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72-76
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RH)85%条件下,分别以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和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饲喂捕食螨,研究了猎物对捕食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椭圆食粉螨、八节黄蓟马和柑橘全爪螨为食物时,胡瓜钝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时间分别为7.1 d、7.7 d和7.4 d,产卵历期分别为22.7 d、23.2 d和25.1 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3.1粒、34.1粒和37.5粒,表明以八节黄蓟马为食时,胡瓜钝绥螨完成整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最长,以柑橘全爪螨饲喂时胡瓜钝绥螨的产卵历期最长,产卵量最多;而巴氏钝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时间分别为7.5 d、6.4 d和7.1 d,产卵历期分别为22.2 d、22.5 d和23.4 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0.1粒、30.7粒和31.5粒,表明以椭圆食粉螨为食时巴氏钝绥螨完成整个世代所需时间最长,以柑橘全爪螨为食时,巴氏钝绥螨的产卵历期明显延长,总产卵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42.
一株黄杆菌低温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分离自明永冰川地区的1株黄杆菌噬菌体(SWP-8)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及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对SWP-8进行形态观察、基因组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结果噬菌体SWP-8为肌尾型,在电镜下呈头尾复合型结构,头部呈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150nm;尾管长约150nm,直径约20nm,具有收缩性的鞘,头部与尾管结合处具有颈环结构。在4℃时具有感染性,4~25℃均能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pH值耐受范围较广,最适pH值为7.0。最佳感染复数为10.000,潜伏期60min,裂解期90min,裂解效率较高。结论 SWP-8属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是裂解性噬菌体,对氯仿和蛋白酶K较为敏感。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75kb。  相似文献   
43.
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了解野外条件下天敌的发生情况对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至7月,定期在广州及香港地区的玉米田中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野外两种卵寄生蜂寄生草地贪夜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并分别建立实验种群,为人工扩繁及田间应用打下基础,为利用本地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以总黄酮吸附量和解析率为检测指标,结合动态洗脱考察结果,考察11种树脂对赶黄草总黄酮的富集精制能力。优化树脂类型,选定了对总黄酮进行富集纯化较好的树脂HPD450;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上样量10 mL,以6 mL/min的流速8 BV水、6 BV 80%甲醇溶液洗脱,pH值为6~7。以此方法得到90%以上的赶黄草总黄酮,实验结果良好,总黄酮精制工艺成效显著。用HPLC法精确测定赶黄草中槲皮苷、PGHG和ThA三个指标性黄酮成分,最佳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5μL,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0~25 min:12%~45%乙腈;25~40 min:45%~70%乙腈)梯度洗脱;精确测定赶黄草全草中3种黄酮成分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指导优化总黄酮精制工艺,并以HPLC法精确测定三种黄酮代表成分。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相一致,互为补充;故在工业生产时,可以分光光度法指导生产,以HPLC法精确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水体镉(Cd)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鳃的组织学结构、抗氧化状态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黄颡鱼分别暴露于0(对照组)、50和200 μg/L Cd水体中8周后, 取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鳃中Cd含量随着水体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 组织学分析发现, Cd暴露组鳃出现了动脉瘤、细胞增生、鳃小片弯曲以及细胞脱落等病理变化。同时, Cd暴露导致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抗羟自由基(AHR)的活性及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升高, 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下降,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 Cd暴露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补体因子C3(c3)的表达, 而下调了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溶菌酶(lys)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 Cd暴露导致黄颡鱼鳃中Cd富集, 进而诱导鳃的组织学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6.
以遗传背景相似、种子颜色不同的5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和油脂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授粉后10~20 d,ZR呈上升趋势,其中黄籽中ZR较黑籽积累更快含量更高,IAA在籽粒中大量积累;开花授粉后20~25 d,黄籽中的IAA含量均显著高于黑籽;ABA浓度先呈上升趋势,逐渐积累ABA,之后开始又稍有下降然后维持在一定水平。授粉后10 d油菜籽粒油酸含量逐步升高,黄籽中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黑籽,黄籽含油量极显著高于黑籽,说明籽粒发育前期和中期较高浓度的ZR和IAA有利于油酸、亚油酸和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47.
桑黄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药用真菌,桑黄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糖作用。本研究中的杨树桑黄属于桑黄中重要且能栽培的一种。本研究采用深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从栽培杨树桑黄子实体中提取多酚类化合物,考察了不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氯化胆碱与尿素组成的DES体系对多酚进行提取,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21 min、80 ℃、料液比1:260 g/mL。在此条件下,多酚的提取率高达(23.17±0.88) mg/g,远高于传统方法(12.45±1.88) mg/g。最优条件提取的多酚显示了很强的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由此可见,采用DES法从杨树桑黄子实体中提取酚类化合物比传统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期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ALL维持期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n=31)和研究组(槐杞黄颗粒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n=31)。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平均白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感染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免疫球蛋白M(IgM)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CCLG-ALL2008方案治疗ALL维持期患儿,可减轻患儿炎症反应,提高其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作次数,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9.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 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 5 mg/kg)、来曲唑(LZ, 300 mg/kg)和高温(33.5℃) 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 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 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 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 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显著性差异, 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 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 以XX伪雄鱼为父本, 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 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 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 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 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 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 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 研究运用酶活测定、HE染色、qRT-PCR、TUNEL检测及16S rRNA测序技术等方法, 分析低氧胁迫[(1.0±0.1) mg/L]和恢复下[(7.0±0.5) mg/L]该鱼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组织结构形态、细胞凋亡及微生物组成变化。结果显示: (1)在低氧胁迫下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SH-Px)、能量代谢酶活性(LDH)、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升高, 恢复溶氧后氧化应激反应也比较剧烈。(2)低氧胁迫阶段, 肠道组织受损现象逐渐加剧, 杯状细胞肿胀、黏膜层被侵蚀, 恢复溶氧24h后, 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未得到明显改善。(3)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和p5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bcl-2基因的表达量则减少。(4)低氧胁迫阶段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 低氧胁迫72h的处理组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7.8%)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0.6%)的丰度最为优势, 恢复溶氧后肠道菌群数量有所增加; KEGG功能预测显示, 多数肠道微生物与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解析低氧和恢复下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内环境稳态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