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Tan Ⅱ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和相关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以鉴定其对肿瘤细胞终末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0.5μg/mL丹参酮ⅡA处理MG-63细胞,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系统研究MG-63细胞处理前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和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Tan ⅡA处理细胞产生了核质比例减小、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发达、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等显著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处理后MG-63细胞I型胶原蛋白、骨粘素和骨钙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并观察到钙化糖原颗粒增多和典型骨结节的形成.结论:丹参酮ⅡA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促进与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变化,从而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2.
为探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促癌剂对食管上皮致癌作用,人胚食管上皮细胞转染HPV协同60钴(60Co)放射观察其恶性转化.用HPV18E6E7AAV转染的人胚食管上皮(SHEE),培养至13代,分为4组,实验组分别用60Co2、4、8Gy照射,每周1次共4周;SHEE未经照射为对照组.细胞形态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DNA合成和定量用3H-TdR掺入和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染色体众数用常规方法分析;致瘤性用软琼脂培养和裸小鼠接种;HPVDNA用PCR检测.经60Co照射后细胞呈凋亡和坏死(危象期).8周后SHEE 4Gy组细胞增殖,增殖指数(34%)和3H-TdR摄入增高,软琼脂培养和裸鼠接种出现致瘤性.对照组SHEE组细胞增殖指数24%,伴有少数3H-TdR掺入,裸鼠未成瘤.染色体众数:对照组,58~62;4Gy组,63~65;两组HPV18E6E7 PCR呈阳性条带.此结果表明,用HPV18E6E7协同60Coγ射线可以使人胚食管上皮恶性转化,60Co γ射线有加速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3.
在美国,早几年前一种阔叶橡树Quercus spp)发生“猝死病”的传染病流行,造成美国西部海岸数万株橡树的突然死亡,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在加州沿海300多公里地带都蔓延这种传染病,邻近的州如俄勒冈州也有这种树的传染病发生。这些受感染的橡树,在其树干下部流出一种深红褐色稠汁,继而出现腐坏而逐渐死亡,这种病还殃及其他许多树种,这说明此传染病并非专一性的,  相似文献   
44.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用HBV感染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以后每周注射AFB1,能诱发裸鼠成瘤,实验分为4组:A组为HV+AFB1组,即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同时注射AFB1;B组为HBV^ 组,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不注射AFB1;C组为AFB1^ 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注射AFB1;D组为对照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也不注射AFB1。结果:A组成瘤率为27.3%(6/22),B组0%,C组13.3%(2/15),D组0%,所有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用EMA单抗检测,证实为人来源细胞。PCR和DNA狭缝印迹显示:HBV X和HBV S基因阳性,证明HBV基因已在瘤细胞中。细胞首次用人乙肝病毒协同AFB1在裸鼠体内诱发成功人肝细胞癌,证明了A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生及防治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5.
观察bcl-2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凋亡中的变化。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bcl-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一定浓度的NDGA处理SHG-44细胞12-96h,均可诱导SHG-44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越明显;(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后,出现SHG-44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密切相关;(3)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NDGA诱导SHG-44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6.
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大鼠一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病灶所属脊髓节段(L4-L6)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组大鼠L4-L6节段脊髓胶状质NOS阳性反应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强,电针治疗组大鼠L4-L6节段脊髓胶状质NOS阳性反应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但明显弱于福尔马林组,提示电针治疗能抑制大鼠足底疼痛病灶所属脊髓节段NO合成,减弱脊髓神经元的敏感化,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7.
恶性转化试验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关试验体系是当前用于环境致癌因素检测的主要手段,本以各种试验方法为核心,以试验中应用的靶材料为依据,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致癌因素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8.
通过PCR方法扩增并分析了恶性疟原虫多抗原表位融合基因awte序列,再分别克隆于温度诱导型融合表达载体pEX31b和IPTG诱导型融合型表达载体pGEMEX1中,并进行了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MS2-AWTE和T7φ10-AWTE融合蛋白进行间接ELISA检测,证实MS2-AWTE和T7φ10-AWTE都具有免疫学活性。另外,同样将awte基因分别克隆于温度诱导型和IPTG诱导型非融合表达载体pBV200、pKEN中并进行诱导表达,但在SDS-PAGE中并未检测到可见的AWTE表达带。  相似文献   
49.
50.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PfMSP-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鼠伤寒沙门菌、卡介苗、酵母菌、根癌农杆菌、嗜热四膜菌、腺病毒、牛痘病毒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经过改造后均可成为有希望的疫苗载体。本文综述了重组鼠伤寒沙门菌(rSt-PfMSP-1和rSt-PfMSP-1_(19))、重组BCG疫苗(rBCG-PfMSP-1c和rBCGPfMSP-1_(19))、重组酵母菌(rPp-PfMSP-1)、重组根癌农杆菌(rAt-PfMSP-1_(42)、rAt-PfMSP4/5和rAtPf38)、重组嗜热四膜菌(rTt-PfMSP-1_(19))、重组腺病毒(rAd5-PfMSP-1_(42)和rChAd63-PfMSP-1)、重组牛痘病毒(rVV-PfMSP-1和rVV-PfHGFSP)以及重组杆状病毒(rBDES-PfMSP-1_(19))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