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评估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的可行性,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测量其长度和高度,并探讨二者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方法:纳入2022年5月-2023年3月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150例孕14-19+6周孕妇,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上获取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的图像,测量其长度和高度,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所有孕妇均随访至中孕晚期(20-28周)或晚孕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未见胼胝体异常及其他颅内结构异常。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结果: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随着孕周及双顶径的增加而增加(P<0.05)。胎儿胼周动脉长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且胎儿胼周动高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在孕14-19+6周中所有111病例均类"C"形走行,额前内侧动脉、额中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三者几乎与胎儿胼周动脉垂直,类"鸡冠",三者显示率100%;旁中央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53.1%(17/32)、88.2%(45/51)、92.8%(26/28);楔前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3.1%(1/32)、35.2%(18/51)、78.5%(22/28)。结论: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显示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具有可行性,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和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2.
早期股骨头坏死CT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兔早期股骨头坏死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设醋酸强的松龙诱导和正常对照组各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3只,正常对照组3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股骨头灌注成像扫描,用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股骨头的灌注参数,同时作相应的病理学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2周末至10周末,实验组股骨头单位体积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兔和实验组兔第2周末与实验组兔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第6周末差异显著(P<0.01),与第8及10周末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通过时间逐渐缩短,与股骨头单位体积血流量的变化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结论:股骨头CT灌注参数可定量测定股骨头血流变化,可反映早期股骨头坏死形成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因此,股骨头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比较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CSEA)与两点硬膜外麻醉(CEA)方法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9.2±10.3岁(12-73岁).根据肾移植受者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2组: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组(CSEA组,n=80)与两点硬膜外麻醉组(CEA组,n=80).CSEA组患者采用联合脊髓-硬膜外麻醉(L2-3),CEA组采用连续硬膜外两点穿刺法(T12~L1和L3-4).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局麻药用量脊髓-硬膜外麻醉组明显小与硬膜外麻醉组,P<0.01;血流动力学变化脊髓-硬膜外组给药后15 min MAP明显下降,但不影响移植肾开放后血流灌注.结论:肾移植术脊髓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比硬膜外两点穿刺法麻醉起效快、穿刺损伤小、麻药用量少、阻滞平面完全、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4.
免疫细胞在机体各部位之间不停地迁徙,对于抗原识别和启动快速有效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和身体应激可引起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分布改变,而交感神经在调节应激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再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经和免疫相互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交感神经活化时通过释放儿茶酚氨类神经介质,一方面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对免疫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分布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参与调节慢性应激时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Ang(1-7)和依那普利拉对烧伤早期心功能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烧伤组、Ang(1-7)组和依那普利拉组.于烧伤后6H检测血流动力和心肌力学指标(SBP,DBP,LVSP,LVEDP, LVdp/dt-max,-LVdp/dtmax),血清cTnI,及血清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变化.结果:ACEi组和Ang(1-7)组SBP,DBP,LVSP, LVdp/dt-max,-LVdp/dtmax较烧伤组均明显增高(P<0.01),LVEDP和血清cTnI明显降低(P<0.01),ACEi组血清和心肌中AngⅡ较烧伤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Ang(1-7)和ACEi均能有效的改善大鼠烧伤早期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P<0.05或0.01),Wistar大鼠的CBF和CBV值以小脑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延髓,大脑皮质的CBF和CBV值较低:而MTT值在Wistar大鼠脑部各区域比较接近,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定量评价Wistar大鼠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完全适用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对10只健康Wistar大鼠间隔2d进行CT灌注扫描,两组原始灌注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5次后处理得出CBF、CBV和MTT值.分析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两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Wistar大鼠脑所采集的灌注原始数据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并具有很好的线性(CBF和CBV值)或等级(MTT值)正相关(P<0.01).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的两次CT灌注成像结果也存在同样好的重复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Wistar大鼠脑部血流动力学观测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完全适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敦煌疗风虚瘦弱方(LXD)对慢性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8):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LXD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5 mg/kg),每周1次,连续6周复制慢性心衰模型,末次注射阿霉素60 min后,卡托普利组灌胃卡托普利,LXD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灌胃LXD水煎液80、40、20 g/kg (生药/体重),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6周,同时每周腹腔注射15 mg/kg异丙肾上腺素1次。记录各组大鼠的呼吸、皮毛颜色、活动、体重、力竭游泳时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抗氧化活性和心室质量指数,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增长减慢,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心脏功能减弱,出现细胞因子激活、自由基损伤、心肌酶释放增多,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形态出现损伤,心肌纤维断裂等。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LXD对模型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给药第42天,LXD各剂量组体重明显增长;LXD高、中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MAP、血清IL-6、TNF-α、MDA、LVMI和RVMI显著降低(P<0.05,P<0.01),LVSP、+dp/dtmax及-dp/dtmax均显著升高(P<0.05,P<0.01),LXD高剂量组LVEDP显著降低(P<0.01),LXD中、低剂量组CK和AST显著降低(P<0.05,P<0.01);LXD各剂量组血清SOD升高。结论:敦煌疗风虚瘦弱方对阿霉素诱导的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诸暨市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5年9月诊断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4.6岁,检出前平均住院5.7d。13例(19.7%)合并有其他细菌感染,49例(74.2%)合并其他系统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多见于糖尿病(33.3%)、实体肿瘤(30.3%)等免疫力低下疾病,最常见于肝胆外科(24.2%)、内分泌科(16.7%)等科室。患者预后好转47例(71.2%),APACHEⅡ评分为13.78±4.33;死亡19例(28.8%),APACHEⅡ评分为21.10±7.45,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其他感染状况与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病死率更高(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实体肿瘤等免疫力低下的危重疾病患者,多发生在医院内环境的外科手术操作的科室,容易合并其他系统感染。APACHEⅡ评分可作为判断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的重要指标。控制其他感染情况可有助于临床防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0.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其所致感染奠定基础。收集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2月—2016年9月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中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研究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共分离获得30株粪肠球菌和17株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泌尿科、消化科和血液科,所占比例分别为13.33%、16.67%和10.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3.33%、10.00%、36.67%、33.33%、66.67%和60.00%。屎肠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消化科(29.41%),其对以上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88.24%、82.35%、88.24%、76.47%、23.53%和70.59%。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显著低于粪肠球菌。两者均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但万古霉素对屎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显著低于粪肠球菌。结果提示,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且其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低于粪肠球菌。本研究为治疗这两种细菌所致感染的经验性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