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小GTP结合蛋白属于Rho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抗逆和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筛选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侵染诱导的抗条锈病基因Yr5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c DNA文库,分离获得1个Rop家族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TaRop2(Triticum aestivum Rop2)。TaRop2包含1个591 bp的开放阅读框,预测编码含19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52 k D,理论等电点为9.49。通过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发现TaRop2分布于细胞核内和细胞膜上。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盐处理、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和亲和混合白粉菌菌株侵染时,TaRop2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但被干旱、高温、低温和ABA处理抑制。说明TaRop2可能参与小麦防卫和抗逆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及观察组23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天,连续应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值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记录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28天患者住院死亡率。结果:4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治疗后的6、12、24、48、72小时动脉压上升、血乳酸值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的24,48,72小时患者的心率减慢,更加趋于稳定(P0.05)。实验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第3、5、7天观察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降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ACHE-II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者28天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缩短其在ICU的住院天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3.
micro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可以与靶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通过降解靶m RNA或(和)抑制靶m RNA转录后翻译调节靶蛋白的生成,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目前,在人体基因组内发现的microRNA已经超过2500多个,可能调节着人类1/3的基因,在维持正常干细胞功能、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及恶性肿瘤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既往的研究表明microRNA与基因之间相互调控的失衡导致肿瘤的发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microRNA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检测microRNA与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改变,分析肿瘤组织和血清中microRNA表达量与肿瘤分型的关系,将有利于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早期发现和肿瘤治疗及预后判断。本文主要就microRNA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诊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4.
李媛媛  隋玉龙  牛淑力  吴波  宋慧 《菌物研究》2013,11(3):182-185,189
应用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技术分析50株黑木耳栽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在SRAP标记分析过程中发现1条1 200 bp的特异性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转为SCAR标记。根据序列设计出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可以扩增出1 000 bp大小的片段,说明成功构建出了"黑931"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55.
对45个离褶伞属真菌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分析其酶谱多态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45个离褶伞属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共检测到了10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酶带,多态性较高,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75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4类,第一类包括17个菌株,第二类包括16个菌株,第三类包括11个菌株,第四类包括1个菌株。  相似文献   
56.
干湿交替(DW)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生长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择武夷山不同海拔0~10 cm的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5、15和25℃温度下培养,模拟DW循环,并设置恒湿处理(CW)作为对照,研究干湿循环对不同海拔土壤碳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W处理相比,土壤变干时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重新变湿后,土壤有机碳的脉冲效应被观察,且变湿的脉冲效应随着DW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重复的DW处理土壤累积碳矿化量显著低于CW处理,表明湿润引起的激发碳矿化量不足以抵消干旱期间减少量。DW处理的温度敏感性Q10显著低于CW处理。在DW循环中,湿度敏感性k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表明高海拔土壤矿化更强的水分依赖性。DW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于CW处理,而冷水和热水浸提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则低于CW处理。  相似文献   
57.
长柱红山茶(Camellia longistyla Chang ex F.A.Zeng et H.Zhou)是贵州特有经济植物,分布于贵州省金沙沟桫椤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海拔950~1400 m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通过对长柱红山茶密集分布的两个典型样地(望乡坡A和方山B)采样调查,采用径级代替龄级的方法绘制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ln(ln))、生存率函数(Sn)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用动态指数(Vn、Vpi)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动向。结果表明:长柱红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总体上呈衰退型早期阶段,即中龄个体数量多、幼龄个体数量少,其生存曲线基本属于Deevey-Ⅰ型;生命表及其相关曲线分析显示,长柱红山茶种群有早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逐步衰退的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发现,幼苗不足,自然更新困难,但仍有一定的恢复潜力,且A种群受环境影响较大,对环境变化较敏感;时间序列分析表明,A、B两个种群的衰退现象是在最近的1~2个龄级时间内开始的,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未来4个龄级时间后,该物种原生种群将进入典型的衰退型年龄结构。因此,系统研究其种群特征及繁殖规律,并在加强就地保护的同时,采取人工繁育幼苗并种植回归原生境或引入相似生境中,通过栽培增加其种群数量和扩散能力,对其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以烈香杜鹃嫩茎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其最适合的嫩茎基部直接再生芽苗和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烈香杜鹃嫩茎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的诱导培养基为DR+2.30mg·L-1 TDZ+0.05mg·L-1 IAA+1.80mg·L-1 KT,诱导率为99.6%;生根培养基为1/2DR+0.07mg·L-1 IAA+0.02mg·L-1NAA,生根率达99.7%以上。以再生植株茎节为材料进行快速繁殖,在35d的培养周期内,每段增殖倍数平均达5以上。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c-jnk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亚砷酸钠(NaAs0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JNK、ERK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1、2μmol/LNaAs02对BMSC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高浓度16、32μmol/LNaAs02则对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具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2、4、8μmol/LNaAs02处理BMSC24h后,JNK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增加,ERK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降低;JNK抑制剂SP600125可明显降低高浓度16、32μmol/LNaAs02的生长抑制作用;ERK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低浓度1、2μmol/LNaAs02对BMSC的促增殖作用。结论:低浓度NaAs02激活ER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增殖率,可被抑制剂PD98059阻断;高浓度NaAs02激活JN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凋亡率,可被抑制剂SP600125阻断。NaAs02致癌机制可能与JNK、ERK信号通路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在2012至2013年进行两次调查,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37°15'~37°23'N,90°11'~90°20'E)对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的分布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设置3条样线(总长达146.9 km)和128个样方。调查发现,藏野驴主要集中于伊协克帕提附近的荒漠草原,而野牦牛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沙山附近的阿坝堤坝草场。通过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以及主成分分析,对藏野驴和野牦牛对不同环境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草本种类数、土壤pH、海拔、坡度、坡向、水源)的选择性以及各因子在物种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独立T检验分析两物种之间的环境变量选择差异性。结果表明,藏野驴倾向选择植被盖度小于70%,坡度2°~5°的南坡,海拔3800~4000 m,土壤pH 8.0~8.5的高寒荒漠生境;野牦牛则偏好选择植被盖度大于70%,坡度5°~15°的东坡或者北坡,海拔4200~4600 m,土壤pH 7.0~8.0,与水源距离小于1000 m的高寒荒漠草原以及沼泽草甸生境;影响藏野驴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类型和坡度,而影响野牦牛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植被盖度;虽然藏野驴和野牦牛在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它们对栖息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海拔和坡度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