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ZihengYANG 《动物学报》2004,50(4):645-656
众所周知 ,物种分化年代的估计对分子钟 (进化速率恒定 )假定很敏感。另一方面 ,在远缘物种 (例如哺乳纲不同目的动物 )的比较中 ,分子钟几乎总是不成立的。这样在估计分化时间时考虑不同进化区系的速率差异至为重要。最大似然法可以很自然地考虑这种速率差异 ,并且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基因位点的资料以及同时利用多重化石校正数据。以前提出的似然法需要研究者将进化树的树枝按速率分组 ,本文提出一个近似方法以使这个过程自动化。本方法综合了以前的似然法、贝斯法及近似速率平滑法的一些特征。此外 ,还对算法加以改进 ,以适应综合数据分析时某些基因在某些物种中缺乏资料的情形。应用新提出的方法来分析马达加斯加的倭狐猴的分化年代 ,并与以前的似然法及贝斯法的分析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2.
复合污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对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从元机复合污染、无机-有机复合污染以及有机复合污染3个方面对复合污染效应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化学、生理学、酶学、细胞学等角度出发探计了复合污染机理,指出了复合污染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52,自引:9,他引:43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Cu、Zn、Pb、Cd单一 /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 .结果表明 ,Cu、Pb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相关 (α=0 .0 5 ,RCu=0 .86 ,RPb=0 .87) ,Cu浓度与生长抑制率显著相关 (α=0 .0 5 ,RCu=0 .84) ,其他供试重金属浓度与蚯蚓死亡率和生长抑制率相关性不显著 .蚯蚓个体对重金属毒性的耐受程度差别较大 .其毒性阈值 (引起个体蚯蚓死亡浓度 )分别为 :Cu 30 0mg·kg-1,Zn 130 0mg·kg-1,Pb 170 0mg·kg-1,Cd 30 0mg·kg-1.LC50 分别为 :Cu 40 0~ 45 0mg·kg-1,Zn15 0 0~ 190 0mg·kg-1,Pb2 35 0~ 2 40 0mg·kg-1,Cd 90 0mg·kg-1.在Cu、Zn、Pb、Cd单一污染引起 >10 %蚯蚓死亡的浓度下 ,复合污染导致 10 0 %蚯蚓死亡 ,表明复合污染极强的协同效应 .  相似文献   
34.
The potential of artemether for 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Schistosomiasis continues to rank – following malaria – at the second position of the world's parasitic diseases in terms of the extent of endemic areas and the number of infected people. There is yet no vaccine available and the current mainstay of control is chemotherapy with praziquantel used as the drug of choice. In view of conce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olerance and/or resistance to praziquantel, there is a nee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schistosomiasis. Interestingly, derivatives of artemisinin, which are already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also exhibit antischistosomal properties.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with artemether, the methyl ether derivative of artemisinin. We review the discovery of the antischistosomal activity of artemether by Chinese scientists two decades ago; the detailed laboratory studies of the susceptibility of, and effect o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chistosoma mansoni and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to artemether;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 potential long-term toxicity. Finally, we look at the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rtemether and praziquantel; and clinical findings thus far obtained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oral artemether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tent infections and morbidity. The review intends to create a forum for strategic discussion of how these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findings could be translated into public health actions. We conclude that artemether – as part of integrated current control measures and adapted to specific socio-ec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ettings –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urrent burden of schistosomiasi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35.
Suppose that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each indicate general qualitative results, such as higher than normal incidence rates of tumors for exposed populations. This paper suggests methods for amalgamating the qualitative results from several such experiments into a more quantitative form, such as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he methods are designed to be robust both to systematic bias in one of the experiments and also to procedural variability across experiments. Data from four rodent experiments with tolazamide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methods.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FD重叠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曲美布汀片100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餐后约30min温水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粪便中这5种菌的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05,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6例(13.33%)和8例(17.78%),症状均较轻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FD重叠IBS-D患者疗效较肯定,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其消化不良及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37.
植物-菌根真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菌根是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后在植物根部形成的共生结构。菌根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菌根能强化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富集及根系稳定化过程,并通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稳定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调控抗逆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改善根际微生态环境等方式提升寄主植物的抗逆性。本文在介绍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联合过程中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限制该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植物-菌根真菌联合修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十年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病历资料,总结治疗该病的最佳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300例的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15例)予以50 mg/次甲氨蝶呤(MTX)+200 mg/d米非司酮+中药治疗,B组(92例)采用50 mg/次MTX+100 mg/d米非司酮+中药治疗,C组(93例)采用200 mg/d米非司酮+中药治疗。观察记录三组患者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盆腔内包块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记录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间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B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96.52%、85.87%、86.02%,三组患者治愈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治愈率均高于B组和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治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1%(12/111)、16.30%(15/92)、11.83%(11/93),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MTX和大剂量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疗程短,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NA-Ⅱ组与Inter Tan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PENA-Ⅱ治疗和Inter Tan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NA-Ⅱ组优良率为89.13%,略高于Inter Tan组的86.9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A-Ⅱ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2±15.3)min、(57.2±29.3)m L,明显低于Inter Tan组患者的(84.3±13.8)min、(104.7±36.5)m L(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周以及术后24周PENA-Ⅱ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水平与Inter 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拴、近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以及髋内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A-Ⅱ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且两种手术方法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PENA-Ⅱ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究喜树碱-氟尿苷(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喜树碱-氟尿苷纳米颗粒,通过丁达尔现象证明已组装完毕。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组和喜树碱(CPT)单药组、氟尿苷(FUDR)单药组以及两种单药混合组(CPT/FUDR)作对比,采用MTT实验检测药物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划痕实验探究CPT-FUDR纳米颗粒和CPT/FUDR混合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大于0.1μM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四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CPT-FUDR纳米颗粒组Tca-81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单药CPT、FUDR和CPT/FUDR混合物组(P0.05)。在划痕实验中,培养48 h后,CPT/FUDR混合物组和CPT-FUDR纳米颗粒组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CPT-FUDR纳米颗粒组显著低于CPT/FUDR混合物组(P0.05)。结论:在体外,CPT-FUDR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CPT/FUDR两种单药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