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催乳素受体基因与羊驼繁殖性能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氯仿/异戊醇法制备羊驼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首次扩增出羊驼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 gene,PRLR)exon8-exon9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198164),该片段长度为622bp。通过NCBI blast(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比较,结果表明:该序列包括exon8的82bp、intron8全序列472bp和exon9的68bp。同源性比较发现,羊驼PRLR基因exon8和exon9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应区域的同源性特高,均≥92%;同时还发现羊驼exon8引物后第19个碱基为G,而其它哺乳动物(猪除外)均为A,猪则是在羊驼exon8引物后的第34个碱基处由G变为A,通过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这种单碱基的突变使得羊驼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该处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取代了异亮氨酸;在羊驼exon9引物前第22个碱基处也发生了A-G碱基替换现象,但这个碱基的突变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上,编码的氨基酸均为脯氨酸。在这些动物中只有羊驼为单胎动物,羊驼exon8核苷酸序列中A-G的碱基替换并引起编码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是否与羊驼繁殖性能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3(endothelin 3, EDN3)对早期黑色素细胞的迁移及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并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促进黑色素的合成。EDN3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的差异及其在毛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灰色小鼠皮肤中EDN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黑色及棕色小鼠,约为其2倍(P<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灰色小鼠皮肤内EDN3的含量为黑色小鼠的5倍,棕色小鼠为黑色小鼠的2倍。ELISA结果表明,灰色小鼠皮肤中EDN3的蛋白质表达量分别是黑色和棕色小鼠的1.8倍和1.4倍(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DN3在毛囊的毛基质及内外毛根鞘有明显表达,毛乳头等部位有少量表达。EDN3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是维持黑色素细胞存在不可缺少的因子,可能对两种色素颗粒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羊驼是毛用型经济动物,其耳部和背部的毛发品质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 据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 FGF5)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影响毛发长度. FGF5基因的突变导致小鼠、狗和猫隐性的长发表型,其也参与了家兔绒毛长度的变异. 本实验旨在研究FGF5在青年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在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差异比较,探讨其在羊驼毛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FGF5在青年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了研究.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GF5在青年羊驼耳部皮肤组织中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羊驼背部皮肤组织的25265倍(P<001);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FGF5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羊驼耳部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GF5在羊驼皮肤的毛根鞘,毛母质细胞和毛髓质等部位均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得出,该蛋白在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 试验结果提示FGF5可能抑制了羊驼毛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羊毛是高档纺织原料,羊毛的物理性质直接关系到羊毛品质。本研究旨在挖掘影响羊毛性状的基因,探索影响羊毛性状的复杂分子机制。方法 本研究选取萨福克羊和小尾寒羊各3只作为试验样本,取背部皮肤组织,采用转录组学(RNA-seq)和蛋白质组学测序分析造成羊毛性状差异的基因、蛋白质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转录组测序表明:测序完成后,共得到230 406 674个原始数据和222 049 370个干净数据,其中Q20碱基百分比为99.9%以上,Q30碱基百分比为98%以上。以差异倍数FC≥1.4或FC≤0.714且P<0.05作为标准,由此筛选出1 21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萨福克羊与小尾寒羊相比,上调基因有644个,下调基因有569个。GO富集发现中间丝、钙离子结合、角蛋白丝显著富集,表明其可能与羊毛性状相关。KEGG富集发现,影响羊毛性状的信号通路可能是ECM-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组测序表明:以差异倍数FC≥1.4或FC≤0.714且P<0.05作为标准,由此筛选出99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其中萨福克羊与小尾寒羊相比,上调蛋白有47个,下调蛋白有52个。GO富集...  相似文献   
5.
绵羊的背部、耳部和腹股沟部的毛发性状、生长速度存在差异,背部毛发弯曲、细长、密度高、生长速度快,耳部、腹股沟部毛发粗直、密度低、生长速度慢。研究表明,EDA/EDAR、IGFBP5/Krox 20、WNT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及毛发角蛋白基因对毛发纤维弯曲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技术、Western 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外异蛋白受体(ectodysplasin A receptor,EDAR)在绵羊背部、耳部和腹股沟皮肤中的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研究,以探讨EDAR与绵羊毛发的生长和性状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DAR在绵羊背部皮肤中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绵羊腹股沟皮肤的4.9倍(P< 0.01),耳部是腹股沟部的1.4倍(P<0.05),背部是耳部的3.4倍(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DAR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背部、耳部和腹股沟部毛囊均有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可知,背部表达量最高,耳部次之,而腹股沟部最低;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绵羊皮肤组织蛋白质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EDA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绵羊皮肤背部平均蛋白质表达量最高,耳部次之,而腹股沟部最低,差异极显著(P < 0.01)。研究结果提示,EDAR可能参与绵羊毛发卷曲的形成和调控,对毛发密度、生长速度等可能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羊驼显性白毛调控基因的结构特点及体外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利用RT-PCR技术,首次从羊驼皮肤组织中扩增出羊驼KIT基因exon10-14 cDNA编码序列。结果表明:羊驼KIT基因exon10-14 cDNA长414bp,包括30 bp的exon10、127 bp的exon11、125 bp的exon12、91 bp的exon13和41 bp的exon14(全长151 bp),编码含13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羊驼与牛、羊、猪、人、马等相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93%、93%、92%、92%,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大于97%。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KIT,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下表达KIT蛋白。结果表明:羊驼KI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特异性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6 kD,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羊驼毛的特性并评价羊驼的生产性能,观察了羊驼皮肤和毛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皮肤中皮脂腺很少,这决定了羊驼毛易清洗;毛囊由初级毛囊和大部分复合毛囊组成,因此大部分羊驼毛很细;羊驼毛的髓质比例小于皮质所占比例,而且白毛的髓质与皮质的比例大于有色毛,这决定了羊驼毛轻而具有好的保暖性,且白毛重量轻于有色毛;羊驼毛的皮质细胞具有双层结构,上皮细胞有5层,皮质周围有内、外上皮,这些结构可能使毛避免损伤,并可使黑色素颗粒避免丢失以维持其自然色;羊驼毛的鳞片呈锯齿状并形成裂痕,具有疏水性,因此羊驼毛可以防水。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羊驼毛在毛纺工业中是理想的原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选种、杂交改良、疾病诊断以及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等方面为羊驼的繁育与推广提供更为有效的细胞遗传学资料,本试验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及胰酶-EDTA法分析了23只胡阿基亚型羊驼(Huacaya alpaca,雌20只,雄3只)的染色体核型及其G-分带,结果表明:羊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74,雄性羊驼核型为74,XY;雌性羊驼核型为74,XX。其中,1~20对常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21~36对常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中着丝粒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羊驼G带明暗相间,显现出不同的带纹,且羊驼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特的带纹特征,其带纹数目和精细程度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而增加。Abstract: Blood samples from 23 Huacaya alpacas, 3 males and 20 females, were used to study chromosomes and karyotyp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cytogenetic bases for the selection, improvement by crossing, disease diagnosis of alpaca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sex determinati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culture was used to prepare chromosome. A method of trypase-EDTA was used for G-ba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diploid chromosomes was 2n=74, with the karyotype 74, XY and 74, XX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irty-six homologous pairs of chromosomes were autosomes, in which chromosomes pairs No.1 to No.20 were acrocentric-subterminal and No.21 to No.36 metacentric-submetacentric. And X chromosome was metacentric, Y chromosome telocentric. The analysis of G-bands showed that bright and dark bands appeared by turn. It showed different bands. And every pair of chromosomes had its distinct band, and the longer the chromosomes, the more the number of bands, and the more clear the bands.  相似文献   
10.
Micro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由19-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它们通过与靶基因mRNA3’UTR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icroRNAs参与了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及免疫系统应答在内的一系列发育调控和生物学过程.最近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多种哺乳动物皮肤中均表达,并参与了哺乳动物皮肤及毛发发育的调控过程,这些都为研究这个新颖的调控因子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croRNAs对哺乳动物皮肤和毛发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