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隆水蚤科以其丰富的个体数和多样性成为海洋水体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小型桡足类, 但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其生态功能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为了提升对隆水蚤科的认识, 本文对国际隆水蚤科分类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隆水蚤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难点和技术发展趋势、隆水蚤科的分布和生态等方面研究进行概述。19世纪末Giesbrecht创建隆水蚤科, 随后该科的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和描述, 目前已描述115种。中国海仅记录到隆水蚤科物种11种, 相关生态学研究较薄弱。隆水蚤科由于个体小, 许多物种间具有高度的形态相似性, 并且包含很多姐妹种及种内分型, 因此许多研究将传统分类鉴定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以提高物种的发现和描述效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关隆水蚤科物种的分布特征、食性特征、种群特征和行为学特征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这都将提高隆水蚤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许多设备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和载人潜水器被用于海洋研究, 从近海、边缘海到深远海研究的协同发展, 海洋生物样品资源不断丰富, 这将带动我国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 使隆水蚤科的分类学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3.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大鼠大脑皮质细胞钙调素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机制,观察了CCK8和CCKA受体拮抗剂L-364,718、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对大鼠大脑皮质钙调素(CaM)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CCK8对CaM活性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15 min达到最高点后逐渐下降;b.CCK8在10-12~10-7 mol/L范围内可刺激CaM活性的增加,超过10-7 mol/L后,逐渐趋于饱和.c.CCKA受体拮抗剂L-364,718、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均可抑制10-7 mol/L CCK8引起的CaM活性的增加,但两者IC50相差40倍,L-365,260在较低浓度时即能明显拮抗CCK8引起的CaM活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CCK8可能通过CCKB受体引起CaM活性变化,而CaM可能是CCKB受体的重要信号传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3—2014年四季度月在金门岛北部海域获取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监测数据, 分析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悬浮物、营养盐、叶绿素等的关系, 初步探讨涉海工程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 鉴定出的浮游植物隶属3门43属82种(不含未定种), 群落构成以硅藻为主, 其次是甲藻, 蓝藻仅1种。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 3月物种贫乏, 1月次之, 7月和11月最丰富。四季丰度平均为47.09×103 cells/L, 1月丰度最高, 7月次之, 11月最低, 3月高于11月少许。四季优势种均为硅藻, 13个优势种分别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短角弯角藻(Ecampia zoodica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微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igua)、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ul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异常角毛藻(Chaetoceros abmormi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utum)、宽角曲舟藻(Pleurosigma angulatum)和美丽曲舟藻(Pleurosigma formosum)。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一定程度交错, 仅在单季占优的有6种, 有2/3在3个以上季节出现, 具槽帕拉藻、骨条藻为四季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总体较好, 群落结构稳定。与毗邻海区相比, 本区物种丰富度偏低, 丰度高于毗邻海区, 种类组成相似, 优势种却有较大差别。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溶解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仅在1月与丰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是促使丰度为四季最高的原因。涉海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和冲击波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素, 大量海洋工程建设案例表明, 施工期造成的浮游植物丰度下降趋势和优势种更替混乱在工程结束后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中枢神经系统中胆囊收缩素 8(CCK8)受体的信号传递机制 ,以分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为材料 ,观察了CCK8对细胞内钙调素 (CaM)、3′ ,5′ 环腺苷酸 (cAMP)、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CCK8可刺激大脑皮质细胞CaM、PKC活性的增加 ,并有剂量依赖关系 但CCK8在 10 -12 ~ 10 -6mol L范围内 ,细胞内cAMP含量无显著变化 利用受体亚型L 364,718和L 365,2 60的研究表明 ,两种拮抗剂均可抑制CCK8引起的CaM和PKC活性变化 ,但两者IC50 不同 对于CaM ,CCKB 受体拮抗剂L 365,2 60的IC50 比CCKA 受体拮抗剂L 364,718低 4 0倍 ;而对于PKC ,L 365,2 60的IC50 比L 364,718低 60倍 因此认为 ,CCK8主要是通过CCKB 受体介导了CaM和PKC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年10月4日至8日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约为399.09±452.20 had·10cm-2,平均生物量约为359.56±324.45μg·10cm-2;按丰度来讲,分选出的14个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为最优势,约占总丰度的92.69%,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和多毛类,分别约占总丰度的3.28%和2.47%;线虫、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约占总生物量的41.16%、38.34%和6.76%。研究海域的钦州、防城港市沿岸海区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相对较高,其平均丰度约为614.98±799.63 ind·10cm-2;涠洲岛周边海区和北海南部近岸海区平均丰度分别约为481.68±240.03 ind·10cm-2和278.14±126.38 ind·10cm-2;对照海区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约仅有197.37±116.72 ind·10cm-2。根据各站位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各站位丰富度指数介于0.466~1.516之间,均匀度指数介于0.203~1.13之间,Shannon-Weiner指数(H')介于0.141~0.783之间。根据类群组成及其丰度进行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把研究海区各站位分成了3个不同的底栖生物群落。研究海区线虫和桡足类丰度的比率变化范围在5.02~223.83之间。  相似文献   
7.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 《生态科学》2009,28(6):516-522
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 645.32×104cells·m-3,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能持续干扰neuronatin(nnat)基因表达的细胞,观察nnat基因沉默对神经细胞发育与分化的影响,为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nnat基因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将质粒转染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RT-PCR方法筛选出最有效干扰质粒,稳定转染PC12细胞后观察细胞表型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nat蛋白表达,NGF诱导观察nnat表达下调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并筛选出有效的靶向nnat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载体稳定转染PC12细胞之后能特异性沉默nnat基因的表达,PC12细胞长出突起,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加入诱导因子NGF后能促进突起生长。结论:nnat可能是作为神经分化抑制因子在神经发育与成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崇安地蜥的再发现及其分布范围的扩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10.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 在重建古海洋气候和环境以及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种。钙质颗石粒(coccolith)是颗石藻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 有着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结构, 在样品收集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 这是颗石藻鉴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颗石藻定量采样和样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方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对赫氏艾密里藻的颗石粒形态进行了超显微观察研究, 获取不同扫描范围的高度图(height image)和形貌图(deflection image)以观测其形态结构, 并建立了针对颗石藻的原子力显微样品制备方法。通过离心与膜过滤两种方法收集赫氏艾密里藻, 比较后得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适合于观测颗石藻在大气环境成像的样品处理、制备和图像采集方法: 3,000-4,000 rpm, 20℃离心5 min, 收集颗石藻, 去除有机杂质后取白色沉淀, 将沉淀物悬浮于0.05 M NH4HCO3溶液中, 悬浮液滴加于盖玻片表面, 20℃晾干后于样品台在AFM接触模式(contact mode)下原子级扫描, 扫描范围50 µm, 频率1 Hz, 可以得到优质的颗石粒形态图像, 有助于颗石藻的分类鉴别。该方法可用于室内不同环境梯度或参数下的颗石粒形态结构及颗石藻藻华的检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