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Ag)幼虫是一种营钻蛀性生活的重要林业害虫,通过传统纯培养、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出其肠道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 olyticus,S.haem olytic-us)Ag06菌株和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 is)Ag08菌株。从中筛选菌株S.haem olyticusAg06进行质粒消除后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电转化技术将含有对鞘翅目昆虫具专一性毒力B t杀虫基因cry3A的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thuringiensis穿梭表达质粒pHT305 a和pHT7911分别转入其中。经质粒稳定性试验、转化子生长特性测试等分析,结果显示cry3A基因已经成功转入Ag幼虫的优势内生菌溶血葡萄球菌中。  相似文献   
2.
64层MSCT血管成像对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和超声怀疑主动脉缩窄的21例患儿行胸片、心脏大血管彩超及CT主动脉成像,其中5例行DSA检查,1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CT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等,对主动脉缩窄程度、长度、侧枝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原始数据、VR、MPR、MIP及CPR几种后处理方式对主动脉缩窄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为主动脉缩窄,2例为主动脉离断.病变部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开口附近20例(95.2%),正对左锁骨下动脉1例(4.8%).病变部位位于动脉导管近段2例,动脉导管附着处3例,动脉导管远段16例.多层螺旋CTA对主动脉狭窄诊断的总体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为100%,对主动脉缩窄的显示以靶血管VR最好,其次是CPR和MPR;对侧枝血管的显示以整体VR和CPR最好,其次是MIP和MPR;而整体VR和原始轴位图像对主动脉缩窄显示较差.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为主动脉缩窄及离断患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肛门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118例肛瘘痔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毕即用双氯芬酸钠栓50 mg肛门塞入,术后12 h酌情使用,对照组术后酌情使用盐酸曲马多100 mg肌注止痛.观察两组术后应用止痛药的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痛效果好,尿潴留发生明显减少,且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肛门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未发现不良反应,且可预防术后尿潴留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脑室系统可视化研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室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有赖于CT、MRI检查,掌握脑室系统的断层解剖学知识是认识正常和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可视化人体中颅脑薄层连续断层图像,运用虚拟断层切割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了脑室系统三维可视化模型.脑室系统可视化模型将断层解剖学与整体解剖相衔接,将横断、矢状与冠状位图像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建立脑室系统结构的三维立体概念,在临床医学影像学教学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全脊柱MR成像9例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脊柱MR成像中因体位设计、参数设置、病人配合等因素造成全眷柱MR成像失败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采用GE SIGNA双梯度HDx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专用8通道全脊柱相控阵线圈,GE AW4.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拼接处理软件pasting 1.1.利用自动移床技术一次定位分两段扫描,即颈胸段和胸腰骶段;将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pasting 1.1软件将上下两段同一序列图像分别进行自动的无缝隙拼接生成全脊柱图像.结果:79例中全脊柱MR成像失败9例;其中4例因体位设计不当或在两序列扫描间歇期由于患者左右移动,使得脊髓正中面不能拼接在一幅图像中;有3例因上下两段的层数、扫描起始位置不一致或扫描定位时定位线偏转了一定角度,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有几幅只有上段或只有下段原始扫描图像;有1例因下段扫描野过小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胸12椎体层面信息缺失;还有1例因扫描下段T2W1像时患者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使得全脊柱图像T2WI序列中颈1-腰5只有22个椎体显示.其余70例均获得准确、直观的全椎管内脊髓及椎体结构的影像.结论:要获得高质量的全脊柱MR成像,必须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体位设计时要求操作者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一次性摆好体位,还要和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以便取得患者最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7.
假铰蚌类壳质微细结构新观察及其系统分类位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铰蚌类(pseudocardiniids)是亚洲中生代十分重要的化石双壳类,地质历程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内部构造研究比较清楚的属有:Pseudocardinia Martinson, 1959; Jiangxiella Liu, 1976; Lilingella Chen et Liu. 1977; Guangdongella Li et Li, 1977; Apseudocardinia Liu et Zhu, 1978; Hunanella Xiong et Wang, 1980; Xinyuella J. Chen et Xu, 1980等。自苏联学者马廷生(1961)建立假铰蚌科以来,各古生物工作者对其高级分类位置的归  相似文献   
8.
山东侏罗、白垩纪一些淡水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的侏罗-白垩系,在郯庐大断裂两侧有所不同,陈丕基等(1980)对此提出了新的划分对比意见: 鲁中:J_3西洼组、蒙阴组(假整合),J_1汶南组。胶东:K_2王氏组,K_1青山组、莱阳组。在以上地层,双壳类化石大多集中于蒙阴组、西洼组和王氏组,在莱阳组中、下部和顶部(或青山组底部)仅见少量。系统研究后,我们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SCT血管成像对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血管成像诊断基底动脉变异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对其头颈部动脉进行CT血管成像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影像分析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基底动脉走行弯曲50例(42%),包括左侧凸30例(25%)、右侧凸例15例(占12.5%)、S型凸5例(3.5%);基底动脉起止点变异47例(39.3%),其中起点变异35例(29.3%)、终点变异12例(10%);基底动脉形态变异14例(11.7%),其中开窗型lO例(8.3%)、管径粗大2例(占1.7%)、管径细小2例(1.7%);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变异9例(7.5%).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基底动脉变异的有效方法,能够解释临床上部分不明原因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P<0.05或0.01),Wistar大鼠的CBF和CBV值以小脑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延髓,大脑皮质的CBF和CBV值较低:而MTT值在Wistar大鼠脑部各区域比较接近,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定量评价Wistar大鼠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完全适用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