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蛋白质分子的功能与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密切相关,其细胞定位在新基因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多肽分子细胞内传送、临床药物设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为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建立一套用于研究蛋白分子转录激活活性的系统,首先以质粒pTe-Off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为基础,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ZHO1(用于插入待测基因并作为该系统的阴性对照),pZHO2(用于作阳性对照),此外,该系统还包括质粒pTRE-luc(编码Firefly荧光素酶报道基因)和质粒pRL-TK(编码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用作内参对照),为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分别将质粒pZHO1,pZHO2,pZHO3(编码p53分子N端转灵激活区73个氨基酸片段,作为实验组)与质粒pTRE-luc和pRL-TK共轨染至C4-2,MCF-7,COS7 3种不同的细胞株中,通过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Firefly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的大小来判断该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检测目的分子的转录激活活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构建雌激素受体(ER)β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转录活性。方法:利用PCR扩增带有Flag标签的人类ERβ全长编码序列,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IRESpuro2中,得到重组质粒pIRESpuro2-Flag-ERβ;用Western blot鉴定Flag-ERβ重组蛋白在人胚肾293T细胞中的表达;用含雌激素应答元件(ERE)的报告基因系统检测Flag-ERβ的转录活性。结果:构建了pIRESpuro2-Flag-ERβ重组质粒,其介导的融合蛋白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并可以激活含ERE的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ERβ高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乳腺癌等疾病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鸡腿菇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水溶醇沉法提取的鸡腿菇粗多糖脱蛋白方法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Sevage法为最优的脱蛋白方法。经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及Sephadex G-200分子层析柱分级、纯化,最终得到2个主要的多糖组分Ccp-I-A和Ccp-I-B。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二者均为白色絮状固体,能溶于水,不溶于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与斐林试剂,CTAB、硫酸-咔唑、碘-碘化钾及三氯化铁反应均为阴性。GC测定结果可知Ccp-I-A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2.03∶9.52∶1;Ccp-I-B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5.21。另外,Ccp-I-A和Ccp-I-B对DPPH和·OH显示出良好的清除能力,而且,相比于Ccp-I-B,Ccp-I-A的清除能力更高,当浓度为300μg/mL,其对DPPH和·OH的清除能力可分别达到72.1%和55.3%。  相似文献   
65.
广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敏  彭晚霞  徐庆国  曾馥平  杜虎  张浩  曾昭霞 《广西植物》2017,37(11):1418-1427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广西森林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为8.01~29.78 g·kg-1,变异系数在50.27%~74.89%之间;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半变异函数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土层符合指数模型,且拟合效果均较好;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块金效应为16.75%~49.33%,表现为强烈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不同森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东北和东南;广西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异系数不同,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硬阔杉木石山林软阔竹林八角桉树油茶栎类松树,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异系数则相反。广西森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性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自然林封育和人工林保育、优化调控桉树林和经济林种植规模是提高广西森林固碳潜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从快速检测的必要性出发,介绍了ATP生物荧光法及其原理,并针对某款化妆品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菌落总数的方法。将该方法用于CTFA(美国化妆品香料香精协会,Cosmetic Toiletry and Fragrance Association)实验中,并通过与平板计数法结果进行比对,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于样品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7.
生态恢复对马尾松叶片化学计量及氮磷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生态恢复对侵蚀红壤恢复的马尾松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及氮磷养分转移的影响,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典型侵蚀红壤区选取恢复13、30、33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未治理侵蚀地(CK1)和次生林(CK2)分别作为恢复前和恢复后的对照,通过测定马尾松叶片的碳、氮、磷含量,计算其计量比,内稳性指数和氮磷转移率,分析了侵蚀红壤生长的马尾松养分限制与养分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恢复过程中,马尾松1年龄叶片C、N、P含量及1年龄叶片C∶N、C∶P、N∶P变化较小,这与马尾松较高的内稳性有关(N和P内稳性指数分别为7.57和3.89)。所有实验地马尾松1年龄叶片N∶P处于11.0—13.4之间,表明马尾松的生长受N、P共同限制,其中马尾松叶片N转移率显著低于P转移率,这与生态恢复过程中马尾松养分利用效率、生长需求以及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有关。1年龄叶片C∶N、C∶P分别与马尾松N、P转移率成负相关关系,当马尾松叶片C∶N、C∶P较低时,表明N、P利用效率较低,叶片衰老时更多的N和P被转移利用;反之,则N、P利用效率较高,转移率低。同时,C∶N、C∶P分别与树高、胸径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马尾松生长对N、P的需求同样会影响化学计量比的变化,从而影响养分转移。虽然侵蚀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N、P含量增加,但仍较贫瘠,不足以满足马尾松的生长,马尾松养分转移率较高,因此,为了提高侵蚀地恢复的马尾松林的生产力,建议下一步恢复措施中适当施加N肥和P肥。该研究将侵蚀红壤不同生态恢复年限的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及养分转移结合,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生态恢复过程马尾松林的养分循环,对指导侵蚀红壤恢复和提高马尾松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刘颂  张浩鹏  裴新生  王颖 《生态学报》2024,(5):1780-1790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干预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协同转化,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提升。但当前缺乏对长时间序列分析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影响的理解与把握。以芜湖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为研究案例,考虑生境质量、碳固定和土壤保持三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逐像元趋势叠加分析法评估199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及其权衡协同空间分布规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索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31年间芜湖市域生境质量显著下降区域面积约为提升面积的两倍,存在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同时,城市扩张导致市郊边缘地带碳固定、土壤保持显著下降。(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受权衡协同影响显著,受影响区域总面积占比达64.48%。受权衡影响区域与协同影响区域存在显著空间差异。(3)土地利用强度是管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协同转化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强度对权衡协同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并且存在影响阈值。当强度等级介于弱与中且偏向弱强度时对不同服务协同增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9.
根据GenBank发表的绵羊生长激素(GH)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GH基因外显子1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3月龄前的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基因外显子1在新品种群羊中存在多态性,检测到两种基因型(AA、AB),其301bp处有一个T/A突变和305bp处有一个G/A突变,初生重、1月、2月、3月龄体重AA、AB型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月龄AB型个体的体重相对于AA型偏高,由此初步推断GH基因可能是影响绵羊体重性状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相连锁,可用以对绵羊体重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70.
红壤侵蚀区芒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吕茂奎  谢锦升 《生态学报》2018,38(5):1639-1649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深入认识土壤质量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比分析了未治理地(Y0)、治理13年(Y13)和31年(Y31)的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林下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覆盖地(NRd)、去除芒萁覆盖地(Rd)与林下裸地(CK)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林下裸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总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量(总PLFA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芒萁覆盖地,且去除芒萁4个月后,MBC和总PLFAs均有降低趋势,表明芒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具有重要影响;林下芒萁覆盖地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P)、革兰氏阴性菌(GN)、丛植菌根真菌(VAM)、真菌(Fungi)、放线菌(ACT)的PLFAs含量显著高于林下裸地(Y13例外),去除芒萁4个月后,各值均有有接近林下裸地的趋势;芒萁覆盖地真菌/细菌的比值(F/B)均显著高于林下裸地(P0.05),芒萁覆盖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P/GN)、饱和直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sat/mono)和(cy17:0+cy19:0ω8c)/(16:1ω7c+18:1ω7c)(cy/pre)显著小于林下裸地(P0.05),去除芒萁4个月后,芒萁覆盖地土壤cy/pre显著升高(P0.05)(Y13例外),意味着芒萁覆盖地土壤生态系统更稳定,土壤的养分可利用性更高,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更丰富,活性更强;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关系密切,土壤C/N、p H和氮素水平是调控芒萁覆盖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