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芪莪合剂联合西药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诱导的慢性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从胃黏膜血流及Cx32、Cx43表达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4只,正常对照组16只。模型组采用东亚型CagA’Hpylori菌株造模,其中48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芪莪合剂1联合西药组(A组)、芪莪合剂2联合西药组(B组)、三联西药(c组)灌胃治疗14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D组)。停用治疗后4周观察Hpylori根除率、胃黏膜炎症改变、胃黏膜血流及Cx32、Cx43表达情况。结果A、B、C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3.3%、91.6%与75.0%,胃黏膜炎症评分A、B组与c组均低于D组(P〈0.05),且A、B组均低于C组(P〈0.05)。A、B组胃黏膜血流量均增加,高于C组和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Cx32、Cx43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D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芪莪合剂与西药合用在减小西药剂量的情况下仍能有效根除Hpylori,且提高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胃黏膜炎症,上调Cx32、Cx43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夏季白令海小型浮游植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7月10-19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考察船在白令海(52°42.29′-65°30.23′ N, 169°20.85′ E-179°30.37′ W)采集的70份水采样品,共鉴定小型浮游植物5个门类14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7属95种,甲藻门15属44种,绿藻门2属2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1属1种.聚类分析表明: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可分为深水区群落和浅水区群落.深水区群落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白令海海盆,种类组成主要以温带大洋性种西氏新细齿状藻、大西洋角毛藻和广布种菱形海线藻、扁面角毛藻为主,浮游植物的丰度较低,种间分配均匀,优势种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高;浅水区群落分布于白令海陆坡区和北部陆架区,主要由近岸冷水种诺登海链藻、叉尖角毛藻和广温广盐种丹麦细柱藻、旋链角毛藻等组成,浮游植物的丰度高,种间分配不均匀,优势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8722 cells·L-1,变化范围在950~192400 cells·L-1,站间差异显著.平面分布趋势总体呈白令海陆架区>白令海陆坡区>白令海海盆>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垂直分布均以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低,至温跃层附近出现高值.不同水域温跃层的差异决定了其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入我科治疗的312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49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经胃镜引导下置营养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1天、术后第5天、第7天、出院时分别测定患者体重,术后第1天起逐日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6%,置管时间10~20min,平均12min,置管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体重下降≤2kg;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d。结论:置入营养管的长度要较胃镜观察长约20cm并妥善固定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治疗起重要支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雨  罗睿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1):1862-1869
该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胞芽发育过程及营养器官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蕨类植物胞芽生殖在发育生物学上的异同,为进一步探讨蕨类植物胞芽发育与被子植物珠芽发育的异同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稀子蕨羽叶薄,由7~8层细胞组成,气孔分布于下表皮,无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2)稀子蕨的叶轴含1束“心”形维管束,叶柄基部至中部含2束维管束;成熟根能看到明显的维管束组织,无髓。(3)稀子蕨的复羽叶发育过程可分为萌动期、卷拳期、展叶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复羽叶上的胞芽发育从展叶期开始,包括胞芽原基发育期、胞芽分化期、胞芽膨大期和胞芽成熟期。(4)稀子蕨胞芽原基起源于叶轴与羽叶分叉处表皮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层;胞芽原基分化出多个叶原基,整体呈指状“锚”状;胞芽成熟后掉落土壤或在母体上萌发生长出新叶。  相似文献   
15.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是一条特殊的生态脆弱带,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整个三峡库区的影响使得这一生态过渡区逐渐成为地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三峡消落带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内容包括论文数量及发表年代分布、研究机构、发表期刊和重要主题等。1989—2013年间,国内外总共发表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478篇,其中中文论文436篇,英文论文42篇;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以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消落带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和北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发表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生态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环境科学》3种期刊的载文数量最多,《生态学报》主要报道消落带植物研究成果,《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关注的领域较为宽泛,《环境科学》主要报道土壤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研究地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上,其中澎溪河流域的消落带面积比例最大,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更多;生态是消落带研究最大的主题,土壤和植被是消落带研究的主要生态要素,磷、氮和重金属在土壤的循环过程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何生态重建消落带生态系统是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之一。以后,需要加强三峡消落带的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及加强特殊水位脉动下物质在消落带内部、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迁移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态系统中较为脆弱的一种,荒漠区生物种类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高盐采油废水的排放会对荒漠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某外排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等距离布点原则布设12个样方,通过地理探测器和聚类分析识别出湿地影响区域和背景区域,分析了两区域内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并分析了盐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采油废水排放对周围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背景点位含水率在6.5%以下,湿地影响点位含水率在12%-30%;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含盐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方向递增的规律;在整个研究区域发现8个物种,其中4个物种在两区域内都存在,但是植物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受湿地影响区域的植被盖度变化范围更大,在1%-40%之间,未受影响区域的植被盖度均在20%以下;通过毒性效应分析得到盐分的预测无效应浓度为83.04 g/kg,实际浓度与其相比,风险熵小于1,盐分的暴露尚未引起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区是全球海洋生物种源中心,许多类群的最高物种多样性都出现于该区域,因此,在该区开展种类多样性的研究不仅重要和必要,而且具有在跨国尺度上进行综合管理和相互合作的迫切性。本文在西太平洋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分类、编目、文献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记录和编入西太平洋10个浮游动物类群2,658种(含亚种),隶属于206科675属,其中水螅水母类99科251属697种,栉水母类12科22属59种,浮游软体动物14科35属86种,介形类8科89属416种,桡足类51科156属908种,糠虾类4科58属202种,磷虾类2科8属56种,十足类8科22属105种,毛颚类5科8属48种,被囊类5科26属81种。  相似文献   
18.
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 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 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 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 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 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 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合浦珠母贝幼虫至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变化及内部器官改变的内在规律, 掌握其形态和器官与运动和摄食行为之间的关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整个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特征进行了系列观察和性状测量; 利用非线性回归参数拟合, 描述各形态性状生长特点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其运动与摄食过程。结果显示, 幼虫在正常生长过程中, 其壳长生长方式为加速正增长、壳高为减速正增长、绞合线长为加速负增长, 壳高相对于壳长的生长为快速生长、绞合线长相对于壳长为慢速生长。幼虫生长至壳长为(209.26±9.22) μm时, 内部器官发生改变, 面盘开始逐渐退化从而发育成鳃, 斧足逐渐形成; 壳长生长至(234.30±14.00) μm时, 次生壳开始长出, 外部形态逐渐向稚贝转变。稚贝阶段, 其鳃丝长、鳃丝间距和鳃丝数量相对于壳长的生长均表现为慢速生长。幼虫在水中的运动和摄食过程主要依靠面盘外周纤毛的摆动来完成, 俯视观幼虫绕不规则圆沿顺时针方向运动, 垂直观幼虫螺旋上升或下降。稚贝阶段, 依靠斧足的往复伸缩来完成爬行, 依靠鳃的过滤完成摄食。在幼虫变态过程中, 面盘退化至鳃具备滤食功能期间, 变态幼虫运动功能降低, 摄食能力丧失, 依靠自身能量储备来完成生长和器官发育, 这一过程是苗种培育中的重要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睾酮对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选择第3~4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组;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终浓度100μg/L)培养细胞组;3TNF-α(终浓度100μg/L)及睾酮1×10-8mol/L培养细胞组;4睾酮1×10-8mol/L培养细胞组。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PAPP-A m RNA表达水平。结果:TNF-α作用2 h后,内皮细胞中PAPP-A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随TNF-α作用时间的延长,PAPP-A表达逐渐升高,在16小时达高峰;睾酮作用后,PAPP-A m RNA表达水平较TNF-α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TNF-α上调内皮细胞PAPP-A m RNA的表达,而睾酮抑制了TNF-α对PAPP-A分泌增加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