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从患病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的肝脏中分离出2种致病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保科爱德华菌Edwnr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对恩诺沙星、先锋必、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青霉素、林可霉素等低敏。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工养麝研究进展及养麝效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工养麝已历经半个世纪,人工养麝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整体上看,疾病控制、产香量及养麝的整体效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人工养麝研究和养麝业的发展,现就一些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麝场的经济效益公式,认为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养麝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反而越低.鉴于我国养麝业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国家应该将养麝业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予以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同时,鼓励医药企业积极投身于养麝研究与麝场建设,以共同推进养麝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人工养麝能够为我国麝资源的保护和传统中药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保人工繁育的斑嘴鹈鹕成功引入上海动物园的天鹅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对8只2岁的斑嘴鹈鹕在放入天鹅湖前进行了塑料箱取食和天鹅湖水质适应性训练,并在放入天鹅湖后应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斑嘴鹈鹕的行为进行观察。取食水质适应性训练结果表明斑嘴鹈鹕生长良好。放入天鹅湖后斑嘴鹈鹕的行为时间分配表明,觅食行为在放入天鹅湖第1个月所占比例最高(44%),第2、第3个月分别为30%、31%,同时其他主要行为时间分配趋于稳定,与一年后天鹅湖中该斑嘴鹈鹕种群的行为时间分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斑嘴鹈鹕对陌生环境适应期为2-3个月左右。在鹈鹕放入天鹅湖后的第11d和第23d各有1只死亡,引起斑嘴鹈鹕发病并导致死亡的原因是感染棘口吸虫,使用吡喹酮驱虫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鹿类动物数量调查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鹿类动物数量调查方法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前提、基本模型、误差来源、适用范围,并给出得到实际应用的种类;评价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在现实种群中提高结果正确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饲养林麝的种群特征和幼麝的存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种群特征以及 1998~ 2 0 0 0年间该种群所出生的 74只幼麝存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林麝种群中能繁殖的个体占 5 1 1% ,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种群存活率曲线呈C型 ,说明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 ,初生幼麝的性比接近 1∶1,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P <0 0 5 ) ,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 ,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 (P <0 0 5 )。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45 .9% )。  相似文献   
6.
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自由生活的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繁殖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间雄性的活动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1).在昼间节律上,斑嘴鹈鹕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为6:00~7:00时、10:00~11:00时(雄性)或11:00~12:00时(雌性)、1...  相似文献   
7.
林麝幼体的换毛序和胎毛、夏毛、冬毛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强  徐玲  李波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6,26(1):101-104
被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换毛序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853年Browne开始研究毛发结构以来,人们对毛发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种属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电镜技术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工作在逐渐深入(曹汉民等,19  相似文献   
8.
圈养雌麝社会行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徐正强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2,22(2):155-158,86
麝是珍贵药用和香料动物 ,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 5 0年代开始 ,我国就开始进行麝的驯养研究 ,为了节省养麝成本 ,饲养方式普遍采用群养方式 ,由 1雄和多雌组成繁殖群进行饲养。但是这种饲养方式下幼麝的死亡率较高[1 ] 。而在野外 ,麝是独居性动物 ,不同性别的个体可能在一定的家域空间上有重叠 ,但同性别的个体间却完全分隔生活[2 ,3] 。据此 ,幼麝的较高死亡率可能与将野外独居生活的麝改为群体饲养有关 ,因为在群养条件下 ,尤其是在繁殖期 ,雌麝群中的个体间常常会因为争夺配偶、食物、空间发生争斗。为了探讨饲养方式对幼麝存活…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对8条孟加拉巨蜥的体重、体长、繁殖行为、卵径等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雄性巨蜥体重为3390 g±139 g,体长(SVL)为52.9 cm±2.5 cm,雌性巨蜥体重为3320 g,体长(SVL)约49.5 cm.巨蜥发情时间出现在4~8月, 其中50%的发情行为发生在7月份.每次发情持续时间约为8.8±2.1天,两次发情间隔时间约为18.8±3.2天.巨蜥的求偶交配模式包括嗅闻、攀爬、诱导和跨爬4个环节.卵的长径为56.9 mm±2.6 mm(n=21),宽径为33.3 mm±1.5 mm (n=21).繁殖期巨蜥的活动节律表明孟加拉巨蜥是典型的昼行动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哺乳期林麝Moschus berezorskii幼体的摄食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幼麝吮乳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固体饲料(青饲料和混合饲料)的摄食时间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1月龄中,吮乳时间占总摄食时间的90.8%,青饲料占9.2%.2月龄和3月龄中,幼麝取食固体饲料时间分别占总摄食时间的84.7%和94.9%,吮乳时间分别占15.3%和5.1%.哺乳期雌性幼麝取食母乳、山芋藤和桑叶的时间明显高于雄性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与雄性幼麝无明显差异(P>0.05);单胎幼麝吮乳、取食山芋藤时间明显高于双胎幼麝(P<0.05);而取食精饲料、苦荬菜时间明显低于双胎幼麝(P<0.05),两者取食桑叶时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幼麝的摄食时间分配表明,母乳是1月龄幼麝的主要食物成分;2月龄以后,幼麝大量取食固体饲料,母乳在食物组成中退居次要作用.幼麝间吮乳时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个体间营养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