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9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最近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内含子(intein)介导的B区缺失型凝血因子Ⅷ (BDD-FⅧ)的轻链和重链剪接可顺式促进后者的分泌,而且剪接反应在细胞内、外均可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基于蛋白质内含子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的功效,将具有促进重链分泌作用的位于Pro1640~Ser1690的酸性区3(acidic region-3,AR-3)引入重链,检验对蛋白质内含子剪接的BDD-FⅧ蛋白分泌和活性的影响.用融合蛋白内含子的附加ar-3重链(HCAR3IntN)基因和轻链(IntCLC)基因共转染培养的HEK293细胞,分别用ELISA和Coatest法定量分析分泌至培养上清中剪接BDD-FⅧ蛋白量和生物活性,并用免疫印迹观察了细胞内的BDD-FⅧ剪接.结果显示,共转HCAR3IntNIntCLC基因细胞,分泌至上清的剪接BDD-FⅧ蛋白量和活性分别为(173±26) μg/L和(1.31±0.15) U/ml,明显高于未添加ar-3的蛋白质内含子融合重链(HCIntN)与轻链(IntCLC)基因共转染细胞[(102±12) μg/L和(0.79±0.09) U/ml],提示AR-3对蛋白质内含子剪接的BDD-FⅧ蛋白分泌和活性有明显改善作用.而且,分别转HCAR3IntNIntCLC基因细胞混合培养后的上清中,亦检测到剪接的BDD-FⅧ蛋白和活性[(35±7) μg/L和(0.28±0.08) U/ml],表明蛋白质内含子可进行不依赖细胞机制的蛋白质剪接.另外,转基因细胞总蛋白呈现明显的可与FⅧ多克隆抗体进行反应的剪接BDD-FⅧ蛋白条带,直观地反映细胞内BDD-FⅧ的剪接.为动物模体内运用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的双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转BDD-FⅧ基因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
针对无土陡坡排岩场特殊的立地条件,以城市污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配制的人工土壤进行基质改良的基础上,以坑植式种植刺槐(Robina pseudoacacia)及棉槐(Amor-pha fruticosa),同时在种植坑中撒播牧草以培肥土壤,促进乔木生长固坡。结果表明,在人工土壤Ⅱ(粉煤灰∶城市污泥=1∶1)上种植的刺槐有较好的成活率(70%)和生长势,说明该修复技术在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同时,既解决了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珍贵的土源问题,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3.
研究两种抗生素间甲氧嘧啶和蒽诺沙星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发现两种抗生素都对酶有抑制作用。利用双倒数作图法表明两种抗生素对酶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抑制,Dixon作图法求得Ki值分别为0.35和0.4 mmol/L。采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甲氧嘧啶和蒽诺沙星与酸性磷酸酶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间甲氧嘧啶和蒽诺沙星使酶的紫外吸收增强,荧光强度减弱,其中蒽诺沙星使酶的荧光光谱产生红移。说明这两种抗生素对酶的构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对投菌生物强化处理废水的效应评估方法。方法:在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油脂废水过程中,投加高效油脂降解菌进行强化处理,采用RISA法对生物强化处理油脂废水的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投加强化菌后,载体表面的球形菌明显增加,丝状菌减少;油脂去除率提高了15%~21%,CODCr去除率提高了20%~23.5%;RISA分析表明,投加的强化菌5d后在系统中还能被检测到,但在第8d时,强化菌的特征谱带已检测不到。结论:投加的强化菌对系统原有菌群结构产生的影响很小;本实验数据可为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脱氮菌株P6的分离鉴定及其处理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帆  荚荣  查诚 《生物技术》2007,17(5):64-68
目的:从污水处理池的污泥中分离得到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去除氨氮的最佳条件的研究。方法:根据维诺格拉斯基柱法分离出几种纯菌株,选取其中脱氮效果较好的一株,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分类地位。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用滴定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其对氨氮的去除率。结果:获得一脱氮菌株P6,初步推测该菌为产碱杆菌。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9℃,初始pH值7.5以及摇床(100r/min)培养,且在温度29℃、废水的初始pH值11、接种量与废水体积的比例为1.2g/150mL、添加乙酸钠浓度为0.1%、废水的氨氮浓度为600mg/L和摇床(100r/min)的条件下,3d后该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45%。结论:P6菌有一定的去除氨氮能力,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UASB-化学混凝技术处理草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UASB-化学混凝技术组合对草浆造纸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接种颗粒污泥的二级启动,大大缩短了反应器的启动时间。在水力停留时间(HRT)6 h,进水COD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20 d后pH、COD去除率趋于稳定。另外,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混凝中4因子影响大小的排序,并在最优条件下对UASB反应器出水进行混凝处理。组合技术处理的出水水质指标符合国家造纸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7.
1《胱氨酸厂废水利用研究资料》本刊编辑部收集了我国30年来关于“胱氨酸厂废水利用研究”中代表性的资料,集中介绍了废水的成份、去盐的方法和系统分离其他氨基酸、氨基酸饲料添加剂、氨基酸肥料生产工艺等。每套收复印费、邮寄费80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从嗜盐古菌中筛选可产生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对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胞外聚合物的絮凝作用进行检测,筛选能够适应高盐废水处理,且具有广谱盐度及pH作用范围的微生物絮凝剂。【方法】以新疆乌勇布拉克干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纯培养方法对嗜盐古菌进行分离,对絮凝菌株进行初筛及16S rRNA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初步判断菌株分类地位;复筛检测不同生物材料的絮凝效果;选择絮凝效果较好的生物材料,检测其盐度、pH的絮凝效果稳定性。【结果】采用纯培养方法共分离到28株嗜盐古菌,絮凝初筛共筛选出16株嗜盐古菌,分布于碱线菌属(Natrinema)、盐缓长菌属(Halopiger)和盐土生菌属(Haloterrigena)。菌株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胞外聚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絮凝效果。菌株A279-1、A133、RP33、NGA0064、RM-152、A389的发酵液、上清液的絮凝效果较好,其中菌株A389的发酵液絮凝率为61.06%,上清液为67.92%。所有菌株菌悬液的絮凝率达到80%以上。菌株所产胞外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菌株RM-152所产胞外聚合物的絮凝率最高,达89.86%,其次是A389 (81.53%)。菌株A389所产胞外聚合物的产量最大,达12.53 g/L,具有广泛的盐度和pH适应性。【结论】乌勇布拉克干盐湖沉积物中蕴含丰富的可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嗜盐古菌资源。嗜盐古菌菌株发酵液、上清液、菌悬液及胞外聚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尤其是胞外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具有广谱的盐度和pH耐受性。嗜盐古菌所产生物絮凝剂的发现对于后续高盐废水功能材料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圆红冬孢酵母利用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发酵产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能够高效降解生物乙醇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评估废水初始COD浓度对驯化菌株生长的影响,将木薯粉生产微生物油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降解过程整合,以生物乙醇废水为水源制备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明确产油效率高、生物乙醇废水COD降解率高的初始还原糖浓度。【方法】采用在高浓度的生物乙醇废水中进行多次驯化的方法,获得能够适应废水环境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采用双酶水解法对加入乙醇废水中的木薯粉进行水解;采用重量法监测生物量浓度变化,采用酸热法提取油脂,重铬酸钾法监测COD,DNS法测定废水还原糖浓度,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钼酸铵比色法测定总磷。【结果】通过驯化筛选得到一株能耐受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的优势菌株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D5。以未稀释的废水为培养基,驯化菌株的最终生物量浓度和COD降解率分别为3.8 g/L和75.0%。采用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发酵时,控制初始还原糖浓度低于30 g/L时,生物量浓度和油脂浓度随初始还原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均在120 h时达到最高COD降解率,初始还原糖浓度对达到的最大COD降解率无明显影响,废水N、P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2%以上。【结论】在未经稀释的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中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浓度;采用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发酵产油,初始还原糖浓度为30 g/L,可在保证高油脂产量的同时,实现废水COD的高效降解,有效回收利用废水中残余的N、P源,从而降低微生物油脂生产和废水处理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廉价微生物油脂生产技术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0.
酸性鞘磷脂酶/神经酰胺通路可介导细胞凋亡、炎症和自噬等多种细胞活动,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类疾病、肺部和肝部疾病以及 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酸性鞘磷脂酶现已成为多种疾病的临床生物标记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综述酸性鞘磷脂 酶/神经酰胺通路在各种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