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3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31.
香雪兰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即直接发生与间接发生。在直接发生方式中,体细胞胚直接来源于尚未完全分化的外植体表皮细胞;体细胞胚与母体组织以一种类似胚柄的结构相联系。间接发生方式中,体细胞胚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愈伤组织阶段。以是否能形成体细胞胚分类,可将愈伤组织分为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以间接方式形成的体细胞胚是由胚性愈伤组织中的一种决定细胞发育来的。这种体细胞胚不具有类似胚柄的结构,而与母体组织共同形成一个复合体。体细胞胚具有自己独立的维管束系统,在脱离母体组织后能够独立发育成株。  相似文献   
32.
黄花烟草和枸杞属间原生质体融合再生杂种小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的PEG方法以2%的频率诱导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经IOA失活的枸杞原生体融合。在获得的250块愈伤组织中,有5块为形态上与枸杞愈伤组织类似。对这5块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的2块(记作Hy2和Hy5)为对称程度较高的体细胞核杂种,其它3块为不对称核杂种或细胞质杂种。细胞学观察指出,Hy2和Hy5的平均染色体数目分别为98.2和59.3。此外,两个杂种的几乎所有中期细胞均含有结构变异的染色体。以小麦rDNA为探针的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Hy2和Hy5均含有双亲DNA特异片段。从Hy5再生出了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的小苗。对再生苗叶片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指出,这些小苗含有双亲的特征酶带。  相似文献   
33.
对常规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表明:原初的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为2n=44,其中所有的染色体都是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但在其后代中发现有一对染色体变成了端着丝点染色体。为判明变异的染色体是冰草还是小麦的染色体,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TAI14中的所有小麦染色体都显示红色荧光,只有一对端着丝点染色体显示绿色荧光,说明变异的是冰草染色体,即: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原为二体异附加系,现变成了双端体异附加系。对变异发生的原因和双端体异附加系的用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采用常规超薄切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核内的核仁结构、RNA合成和DNA合成等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后4h,核仁体积开始增大,培养3—5天时,其体积增长了4—5倍。同时,颗粒区(G)与纤维区(DFC)的比值明显上升,培养5天时,G/DFC比值增长近8倍。此时,核仁的纤维中心也增多。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后4h,~3H-尿苷开始掺入,培养24h,其掺入值达最高峰,是刚游离原生质体的近10倍。~3H-胸苷的掺入是在培养48h后才开始的,培养96h达到最高峰。另外,在培养24h内的切片样品中看到,部分原生质体细胞核内存在着由一些纤维组分构成的束状结构,即核内包含物(IN)。猜测它们可能与核骨架中纤维组分有关。最后,本文着重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内发生的各种结构与组分变化及时间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叶肉原生质体早期发育过程分为三个有序阶段,并对叶肉原生质体脱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壁再生和脱分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旱地小麦(金沙江一号)×天兰冰草远缘杂交结实率较高,可达30.5%。但是,由于种子的胚乳发育不良而不能萌发,未获得杂种F_1实生苗,授粉12天后再把幼胚接种于WG附加2,4—D2mg/l、NAA0.5mg、K70.1mg/l培养基中,30—60%的幼胚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入WG附加NAA0.5mg/l、KT0.5mg/l、Ad100mg/l、CH500mg/l的分化培养基后逐渐分化出丛生绿苗。这些绿苗经分根培养后移栽成活。正交和反交的杂种F_1再生植株形态呈中间类型,并且都表现了自交不孕等杂种特性。实验还比较了正交和反交的结实率及幼胚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讨论了细胞质因子对杂种F_1幼胚再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当前国际上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工作正在不断发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进展很快,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遗传操作虽然进展不大,但也有许多新的工作。  相似文献   
37.
本文报告了一种用苏木精染色显现蚕豆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的方法,与低温处理加孚尔根反应法作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点。作者根据前人工作和本实验结果,提出了在典型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之间应有一些过渡等级存在的论点,并把蚕豆 M 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初步区分出五个等级,对它们的性质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8.
赫杰  陶伟  郝水 《遗传》2008,30(2):231-236
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 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 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 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 并呈现出环绕FC排布的构型; 应用RNP优先染色(Benhard staining)技术分析了核仁中RNP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 直观的显示了小麦细胞核仁中RNP颗粒主要集中在 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 并且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 它们不太均匀也不太连续地半围绕着FC而排布; 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了细胞核仁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 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