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钟涛  王智荣  杜木英 《微生物学报》2021,61(7):1771-1785
随着化学杀菌剂弊端的日益凸显,生物防治已逐渐成为采后果蔬病害控制的研究和开发热点。其中,很多微生物产生的多种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能显著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效控制采后果蔬病害。由于微生物源VOCs具有有效、安全、环保、易降解和无残留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综述了产生VOCs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源VOCs的多样性、微生物源VOCs的抑菌活性、生防效果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病原菌的绿色安全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2.
产胶植物橡胶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橡胶合成中,橡胶转移酶催化异戊二烯焦磷酸的多聚化过程,这一过程对天然橡胶的品质及产量至关重要。橡胶转移酶及其性质、橡胶生物合成分子机理及橡胶的分子量大小决定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介绍了以巴西橡胶树为主的产胶植物橡胶转移酶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对橡胶转移酶的分离与鉴定及其活性调节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3.
主要介绍了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腊叶标本保色压制方法,硬胶套制作新法的详细制作过程以及标本使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以‘中林5号’(早熟)、‘辽宁4号’(中熟)、‘西扶1号’(中晚熟)青皮核桃果实为试材,于8月上、中、下旬3个采收期采果,在0~1℃冷藏过程中测定贮期生理指标和保鲜效应。结果显示:(1)各采收期和各品种果实呼吸强度(RI)均呈双峰型变化;8月中旬采收的果实呼吸峰出现较早,其纤维素酶(Cx)活性较另2个采收期多1个高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增强最早,其贮后核仁酸价上升幅度最大,果实腐烂最快。(2)8月下旬同期采收的3个品种果实的贮期各生理指标变化趋于一致;贮藏54d时,果实腐烂率依次为‘辽宁4号’>‘中林5号’>‘西扶1号’。(3)‘辽宁4号’核仁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越高,贮后下降率最大。研究表明,青皮核桃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活性与耐贮性主要与采收时期有关,受品种影响较小,且8月中旬采收的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旺盛,耐贮藏性均最差;‘辽宁4号’果实在各采收期的耐贮性均小于其他品种果实。  相似文献   
35.
以杜仲干叶为原料,经稀碱和绿色木霉联合处理以除去杜仲表面覆盖的角质层,同时洗脱一些可溶性杂质,并且破坏杜仲叶的细胞壁与纤维结构,再以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粗胶再经丙酮浸洗获得杜仲精胶。用0.45%NaOH在75℃下除去杜仲叶表面的角质层,并且同时脱除一些可溶性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类、京尼平苷等),之后得杜仲叶干燥,利用绿色木霉去破坏杜仲叶的细胞壁与纤维结构,在85℃条件下以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杜仲胶。最后,经测得未处理前杜仲叶中的杜仲胶的含量为1.78%,0.45%NaOH稀碱预处理后含量为3.16%,绿色木霉发酵后含量为4.36%。预处理前,有机溶剂一次提取率为0.73%,纯度为83.7%。稀碱与真菌联合预处理后一次提取率为2.85%,纯度为96.6%。本工艺以稀碱与绿色木霉共同作用,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与传统工艺相比,更加的绿色环保,安全有效,为杜仲胶的提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以纳他霉素为抑菌剂, 实验测定了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以及活体损伤接种炭疽病菌后, 纳他霉素对芒果(Mangifera indica)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测定纳他霉素处理后胶孢炭疽菌的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可溶性蛋白含量、细胞膜完整性、孢子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分布情况, 初步探明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 3 mg∙L -1纳他霉素可显著抑制胶孢炭疽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落生长, 80 mg∙L -1纳他霉素可有效抑制芒果贮存过程中果实炭疽病斑的扩展。纳他霉素处理后胶孢炭疽菌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 2 mg∙L -1纳他霉素处理8小时, 处理组胶孢炭疽菌孢子细胞膜损伤染色率为33.6%, 对照组染色率为13.9%; 处理组胞内活性氧产生染色率达46.9%, 比对照组高39.7%; 同时观察到纳他霉素使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且荧光信号微弱。以上结果表明, 纳他霉素可以破坏胶孢炭疽病菌细胞膜, 诱导活性氧大量积累, 并降低线粒体活性, 从而干扰菌体正常生理活性, 使其代谢活动受影响, 从而达到抑菌目的。  相似文献   
37.
CRISPR-CAS9技术是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可简便快捷地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指定基因的敲除,实现沉默外源基因表达的目的。但传统的CRISPR-CAS9技术提供的酶切方案没有特异性,致使酶切效率不稳定,影响胶回收率以及后续实验。本实验通过改变酶切体系大小,以及酶切反应时间,继而通过胶回收率及测序检测的方法验证最佳酶切条件,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量,确认是否成功敲除目的基因。研究结果说明:BbsⅠ酶与px459质粒比值为1μL:500 ng,酶切体系为50μL,酶切时间为45 min时,酶切效果最佳、胶回收率最高,且此时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量为0,确定该实验条件下目的基因被成功敲除。  相似文献   
38.
木霉菌T23胶毒素合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毒素是生防木霉菌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本研究以生防木霉菌T23为供试材料,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及表达分析,挖掘木霉菌T23中胶毒素合成候选基因,探索木霉菌胶毒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可为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木霉菌T23中胶毒素合成候选基因簇全长28 kb,簇内包含了8个基因,分别与烟曲霉胶毒素合成基因簇内的gliP、gliC、gliN、gliK、gliI、gliG、gliF、gliM高度同源。提取培养2 d、3 d、4 d、5 d的木霉菌T23菌丝的RNA,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探索各候选基因在木霉菌T23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显示各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均有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成功克隆得到木霉菌T23中的gliP-T23基因并完成基因结构分析,该基因全长6 339 bp,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验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9.
研究了白凤桃果实贮藏过程中光照条件对果实成熟的影响。在7月12日(未熟期)和7月16日(硬熟期)采收果实,分别贮藏在光条件(白色荧光灯照明,果顶部光强为80μmol m~(-2)s~(-1))和暗条件中,室温均为25℃。硬熟期采收果实贮藏在光条件下,达到完熟期时,乙烯生成量较低。果肉的硬度在各个采收期,各种贮藏条件下均没有差别。光条件贮藏果实中花青苷含量较高。未熟期采收果实贮藏在光条件下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较多。光条件贮藏果实中天冬酰胺的下降比暗贮藏果实中更多。各时期采收的果实中,在光下贮藏时,果肉和果皮γ-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含量都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白凤桃果实采收后在光下贮藏,可以明显改善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40.
一种适用于质谱分析的简化胶内酶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于质谱分析的简化胶内酶解方法。改进的步骤包括:(1)通过加大洗涤所用超纯水量、延长涡混时间来强化凝胶洗涤的环节;(2)加入酸化处理来提高胰蛋白酶的活性;(3)在预酶解时不加CaCl_2,减少了酶的自切作用;(4)省略了蛋白质样品脱盐、脱SDS的步骤;(5)直接吸取酶解液进行质谱分析。系统比较该简化酶解法和最新报道的一种酶解方法的质谱鉴定效果,简化法能有效减少酶解后肽段的损失,增加质谱数据库搜索的信息量,得到更可靠的蛋白质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