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报道并描述了罂粟科一新变种--重瓣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var.pleiopetalum J.C.Shao,var.nov.).该变种与野罂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重瓣花.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8004 GDSL(蛋白序列中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亮氨酸特征序列)酯酶的性质。【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Xcc_est及其不同结构域的基因,这些基因以组氨酸标签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融合蛋白通过镍亲和色谱纯化。【结果】部分纯化的Xcc_est 在催化对硝基苯丁酸酯时,最适pH值为8.0,最适温度为52 °C。 Xcc_est 对于对硝基苯丁酸酯的Km值和Vmax值分别是47.6 ± 4.6 μmol/L, 和67.6 ± 7.8 U/mg,Xcc_est的酯酶结构域(Xcc_estN1-334)对于同一底物的Km值和Vmax值分别是 469.4 ± 9.8 μmol/L和2.5 ±0.9 U/mg。Xcc_est的成熟结构域(Xcc_estN26-606)可以获得成功复性,但是成熟酯酶结构域(Xcc_estN26-334)不能获得复性。复性后的Xcc_estN26-606底物谱较广,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稳定性。【结论】复性的成熟结构域蛋白(Xcc_estN26-606)具有一定的生物转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野黄瓜(Cucum is hystrix,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 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ד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4.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Biolog_Eco生态培养平板技术,调查了喀斯特自然退耕(NT,撂荒)、人工种植经济林(CM,木豆-板栗)、免耕(PI,牧草-任豆)和传统耕作(MB,玉米-大豆)4种退耕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遗传分类和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退耕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细菌代谢模式, 其中真菌群落更依赖于退耕模式,而细菌群落对季节变迁更敏感;短时期(6~7年)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中细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济林与牧草地土壤真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显著高于撂荒和传统耕作地(P<0.05);免耕牧草地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模式(P<0.05).因此,真菌遗传多样性和细菌代谢多样性较细菌遗传多样性对退耕模式响应更敏感;土壤细菌群落对季节的变化比真菌敏感;木豆 板栗经济林对维持土壤微生物遗传和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具有优势,是较好的退耕模式.  相似文献   
75.
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微管的分布,从而研究了野艾蒿挥发油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野艾蒿挥发油对HeLa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野艾蒿挥发油处理HeLa癌细胞24h后,100、200μg/mL实验组细胞体积缩小,核染色质凝集、微绒毛消失、细胞表面有泡状突起,微管解聚,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400μg/mL实验组细胞膜破裂、胞浆内含物外泄,呈明显的坏死特征。(3)野艾蒿挥发油具有抑制HeLa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低、中浓度的野艾蒿挥发油诱导细胞凋亡,而高浓度的野艾蒿挥发油引起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76.
ATPase 6/8 gene (842 bp) of mitochondrial DNA was sequenced in Labeo rohita samples (n = 253) collected from nine rivers belonging to four river basins; Indus, Ganges, Brahmaputra and Mahanadi. Analysis revealed 44 haplotypes with high haplotype diversity (Hd) 0.694 and low nucleotide diversity (π) 0.001. The within population variation was larger (83.44%) than among population differences (16.56%). The mean Fsv value (0.166; P 〈 0.05) for overall populations revealed moderate level of genetic structuring in the wild L. rohita populations. The haplotype network presented a single clade for wild L. rohita population, from different rivers. Negative values for Fu's index (Fs),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dicated period of expansion in L. rohita population. The time after recent expansion was estimated for each population, between 0.042 to 0.167 mya. The pattern of 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was not significant (r = -0.113, P 〈 0.287), when all the sampling locations were compared (Mantel test), however, when an outlier (Indus, Brahmaputra and Mahanadi) was removed from the whole population set, a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irwise Fsv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Km) was seen. The analysis of data demonstrated that ATPase6/8 gene polymorphism is a potential marker to understand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ild L. rohita existing in different rivers. The study identified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in wild L. rohita with common ancestral origin [Current Zoology 60 (4): 460--471, 2014].  相似文献   
77.
2011年初开始,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在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再次突然出现严重暴发。为查明原因,应用PRV gE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送检的16 800份猪血清、905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返饲"病料和56份PR基因缺失活疫苗分别进行野毒感染检测,通过PCR方法对11株PRV新流行毒株的TK、g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分子特征分析,同时对这些毒株的毒价测定、免疫攻毒保护试验以及疫苗效价测定等开展研究。结果显示,PRV野毒感染阳性猪场检出率高达68.06%,血清总阳性率为38.47%,种母猪、种公猪、后备猪和商品猪的阳性率分别为40.12%、30.88%、54.67%和26.52%;新流行毒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均属于强毒株,但毒力较经典毒株变化不大,gE基因长度均为1 787bp,TK基因长度均为963bp,与不同年代中国参考毒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99.8%、97.1%~99.8%和98.9%~99.6%和97.5%~99.4%;商品疫苗对新流行毒株的保护率为100%;疫苗和"返饲"病料中,PRV野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和40.44%。研究结果证实,2011年后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猪群中,PRV野毒感染率大幅攀升;PRV新流行毒株的主要毒力基因并未发生明显变异;疫苗中未存在PRV野毒污染,而且可完全抵抗新流行毒株的攻击;种公猪、后备猪普遍带毒和PEDV"返饲"病料中严重污染野毒是造成2011~2013年间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猪群中PRV大面积感染和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竹金黄镰翅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竹子重要食叶害虫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浙江省每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化蛹,4月底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虫29~38 d后老熟,越冬期长达6~7个月。本文详细报道了各龄幼虫的体长、头宽和取食竹叶量,以及成虫夜间活动及扑灯时间,分析了该虫近年来危害趋重的原因,提出了捡拾当年新竹的笋箨和黑光灯诱杀成虫等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盐生野大豆的异黄酮积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自然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大豆(Glycine soja)和不耐盐的栽培大豆(G. max)为材料,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叶片、根部和种子的异黄酮含量,并测定了它们叶片的L-苯丙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还测定了它们根部的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通过两者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大豆异黄酮代谢和盐渍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盐渍处理不抑制盐生野大豆PAL酶的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大量积累;相反,盐渍处理明显抑制栽培大豆PAL酶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含量减少,而大豆异黄酮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积累。结果还显示:在盐渍条件下,盐生野大豆根部异黄酮积累的同时,其根瘤结瘤量较多,且固氮酶活性也较高;而栽培大豆随着其根部异黄酮的减少,其根瘤结瘤量大大减少,且固氮活性大大下降。野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这些差别说明:盐生野大豆积累大豆异黄酮有其生态学意义,这很可能是野大豆通过异黄酮次生代谢途径适应盐渍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0.
为了进一步明确家蚕和野桑蚕的亲缘关系,收集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家蚕和野桑蚕品种资源,提取了家蚕和野桑蚕的总mRNA,通过RT-PCR克隆了家蚕和野桑蚕线粒体DNA (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 gene, COⅠ)和NADH-6基因,并制备探针进行了DIG-RFLP检测。结果表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COⅠ和NADH-6基因的DIG-RFLP的分子多态性相同,但与日本野桑蚕存在差异。此结果从线粒体水平证实了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而不是起源于日本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