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椿叶花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的99.99%。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2-壬酮,芳樟醇,β-水芹烯。  相似文献   
72.
刘笋  宋晓玲  黄倢 《微生物学报》2011,51(7):941-947
[目的]坚强芽胞杆菌是一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益生菌,在对虾养殖中应用较为广泛.为了研究其分泌性蛋白从而为分泌性载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坚强芽胞杆菌的主要分泌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及分泌性序列的分析.[方法]从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来自对虾肠道的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 firmus)培养液中获取了分泌性蛋白,进行SDS-PAGE,并对表达量较高的3条蛋白区带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及克隆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鉴定出的蛋白分别是坚强芽胞杆菌几丁质酶(chitinase)、坚强芽胞杆菌肠毒素A(enterotoxin A)和坚强芽胞杆菌BCG9842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 BCG9842).经在线软件SignaIP 3.0分析,确定chitinase、enterotoxin和BCG9842均存在不同的分泌性信号肽序列bf-43、bf-37和bf-16,通过在线软件PSORT分析表明,bf-43定位于细胞的外膜上,bf-37和bf-16定位于细胞的胞外.[结论]本研究鉴定出了坚强芽胞杆菌的3个主要分泌性蛋白,分析筛选出了3条分泌性序列,为分泌性载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为开发和利用白刺生态和药用的双重价值,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唐古特白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种子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检出的28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12种成分,占总量的85.99%。分别是(Z,Z)-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双环[10.1.0]十三碳-1-烯,7-十五炔,γ-谷甾醇,γ-生育酚,1,E-8,Z-10-十六碳三烯,9,12-十八碳二烯醛,24-甲基-5-胆甾烯-3-醇,(Z)-9,17-十八碳二烯醛,豆甾烷-3,5-二烯,二十烷等。其中,(Z,Z)-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65.85%。  相似文献   
74.
黔产天胡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黔产天胡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抑菌活性,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天胡荽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GC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探讨了其对多种细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共鉴定了38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9.99%以上,且发现其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对黔产天胡荽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植物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功能基因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 ,蛋白质组研究是阐明基因组所表达的真正执行生命活动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和生物功能 ,而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是 2 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内容 ,将为医药、农业和工业的革新提供崭新的思路。当前主要的研究手段为双向凝胶电泳、双向高效柱层析、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  相似文献   
76.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兴学科和热点领域。该文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质谱(Mass-spectrometric)技术、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s)技术、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植物蛋白质组数据库等。其应用的范围包括植物群体遗传学、在个体水平上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机制、植物的发育和组织器官的分化过程,以及不同亚细胞结构在生理生态过程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同时对植物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
山楂蜂花粉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乙醇-氯仿作溶剂,提取出山楂蜂花粉粗脂肪,然后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0种脂肪酸,并测定相对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47.84%,亚麻酸相对含量为19.30%.  相似文献   
78.
2-维凝胶电泳(2DE)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等特点,已被广泛地用于蛋白质组的研究.然而,2DE-MS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却有其局限性,主要因为:膜蛋白具有低丰度、难溶、等电点时易沉淀、难酶解等特点.然而随着亚细胞分离技术和直接的生化方法富集等技术的发展,低丰度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增溶剂(尿素,硫脲),新的两性离子和非离子去垢剂,以及有机溶剂等的利用极大地改善了膜蛋白质组的溶解性能;同时,一些新的2DE技术的利用扩大了常规2DE的分离范围.在膜蛋白裂解方面,将酶解法与化学法(CNBr)相结合,另外先进的质谱技术的发展使得膜蛋白质组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对2DE-MS途径中,膜的富集、膜蛋白的提取、分离、酶解、鉴定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水稻化感品种能从根系分泌释放化感作用物质 ,长期以来 ,酚酸类物质被认为是水稻根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 ,但这一结论常常被质疑。利用连续循环和直接树脂吸收两种方法采集典型的水稻化感品种 PI31 2 777幼苗的根分泌物 ,并用液相色谱 /质谱(L C/ MS)联用技术鉴定了根分泌物中的非酚酸类物质。结果显示 ,水稻 PI31 2 777幼苗根系能分泌释放 7-甲氧基羟基肟酸、羟基肟酸、3-异丙基 - 5 -乙酰氧基环己烯酮 - 1、5 ,7,4′-三羟基 - 3′,5′-二甲氧基黄酮、二萜内酯 A和二萜内酯 B6个非酚酸类化合物。经液相色谱 (HPL C)定量分析 ,这些化合物在水稻生长 1 0 d的根分泌物中的浓度为 5~ 1 9μmol/ L。进一步的生测结果显示 ,这些化合物在其释放的浓度范围能对稻田常见的稗草和异型莎草有抑制活性 ,尤其是这些化合物的等摩尔混合物的抑草活性增加 ,同时水稻根分泌物的抑草活性与土壤载体显著相关。表明羟基肟酸、环己烯酮、黄酮和二萜内酯四类非酚酸类物质是水稻的主要化感物质 ,这与近期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0.
鼻咽癌细胞中p53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罕见,但绝大部分鼻咽癌中存在p53蛋白过表达/聚集且功能失活.然而,到目前为止p53蛋白失活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为揭示鼻咽癌中p53蛋白功能失活的机制,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分别富集鼻咽癌细胞系HNE1和HNE2的p53结合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免疫沉淀复合物进行分离,从胶中切取p53结合蛋白条带,胶内酶解后进行电喷雾串联质谱(LC-ESI-MS/MS)分析,得到相应的肽序列标签(peptide sequence tags, PST),通过搜索数据库在鼻咽癌细胞系中鉴定了9个p53结合蛋白.分别是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成员GRP-78和GRP-75、HSP90家族成员GRP-94、核纤层蛋白A/C (Lamin A/C)、α-actinin 4、Ezrin/Cytovillin、DNA复制准许因子/MCM3蛋白(DNA replication licensing factor/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3 protein, MCM3)、CD98/4F2 heavy chain和蛋白激酶C(PKC).并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技术对HNE1细胞蛋白条带3鉴定的p53相互作用蛋白之一HSP78进行了验证.首次在鼻咽癌细胞中鉴定了9个p53结合蛋白,为阐明鼻咽癌中p53蛋白聚集及失活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