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1.
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了解野外条件下天敌的发生情况对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至7月,定期在广州及香港地区的玉米田中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野外两种卵寄生蜂寄生草地贪夜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并分别建立实验种群,为人工扩繁及田间应用打下基础,为利用本地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初步研究了老熟和预蛹阶段的黑水虻Hermetiaillucens对于酒精毒性、氧胁迫和高渗透压条件下的耐受特性,结果显示黑水虻幼虫和预蛹在三种胁迫因子处于20%~60%(浓度)的较低水平时,其平均死亡率低于20%,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高浓度的酒精、矿物油和氯化钠溶液对于黑水虻的生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幼虫与预蛹由于其生理形态上的变化,致使其在抗逆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预蛹阶段的黑水虻对矿物油较为敏感,而幼虫则对高盐环境的耐受性表现较弱。  相似文献   
3.
研究农业区蝶类群落的携粉特征可为揭示蝶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传粉功能提供数据支撑。2020年7-8月对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农业区的28个调查样区开展蝶类群落调查并分析其携粉特征。结果表明,携粉蝴蝶种类比例为89.71%,携粉蝴蝶个体数量比例为78.88%。凤蝶科、粉蝶科、斑蝶科和珍蝶科的携粉蝴蝶种类比例高于其他各科;凤蝶科与斑蝶科的携粉蝴蝶个体数量比例高于其他各科。从不同携粉部位来看,翅(腹面)携粉的蝴蝶种类比例最高,足部携粉的蝴蝶个体数量比例最高,而腹部携粉的蝴蝶种类比例和个体数量比例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大害虫。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中,昆虫信息素技术因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市售性诱剂在不同蔬菜种植区的诱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针对性小菜蛾引诱剂研制及田间诱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与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均能引起小菜蛾雄成虫触角产生电生理反应。田间诱集效应试验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Z11-16:Ac和Z11-16:OH在诱芯中比例为30∶70∶0.1,剂量为100.1μg时的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与已报道性诱剂配方50∶50以及70∶30∶1相比较,诱蛾效果增加了28%-38.1%和65.1%-66.9%,明显提高了小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蛾效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小菜蛾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望在小菜蛾地区针对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蓖麻碱的提取、纯化、改性及其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蓖麻饼中含有生物碱等毒性物质,主要杀虫活性物质为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蓖麻碱是蓖麻中的主要毒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本文研究了蓖麻碱的提取、纯化,以及将所得蓖麻碱再进一步进行改性,探讨改性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方法对蓖麻碱改性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并对提取、纯化以及改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物质进行杀虫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蓖麻碱的主要杀虫活性基团为氰基。  相似文献   
6.
蝶类是常见的访花昆虫,研究其携粉特征是揭示蝶类群落在生态系统中传粉服务功能的重要一环。2019年9月,对珠三角9个重要生态区域开展蝶类群落调查并分析其携粉特征。结果表明,携粉蝶类物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74.19%,携粉的蝶类个体数量比例为49.63%,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与斑蝶科Danaidae的携粉物种比例及携粉个体数量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科,弄蝶科Hesperiinae的携粉物种比例最低,眼蝶科Satyridae的携粉个体数量最低。从携粉部位来看,翅(腹面)携粉的物种比例及个体数量比例均高于其他部位,不同科的不同部位的携粉种类和个体数量比例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有机废弃物的安全处理与二次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亮斑扁角水虻可大量消耗有机废弃物,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转化后的虫体营养价值高,广泛应用于养殖领域。然而,亮斑扁角水虻的生物转化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转化的有机废弃物范围及其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仍有待探讨。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亮斑扁角水虻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亮斑扁角水虻对有机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作用、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虫沙的应用和肠道微生物的功能4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亮斑扁角水虻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