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林麝幼体消化系统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日龄幼麝的消化道长度、胃的周长。其结果为:十二指肠1日龄时长度为19.7cm,57日龄时为36.1cm,是出生时的1.8倍;回肠1日龄时长度为90.5cm,57日龄时为206.1cm,为出生时的2.3倍;盲肠1日龄时长度为4.2cm,57日龄时为9.4cm,为出生时的2.2倍;直肠1日龄时长度为9.0cm,57日龄时为37.2cm,为出生时的4.1倍。18日龄时,瘤胃的周长大于皱胃。  相似文献   
52.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秦岭山系林麝生境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利用林麝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分别用两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ENFA,预测了秦岭山系林麝的生境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探讨了林麝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效果都较好,但MAXNET模型预测效果更为优秀。秦岭山系林麝生境主要集中在主峰太白山及周边地区中高海拔的森林中,共有生境面积10764.4km2,现有的保护区保护了 3500.9km2林麝生境,还有67.5%的林麝生境处于保护空缺状态。交通干道、农田和居民点是影响林麝生境选择的主要人类干扰因子。为更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林麝及其生境,有必要对现有保护区进行规划调整,使林麝生境集中分布区都得到有效保护,并恢复隔离的林麝生境之间的迁徙廊道。  相似文献   
53.
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俊峰  吴家炎 《四川动物》2007,26(4):952-955
2006年3~4月以秦岭地区林麝饲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定养殖规模较大的秦岭西部凤县、太白、留坝3县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中小规模养麝场当地的饲养技术特点,结合周边生态环境,分析并评估林麝在饲养过程中的优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现行林麝养殖场经营方式作出综合性评定。  相似文献   
54.
王永奇  李斐然 《生态学报》2023,43(10):4260-4269
以3处不同地域驯养林麝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四川某麝场61只林麝(离散型年龄分布群)、陕西安康某麝场23只和凤县某麝场5只成体麝(>2岁)泌香期不同生理阶段持续时间、主要气候因子及产香状况等进行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显示陕西、四川驯养种群泌香生理反应均存在2个泌香高峰期,安康驯养种群泌香高峰期集中于5月初和5月底,以5月底频发,四川则出现在6月初和6月下旬,以6月初频发,且5岁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泌香反应集中且明显,此后随年龄增长而趋于平缓,四川驯养种群泌香启动时间较陕西晚1个月左右,两者泌香高频发期接近且两地麝群泌香生理反应主要在40d内完成;四川麝群不同年龄林麝泌香生理反应初期、盛期、后期及总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育成组和成年组仅麝群在泌香后期组间有显著差异;安康、四川两地麝群仅泌香后期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麝群中存在11.48%的个体在泌香季节出现2次泌香生理反应现象,但其麝香产量相对较低、且集中于8—9岁以上雄麝,麝群空香率9.8%左右,主要集中于9岁以上雄麝个体;麝群低产麝(产香量≤10g)占18.93%,中产...  相似文献   
55.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而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甘肃两当县和陕西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潜在致病菌、代谢及疾病相关功能均有显著差异。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疾病相关功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养殖场,并以肠型2为主,其主导菌为厚壁菌门、UCG-005和拟杆菌属;两当县和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潜在致病菌相对丰度较低。本研究推测食物组成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差异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是导致α多样性和潜在致病菌下降的重要因素。该结果可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56.
利用改进的磁珠富集法从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基因组中分离到10个新的(AC)n重复微卫星座位,并分析其在24个林麝个体(取样于中国四川金凤山群体)中的多态性。其中,5个位点在24个林麝个体中具有4—13个等位基因,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429—0.957和0.587—0.9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是0.730。表明这5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以用于林麝遗传多样性研究,对林麝的保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家养林麝肠道内寄生的食道口线虫一新种--细小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pav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相似文献   
58.
动物社群的社会等级可对个体的资源分配、社群稳定及个体的行为对策产生重要影响,圈养动物的类固醇激素水平与饲养管理有关,可反映动物的社群紧张水平。深入理解圈养动物的社会等级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是进行濒危动物迁地保育和成功驯养的基础。2018年6月15日—8月15日,用焦点取样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25头林麝进行了冲突行为取样及社会等级计算,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同期粪样的类固醇激素水平,分析了林麝社会等级与粪样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等级雌麝的雌二醇水平(289.037±59.710 pg·g-1,n=11)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45.670±27.283pg·g-1,n=6)(P<0.05),低等级雄麝的睾酮水平(3.863±1.538 ng·g-1,n=3)和高等级雄麝(8.017±1.295 ng·g-1,n=5)无显著差异(P>0.05);低等级雄麝(37.891±7.564 ng·g-1,n=3)和雌麝(37.262±1.544 ng·g-1,n=11)的皮质醇水平与高等级雄麝(29.947±2.441 ng·g-1,n=5)及雌麝(37.478±4.628 ng·g-1,n=6)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区分性别,低等级林麝的皮质醇水平(37.397±1.826 ng·g-1,n=14)和高等级个体(34.055±2.886ng·g-1,n=11)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麝雌体的社会等级与其粪样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低等级雌麝的粪样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高等级雌麝。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监测雌麝的社会等级和粪样雌二醇水平变化,预测雌麝的行为健康及繁殖成效。  相似文献   
59.
孙太福  王静  蔡永华  程建国  黎勇  周密  盛岩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20,40(24):9245-9251
基于非损伤取样和放射免疫法(RIA),于2018年9月1日-10月15日期间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36头雄性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合麝香分泌数据采集,探究了林麝的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其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12.53±0.76)g(n=36)与粪样睾酮水平(106.03±12.34)ng/g(n=36)呈显著正相关(r=0.436,P < 0.01),泌香较多雄麝(16.50±0.61)g(n=17)的睾酮水平(141.51±21.86)ng/g(n=17)显著地高于泌香较少(8.98±0.59)g(n=19)雄麝(74.27±7.93)ng/g(n=19)(t=-3.252,df=34, P < 0.01),方程y=0.021x+10.270(R2=0.120,P < 0.05)可较好地拟合二者间关系。麝香分泌与皮质醇浓度(47.49±1.53)ng/g(n=36)相关不显著(r=0.078,P > 0.05),泌香较多雄麝的皮质醇浓度(48.98±2.28)ng/g(n=17)略高于泌香较少雄麝(46.17±2.14)ng/g(n=19),差异不显著(P > 0.05),方程y=0.038x+10.730(R2=0.023,P > 0.05)可近似拟合皮质醇与泌香量间的关系。此外,雄麝睾酮水平对泌香量有显著影响(P < 0.05),睾酮水平较高林麝泌香量(14.97±1.17)g(n=12)显著高于睾酮水平较低个体的泌香量(11.32±0.90)g(n=24)(F=4.79,P < 0.05),而睾酮、皮质醇和年龄对麝香分泌的综合效应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 > 0.05)。研究确定了圈养林麝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麝香分泌量间的关系,可用于麝类驯养实践的麝香产量预测及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60.
了解母体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产后及幼体林麝断奶前后的免疫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特征,可为特殊时期母体及幼体林麝的有效保护与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于2010年4至9月,采集哺乳期母体和幼体林麝的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法对粪便提取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sIgA)以及皮质醇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0对不同阶段母体和幼体林麝粪便样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多重比较。母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粪便中IgG与IgM含量在分娩后的初期阶段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含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基本稳定,且IgG与IgM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sIgA含量在分娩后持续上升,一直持续到第14周后基本保持稳定。幼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IgG和IgM含量在断奶(第11周龄左右)后明显下降,sIgA含量在断奶后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显著;在第16周龄左右,IgG和IgM含量再次升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sIgA则无显著变化。母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结果表明,其产后的6周内,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在第11周左右(断奶期)皮质醇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幼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显示,其在出生后的第11周龄左右(断奶期)皮质醇含量同样呈现出与母体林麝类似的升高趋势,表明断奶这一行为对母体以及幼体林麝均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综上,母体林麝产后的6周内是管护工作的敏感期,幼体林麝成长的第9 ~ 15周龄是其存活关键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