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金钟藤的危害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钟藤是旋花科。打花碗属的一种大型缠绕藤本或亚灌木植物。在森林中。它缠绕幼树使其扭曲变形,影响其正常生长;遮蔽成树接受阳光照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其死亡。通过介绍金钟藤的生长特点、分布和危害情况。探讨其防治方法及其可利用的可能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22.
阐明水鸟栖息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水鸟保护对策。本研究在2012~201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6种环境因子(植被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水深、地形变异、栖息地结构多样性和干扰)进行调查,以了解水鸟对人工湿地的栖息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野外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4种9 018只,其中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栖息地优化区内水鸟休息的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79.2%,这表明优化区是大多数水鸟的休息地,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 atr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黑脸琵鹭(P.minor)的觅食个体数量超过60%,说明优化区也为这些鸟类提供了觅食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是影响越冬水鸟种类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尽管游禽在地形变异较大、植被面积比例较低的区域数量较多,但在休息时游禽更偏好于裸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区域,而涉禽休息时偏好于地形变异较大的区域。为增加栖息地优化区内的水鸟多样性,建议在优化区内种植水鸟可食的沉水植物以增加水鸟的食物资源,同时增加裸地面积比例和地形变异程度,更好地为水鸟提供栖息地。  相似文献   
23.
对民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编目、探究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直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作为“人与植物”之间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被忽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既可以为民族植物学方法及原理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应用阶段”,同时也拓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其中,人类采集活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采集)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应该受到民族植物学家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4.
半导体矿物介导非光合微生物利用光电子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界中微生物按其能量代谢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光能营养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微生物.化能营养微生物作为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长期被排除在以日光为能量来源的能量利用途径之外.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非光能营养微生物通过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作用来利用太阳能进行生长.实验室模拟体系中,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天然半导体矿物在模拟日光激发下产生的光电子促进了化能自养与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生长与光子能量和光子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波长光辐照下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与矿物的光吸收谱相吻合.这一能量利用途径的光能-生物能转化效率为0.13‰-1.90‰.在含有天然半导体矿物与天然微生物的红壤体系中,进一步发现半导体矿物光催化能够明显改变环境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已有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发现并极有可能长期在地球上存在的微生物能量利用途径,即通过自然界中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产生的光电子能够促进非光能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25.
研究在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吉优716为试验材料进行大〖JP2〗田试验,研究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下3种施氮量(N0、N1、N2)和两种施氮方式(F1、F2)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利用对施氮水平运筹的响应基本一致,但对施氮方式运筹响应呈现不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也随之升高,而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穗部干物质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免〖JP〗耕和常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响应表现相反,免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常耕下重施基蘖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6.
盐胁迫下施肥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海水配制不同含盐量(0、0.15%、0.3%)的土壤盆栽棉花,在可移动遮雨棚内研究了不同施肥(N、NK、NP、NPK)处理对棉花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胁迫和施肥均影响棉花生物产量、棉株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物利用效率和氮素积累量,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施肥能提高盐胁迫下棉株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积累量,并显著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中以N、P、K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施肥效果受盐胁迫程度的影响,低盐胁迫(0.15%)下的施肥效果好于中度盐胁迫(0.3%).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海南岛地处热带,具有丰富的龟鳖物种多样性.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资源,对该地区龟鳖的多样性、养殖现状及保护管理需求进行总结和讨论.方法 根据有关文献和我们的调查结果,从龟鳖多样性、养殖现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岛现有龟鳖6科14属18种,占中国龟鳖的50%,其中有1种野外灭绝,有5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有11种处于濒危状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1种,二级保护的有9种.海南岛是我国龟鳖养殖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地区,有龟鳖养殖户330多户,养殖龟鳖120余种.结论 海南岛龟鳖资源丰富,养殖规模巨大.应进一步加强野生龟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将龟鳖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继续开展保护繁育放归活动.同时,从多方面加强龟鳖养殖的产业化发展,促进龟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8.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如何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加突出,农田土壤固碳及提高氮效率成为各界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目前,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土壤固碳及氮素的利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对于正确评价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气候、土壤及种植制度等条件不一致,关于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结论不一。阐述了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分解排放(如CO2和CH4)、氮素变化及其矿化损失(如NH3挥发、N2O排放与氮淋失)和碳氮素相互关系(如C/N层化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机理。尽管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进行30 多年,但在土壤有机碳与氮素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碳素和氮素在土壤-植株-大气系统中的转移变化,及结合农事管理等综合评价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很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有机碳固定和氮素利用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1)在定位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2)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结合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管理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及氮素高效利用的系统评价研究;(4)加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宏观研究,合理评价保护性耕措施下对农田碳、氮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29.
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勇  杨茜  孙耀  黄建生 《生态学报》2013,33(11):3509-3519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平均含量为:Au-P(140.72 μg/g)>De-P(59.23 μg/g)>Or-P(32.69 μg/g)>Fe-P(29.91 μg/g)>Ex-P(5.92 μg/g);各形态磷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子对磷埋藏量影响的不同,其中Au-P在长江口H1-18站位含量比南黄海中部3个站位要低得多;调查区表层潜在生物有效磷为13.55%左右,仅仅占沉积磷中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30.
家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家域估算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评述了3种主要家域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