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典型的滤食性瓣鳃类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珍珠养殖贝类。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鳃结构属于异丝鳃型,左右两侧各2个鳃瓣,每个鳃瓣由内鳃瓣和外鳃瓣组成。鳃瓣由主鳃丝和普通鳃丝构成,主鳃丝在鳃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每2根主鳃丝之间的9~12根普通鳃丝由"簇内连接"(intrabunchial junction)相连成簇。普通鳃丝之间通过"丝间连接"(interfilament junction)相连,丝间连接的上皮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结构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丝间连接的存在扩大了鳃的表面积,这种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主鳃丝和普通鳃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与食物运送和气体交换有关。普通鳃丝表面的纤毛为典型的"9+2"型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合浦珠母贝幼虫至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变化及内部器官改变的内在规律, 掌握其形态和器官与运动和摄食行为之间的关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整个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特征进行了系列观察和性状测量; 利用非线性回归参数拟合, 描述各形态性状生长特点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其运动与摄食过程。结果显示, 幼虫在正常生长过程中, 其壳长生长方式为加速正增长、壳高为减速正增长、绞合线长为加速负增长, 壳高相对于壳长的生长为快速生长、绞合线长相对于壳长为慢速生长。幼虫生长至壳长为(209.26±9.22) μm时, 内部器官发生改变, 面盘开始逐渐退化从而发育成鳃, 斧足逐渐形成; 壳长生长至(234.30±14.00) μm时, 次生壳开始长出, 外部形态逐渐向稚贝转变。稚贝阶段, 其鳃丝长、鳃丝间距和鳃丝数量相对于壳长的生长均表现为慢速生长。幼虫在水中的运动和摄食过程主要依靠面盘外周纤毛的摆动来完成, 俯视观幼虫绕不规则圆沿顺时针方向运动, 垂直观幼虫螺旋上升或下降。稚贝阶段, 依靠斧足的往复伸缩来完成爬行, 依靠鳃的过滤完成摄食。在幼虫变态过程中, 面盘退化至鳃具备滤食功能期间, 变态幼虫运动功能降低, 摄食能力丧失, 依靠自身能量储备来完成生长和器官发育, 这一过程是苗种培育中的重要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对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PCR产物约700bp。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去除引物序列后分别获得643、618和618bp的核苷酸序列。碱基组成平均为,T:31·07%,C:26·13%,A:27·27%,G:15·50%,GC含量为41·63%,其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较低。与Gen Bank中9种鲸的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7个比对位点,包括141个简约信息位点,43个单突变子,无插入/缺失位点。12种鲸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其序列变异度在2·1%~17·1%之间。597个比对位点编码199个氨基酸,其中有9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突变可将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分开。NJ系统树表明,海豚科形成单系类群,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的亲缘关系较近。上述分析表明,COI基因可用于鲸类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4.
MyoD基因是MRFs家族中的一员,能调控肌肉细胞活性和增殖,在肌肉形成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采用同源基因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红罗非鱼Myo D基因的c 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903 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14个氨基酸为碱性结构(Basic domain),第109-165个氨基酸为螺旋-环-螺旋结构(Helix-Loop-Helix domain),第199-213个氨基酸为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结合区域,第233-249为Helix III结构,无信号肽序列。Myo D蛋白的二级结构为螺旋-环-螺旋二聚体。基于Myo D构建的鱼类系统进化树显示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