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金矮生苹果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通过测定10年生金矮生苹果(Malus pumila cv. Goldspur)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探讨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规律,以确定苹果园节水灌溉适宜的土壤水分调控标准。结果表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对土壤水分的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阈值反应。土壤含水量(SWC)大约在田间持水量的60%~86%范围内,Pn和Tr均保持较高的水平,小于田间持水量的60%~86%后,两者均随土壤湿度的减少而明显下降。维持较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SWC约在田间持水量的50%~71%左右。当SWC小于田间持水量的48%以后,Gs和Ls明显降低,而Ci急剧增加,水分胁迫条件开始直接作用于叶肉细胞,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由气孔限制因素转变为非气孔因素。据此我们认为: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金矮生苹果园节水灌溉适宜的SWC范围大约在田间持水量的50%~71%左右,所允许的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为田间持水量的48%左右。  相似文献   
72.
笔者于1992~2003 a对鲁北沿海蝗区的蝗虫天敌-蜘蛛类群,进行了大田调查与定点系统调查.鲁北沿海蝗区蜘蛛隶属6科9属14种.明确了蜘蛛类群的消长动态,并对优势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进行了系统观察,明确了其生活史和习性.并提出了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73.
长白楤木(Aralia contunentalis Kitag)别名东北土当归,有草本刺老芽之称.楤木既可做中药用,又可做菜食用,由于长白山区贮量很少,不被大多数百姓认识,更谈不上食用,此山菜是日本人民喜欢食用的山野菜之一.我国朝鲜族人发有少部分食用.是出口创汇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74.
介绍几种新优藤本观赏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可栽培利用的藤本植物约有1000多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奇特的叶、果和美丽的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垂直绿化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75.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6  
刘海龙 《生态学报》2004,24(2):323-329
采矿废弃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 ,同时其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促使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 ,并通过景观设计赋予利用和美学的价值 ,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采矿废弃地的景观生态特征和环境影响 ,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各种工程与生物措施以及可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 ,并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内外一些案例 ,进而对采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6.
辽河三角洲湿地以丹顶鹤生境保护为核心的退耕预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L EDESS)的决策与规划评价思想 ,针对辽河三角洲大洼小三角洲部分的过度农业开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严重影响后果 ,对本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以丹顶鹤生境保护为核心的退耕预案设计 ,并对其生态后果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评价。根据不同的经济和生态发展要求设计了 4个预案 ,分别为 1988年原状 (预案 1)、1998年原状 (预案 2 )、苇带设计 (预案 3)和生境恢复 (预案 4 ) ,通过对各预案进行生境适宜性、生态承载力及经济效益评价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预案 1尽管生态效益很高 ,但经济效益很低 ,在区域发展需求下由现状年恢复到预案 1具有不现实性 ;而预案 2为强烈经济需求下的典型发展模式 ,生态效益偏低 ,与经济效益的比例失调 ;预案 3和预案 4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及丹顶鹤生境恢复提供了有效参考 ,可将其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分步实施。这说明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和生境恢复措施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的高效发展 ,而且还可为稳定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从而为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77.
以陕北杏河集水区1985和1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文、DEM数据,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用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用不同时期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1990~1991年,可以用1985、1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2)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杏河集水区的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的关系,出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水土流失量,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降雨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C值精度、土地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8.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德永  郝占庆  潘耀忠  姜萍  叶吉 《生态学报》2004,24(12):2940-2944
选择长白山典型林区 1985年、1999年两期遥感图像数据 ,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该地区森林经营历史资料 ,基于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采伐方式等 ,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 ,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研究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强度很大 ,伐区布局不够合理 ,至 90年代末利用强度有所减弱 ,伐区布局趋向合理。从两个时期采伐方式来看 ,单个采伐地块的面积有许多地块明显超过采伐规程所规定的面积上限 ,而保留森林地块的面积基本都小于邻近采伐地块的面积 ,不符合采伐规程的“等面积”要求 ;从采伐地块的空间分布来看 ,由于森林采伐、更新过程中缺乏生态学 ,特别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大多数采伐地块连为一整片 ,孤立了保留的森林地块 ,完整的原始林分被严重破碎化 ,间隔带状皆伐却造成了和大面积皆伐同样的后果。 15 a间研究区地物覆盖类型发生很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造成的。基于研究结果 ,指出了当地森林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期能为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以干旱区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然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降水与固沙植物耗水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扩展经典生态位理论的内涵,用数学抽象的方法定义植物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为其水分最适生态位点与现实生态位的贴近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固沙植物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过程模拟方法。依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关计算与数值模拟,所做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柠条与油嵩混播为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方式,密度为5000株/hm^2时其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最高,林木覆盖率也最大。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有限降水限制和沙地土壤水分亏缺胁迫下油篙和柠条对水分的竞争行为,混播下的生态位适宜度变化及稳定共存格局形成的机理。该结果为干旱区人工林的营建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0.
国产丽豆属2个种的比较形态及其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产丽豆属间断分布的 2个种丽豆 Calophaca sinica 和新疆丽豆 C.soongorica 进行了形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其中包括叶表皮微观结构、花粉和果皮形态、种皮特征以及分布现状、生态学适应性等 ,结合古地理、气候、植被等的变迁 ,探讨了丽豆属的起源、形态分化及其环境解释以及现代分布式样的成因 ,并对其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