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06年4~5月,在陕西凤县共设置41个20 m×20 m的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林麝春季喜欢选择在海拔1700~2100 m、灌木盖度、竹子密度、倒木密度、树桩密度、动物干扰程度均较低、坡度≥ 40°、半阴半阳坡、远离人类生产活动、有土质覆盖的生境.其他生态因子郁闭度、隐蔽级、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均以适中为准.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前7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6.63%,基本上反映了林麝春季栖息地的特征.在前7个公共因子中,占有较高信息载荷系数的变量依次为灌木盖度、树桩密度、乔木密度、活动基底、隐蔽级、人为干扰、竹子密度.  相似文献   
82.
通过建立基于外貌性状的量化性体况评分标准,于2012年7—10月间对四川马尔康麝场的586头圈养林麝(雌麝299头,雄麝287头)进行了体况评分,并分析了相关变量对林麝体况得分的效应,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的体况评分均值为3.49(±0.02,n=586),大部分林麝(59.56%,n=349)的体况评分高于均值。雌麝体况评分均值(3.50±0.02,n=299)略高于雄麝(3.49±0.03,n=287)(P0.05),成体麝体况评分(3.59±0.02,n=291)极显著地高于老龄林麝(3.38±0.09,n=27)和亚成林麝(3.35±0.03,n=184)(P0.01)。林麝的体况得分与其年龄相关不显著(r=0.07,P0.05),但亚成体及成体麝的体况评分与其年龄间的相关极显著(亚成体r=0.19,P0.01;成体r=-0.16,P0.01),而老龄麝体况评分与其年龄略呈负相关(r=-0.23,P0.05)。S模型y=e1.2811-0.0885/a(R2=0.051,df=500,F=26.74,P0.01)可近似拟合林麝体况得分和年龄的关系。此外,马尔康麝场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中的林麝体况(3.52±0.03,n=197)显著优于原装青砖圈舍林麝评分(3.47±0.02,n=389)(P0.05)。  相似文献   
83.
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满足哺乳期能量需要, 母麝有以下行为适应: 增加摄食时间; 提高摄食效率; 减少运动以降低能耗。随幼麝周龄增长, 哺乳时间(Y = 18.757- 1.872X , R = 0.827, P < 0.01)、警戒时间(Y = 46.399- 3.427X , R =0.947, P < 0.001)、舔肛时间(Y = 12.013- 1.925X , R = 0.920, P < 0.01) 等母性投资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4.
圈养雌麝社会行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徐正强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2,22(2):155-158,86
麝是珍贵药用和香料动物 ,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 5 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始进行麝的驯养研究 ,为了节省养麝成本 ,饲养方式普遍采用群养方式 ,由 1雄和多雌组成繁殖群进行饲养。但是这种饲养方式下幼麝的死亡率较高[1 ] 。而在野外 ,麝是独居性动物 ,不同性别的个体可能在一定的家域空间上有重叠 ,但同性别的个体间却完全分隔生活[2 ,3] 。据此 ,幼麝的较高死亡率可能与将野外独居生活的麝改为群体饲养有关 ,因为在群养条件下 ,尤其是在繁殖期 ,雌麝群中的个体间常常会因为争夺配偶、食物、空间发生争斗。为了探讨饲养方式对幼麝存活…  相似文献   
85.
圈养林麝幼仔的时间分配和行为发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杜卫国  盛和林 《兽类学报》1997,17(4):253-258
林麝幼仔的躺卧时间随周龄而减少(R = 01870, P <0101) , 运动时间则相反(R = 01906,P < 0105)。7 周龄后幼麝采食青料的时间明显延长。蹭尾行为和上树行为是林麝的特有行为, 4周龄始出现, 蹭尾行为发生在母仔之间, 可能在母幼通讯中起重要作用, 而幼麝的上树行为是一种戏耍行为。  相似文献   
86.
林麝幼体的换毛序和胎毛、夏毛、冬毛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强  徐玲  李波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6,26(1):101-104
被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换毛序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853年Browne开始研究毛发结构以来,人们对毛发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种属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电镜技术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工作在逐渐深入(曹汉民等,19  相似文献   
87.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88.
几种药物对圈养林麝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脓隐秘杆菌是林麝脓肿病的主要病原菌。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化脓隐秘杆菌菌膜形成能力,然后测定4种药物处理菌膜后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并对菌膜结构进行镜检。结果表明,91.7%的隐秘化脓杆菌能在48h内形成菌膜;环丙沙星(CIP)可以穿过菌膜有效杀死部分膜内细菌,但对菌膜结构几乎无影响;EDTA可以使菌膜形成泡状结构,但杀菌效果不理想;复合酚(CP)以及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不仅能够有效的杀死细菌,还能够破坏菌膜结构。这说明环丙沙星和EDTA复合物可以作为彻底杀死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复合酚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日常消毒以消除麝场环境中菌膜的存在,从而有效的阻止化脓隐秘杆菌的传播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