉  林昭进 《生态学报》2015,35(4):1014-1021
浮游动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2年7月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海域开展的13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对美济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美济礁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5个类群138种(类)浮游动物;(2)优势种组成复杂、区域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度不高;(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湿重生物量分别为117.70个/m3、69.01 mg/m3,浮游幼虫在总密度中所占比例最大;(4)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4.93、3.33和0.67;(5)浮游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潟湖-礁坪区群落和向海坡群落;(6)受珊瑚礁不同生物地貌带的空间异质性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美济礁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差异明显。潟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最低;礁坪区浮游动物数量大,但分布不均匀,且多样性水平最低;向海坡区浮游动物种类最多、多样性非常丰富,但栖息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西沙群岛主要岛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作者2003年5月在西沙群岛7座主要岛礁(北礁、华光礁、金银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和永兴岛)采用底层刺网进行了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7个岛礁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记录鱼类146种,隶属10...  相似文献   
7.
林昭进  梁沛文 《动物学报》2006,52(3):585-590
1999-2005年间,在珠江口收集到了189尾中华多椎虎鱼的仔稚鱼,获得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采用动态追踪法进行鉴定。其鉴别特征为:仔鱼期鱼体细长,消化道长,肛前长占体长的三分之二强,腹腔上方有一椭圆形鳔泡,肌节数52-53(30-32 20-22),全身仅在尾部下方有一黑色素斑。稚鱼期鳍条数已定,可根据背、臀鳍的位置和鳍条数以及肌节数鉴定。在发育过程中,仔鱼体长由5.0mm到10.0mm的阶段,体型发生了一定变化,肛前长与体长的比例由0.78倍缩小到0.68倍,第2背鳍与臀鳍基长的比例由2.60倍缩小到1.86倍,此后处于稳定的状态。稚鱼体长达21.0mm时头部开始变态,吻部及眼睑的皮质增厚,前鼻孔突出,至体长26.0mm时形成鼻管,眼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眼径变小。中华多椎虎鱼仔稚鱼出现于5、8、9和11月份,分布于珠江口西侧河道的出海口。对该种形态特征与相似种的区别及产卵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