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获得能够高效降解生物乙醇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评估废水初始COD浓度对驯化菌株生长的影响,将木薯粉生产微生物油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降解过程整合,以生物乙醇废水为水源制备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明确产油效率高、生物乙醇废水COD降解率高的初始还原糖浓度。【方法】采用在高浓度的生物乙醇废水中进行多次驯化的方法,获得能够适应废水环境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采用双酶水解法对加入乙醇废水中的木薯粉进行水解;采用重量法监测生物量浓度变化,采用酸热法提取油脂,重铬酸钾法监测COD,DNS法测定废水还原糖浓度,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钼酸铵比色法测定总磷。【结果】通过驯化筛选得到一株能耐受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的优势菌株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D5。以未稀释的废水为培养基,驯化菌株的最终生物量浓度和COD降解率分别为3.8 g/L和75.0%。采用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发酵时,控制初始还原糖浓度低于30 g/L时,生物量浓度和油脂浓度随初始还原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均在120 h时达到最高COD降解率,初始还原糖浓度对达到的最大COD降解率无明显影响,废水N、P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2%以上。【结论】在未经稀释的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中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浓度;采用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发酵产油,初始还原糖浓度为30 g/L,可在保证高油脂产量的同时,实现废水COD的高效降解,有效回收利用废水中残余的N、P源,从而降低微生物油脂生产和废水处理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廉价微生物油脂生产技术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起农村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主元分析方法,对21例病例和42例社区对照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把研究对象的SES分为5个层次,从最贫穷到富裕各层的SES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5,-0.79,-0.32,0.77,2.18并得到病例和对照在SES各层的分布.SES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无关联(P=0.07),饮用浅井水与甲型副伤寒发病有显著性关系(P=0.003,OR=22.3,95% CI:2.91~170.26).结论 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直接污染浅井水水源可能是导致甲型副伤寒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农药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药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它是造成人类疾病增多的原因之一,也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往往把“农药”视为“毒药”。本文通过介绍常用农药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提出在“白色农业”的发展下,应大力开发和使用微生物农药,逐步消除农药产生的公害问题,以纠正人们对农药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4年贫困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集对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宁夏海原县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其胁迫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海原县农户生计脆弱性总体较高且呈现地貌和民族差异化,平原区、河谷川地山间洼地农户生计脆弱性低于土石山区、黄土梁区和中山地貌区;回汉混居村农户生计脆弱性高于纯回族与纯汉族村.农户自身必要资产的缺乏和外部地理环境敏感性的胁迫是海原县农户生计脆弱的深层原因.生计结构不合理与生计方式单一导致生计脆弱性长期积累;地理环境的不易改变使扶贫资源的地区可进入性降低.农户生计应对能力的提高需建立明确的村级水权分配制度,实施教育贫困户对口帮扶,加大生计方式多元化转型的成本投入,开发村域连锁综合商品市场.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治理应把“公路村村通”建设放在“村村通工程”更突出的位置,坚持气象防灾和保险企业减灾相结合,开发农业生产保险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马来酸氟伏沙明片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9例和研究组83例。对照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总胆汁酸(TBA)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活质量,及不良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5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高密度脂蛋白-C(HLD-C)、总胆汁酸(TBA)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PA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体重增加、口渴及便秘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氟伏沙明片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对机体糖脂代谢及肝功能影响较小,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方法生产香草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草醛是重要的香味物质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医药工业中。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方法生产香草醛常用的前体物质、所用微生物降解相应前体物质的代谢途径、对代谢途径中的酶进行的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以及在转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16头雷琼牛GH基因第5外显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了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种单倍型。引用巴州牦牛2个个体GH基因同源区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牛属普通牛、其它瘤牛和牦牛3个种群与水牛1个远缘种GH基因同源区序列,分别采用邻接(NJ)法和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得到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GH基因的分化早于雷琼牛(瘤牛)、其它瘤牛、普通牛、牦牛和水牛的分化,瘤牛物种内存在多型,同时证实了GH基因第5外显子区有着较高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 ,对 1 995~ 2 0 0 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制作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蛇咬伤方面的文献篇目逐一统计、整理 ,并进行归纳 ,从中找出主要期刊 ,即核心期刊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阅。   1 995~ 2 0 0 0年 6年中共有 1 1 8种期刊登载蛇咬伤相关文献 ,其中中华医学系列杂志 9种 ;中国医学系列杂志 1 3种 ,医学院校学报 1 0种 ;中医药学杂志 30种 ;省市医药期刊 2 5种 ;军队医药杂志5种 ;护理杂志 8种 ;其他期刊 1 8种。这 1 1 8种期刊登载蛇咬伤文献共计 2 71篇 ,其中载文…  相似文献   
9.
描述2021年1月广西1例本地新冠肺炎病例发现和感染的溯源过程,旨在为今后类似疫情溯源调查工作提供经验参考。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七版)》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发病诊疗情况等,对病例、密接者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和胶体金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同时对重点场所环境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本地病例A和印度尼西亚入境的无症状感染者C同属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2.3,共享2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推测本次疫情的感染来源与印度尼西亚入境的无症状感染者密切相关,可能的传播途径为无症状感染者污染入住隔离酒店环境,本地病例在对酒店消毒作业中因防护不规范暴露于病毒污染环境而导致感染。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土疫情是我国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病毒载体基因产品的粒径及分布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马尔文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粒度仪,以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稀释剂对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用手动测量方式进行测定。结果:测定的60 nm标准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61.24±0.68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20±0.012 nm。重组人新型P53腺病毒注射液测定6次,平均粒径为122.42±1.80 nm,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PDI值为0.056±0.014 nm,RSD为25.1%。重组人新型P53腺病毒注射液于37℃存放时,平均粒径和PDI值随时间延长有显著增加。至28天时,平均粒径增加到130.50,PDI值增加到0.265。结论:动态光散射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产品的粒径及分布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