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德永  郝占庆  潘耀忠  姜萍  叶吉 《生态学报》2004,24(12):2940-2944
选择长白山典型林区 1985年、1999年两期遥感图像数据 ,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该地区森林经营历史资料 ,基于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采伐方式等 ,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 ,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研究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强度很大 ,伐区布局不够合理 ,至 90年代末利用强度有所减弱 ,伐区布局趋向合理。从两个时期采伐方式来看 ,单个采伐地块的面积有许多地块明显超过采伐规程所规定的面积上限 ,而保留森林地块的面积基本都小于邻近采伐地块的面积 ,不符合采伐规程的“等面积”要求 ;从采伐地块的空间分布来看 ,由于森林采伐、更新过程中缺乏生态学 ,特别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大多数采伐地块连为一整片 ,孤立了保留的森林地块 ,完整的原始林分被严重破碎化 ,间隔带状皆伐却造成了和大面积皆伐同样的后果。 15 a间研究区地物覆盖类型发生很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造成的。基于研究结果 ,指出了当地森林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期能为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789元·hm-2,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80%;其次是灌丛(13789元·hm-2)和耕地(13054元·hm-2),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1982-2012年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GIMMS NDVI、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分段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2—2012年我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我国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增速为0.2%/10a;植被覆盖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即1982—1997年和1997—2012年植被覆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1.2%/10a和0.6%/10a,均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2)空间上,我国陕北黄土高原、西藏中西部以及新疆准格尔盆地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以及黄河源和秦巴山区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下降尤为显著,说明近年来我国中高纬度山区植被活动呈下降趋势。(3)不同区域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对气温具有较长的响应持续时间;而除云南外,南方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时间存在1—3个月的响应时间,且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相关性逐渐增大。(4)我国植被覆盖增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尤其是1999年之后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加强。而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植被覆盖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该区降水减少所致,东南沿海地区植被退化则受城市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锡林河流域退化草地优化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遥感监测和空间信息分析技术,通过对退化草地的退化等级评估、风险度评估以及易恢复度评估,构建了草地生态优化管理指数(EMI),探讨了退化草地生态优化管理的实践途径;并以锡林河流域为例, 分析了退化草地生态优化管理指数.结果表明,通过构建退化草地优化管理模型,定量分析流域内不同优化管理等级退化草地的退化程度、危害性和易恢复性,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有利于退化草地治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该模型能整合退化草地的各种相关信息,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总被引:108,自引:2,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综合分析已有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该模型体现了3方面的特色:1)将植被覆盖分类引入模型,并考虑植被覆盖分类精度对NPP估算的影响,由它们共同决定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最大值;2)根据误差最小的原则,利用中国的NPP实测数据,模拟出各植被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3)根据区域蒸散模型来模拟水分胁迫因子,与土壤水分子模型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参数实行了简化,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模拟结果表明,1989~1993年中国陆地植被NPP平均值为3.12 Pg C (1 Pg=1015 g),NPP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接近,690个实测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5%;进一步与其它模型模拟结果以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文所构建的NPP遥感估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说明在区域及全球尺度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遥感数据和各种观测数据集成在一起,并对NPP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球范围不同生态系统NPP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资产计算模型,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和2000年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据此绘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多年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及2000年的生态资产分别为8.148×1012元、1.086×1013元和1.244×1013元人民币.从单位面积价值来看,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24 673元·hm-2;其次为湿地(21 353元·hm-2),说明森林和湿地对生态资产的贡献最大.从生态资产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这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呈上升趋势,其最大值的空间分布也明显向南移动,总体变化率在20%左右,但生态资产与GDP的比值则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湖州市生态资产遥感测量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Landsat 7 TM卫星影像及中空间分辨率MODIS卫星影像获取生态系统类型、质量状况等参数,计算湖州市各类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结合地理属性数据及统计数据计算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并应用于当地社会、经济活动分析。结果表明:1) 4年间湖州市林地、水田、灌丛、裸地4 类占有明显优势,占全市的面积比例平均达87%以上,草地、水域/湿地、旱地3类占全市面积的13%左右;2) 湖州市生态资产平均为203.33亿元·a-1,森林对生态资产的平均贡献率为 73.22%,森林及耕地在全市的生态资产构成中占主要地位,各县(区)的生态资产呈波动递减,平均生态资产依次排列为:安吉县(91.76亿元·a-1)>长兴县(41.33亿元·a-1)>吴兴区(29.31亿元·a-1)> 德清县(28.27亿元·a-1)>南浔区(12.66亿元·a-1); 3) 4年中生态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大到小排列均为: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市辖区,但各县(区)生态资产占GDP的比重均逐年下降(市辖区仅在2002年略高于2001年,但4年中总体趋势也在下降);4年中人均及地 均生态资产均按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市辖区的顺序排列。各县(区)人均及地均生态资产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均呈相反趋势,即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方,其人均及地均占有的生态资产相对低,同时其人均及地均污染水平高,这些都反映出目前当地经济增长特点,即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和Hurst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西北五省1960-2011年潜在蒸散(ET0)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未来趋势,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驱动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北五省ET0整体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72 mm·a-1,但1993年之后,ET0逐渐增加;ET0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五省ET0平均值为1158 mm 675~2282 mm),最大值出现在新疆的七角井(2282 mm),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地(<800 mm).除春季外,其余季节ET0均呈下降趋势,且在未来趋势分析中,西北五省81.4%的区域ET0由减少转为增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暖湿化程度将有所减弱,而新疆中部的ET0将持续减少.西北五省全年及各季节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为风速,但风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冬季风速影响范围覆盖整个西北五省,夏季则影响整个新疆及甘肃和青海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