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建立杜仲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杜仲潜在质量标志物。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论依据,结合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对杜仲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对63批杜仲不同部位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杜仲相关成分的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杜仲的Q-Marker。本研究建立了63批杜仲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经筛选得到8个化合物,173个靶点,包括PIK3R1、HRAS、AKT1、EGFR、SRC等11个核心靶点,涉及氨代谢、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绿原酸、芦丁、京尼平苷为杜仲叶潜在Q-Marker,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杜仲皮潜在Q-Marker,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为杜仲雄花潜在Q-Marker,将绿原酸、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为杜仲果荚潜在Q-Marker。  相似文献   
72.
中国石龙子的主要脂肪存部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中国石龙子腹脂肪体、肝脏、去尾躯干和尾等主要脂肪贮存部位。育肥、禁食以及越冬后至繁殖期的3月、4月和5月份组个体的脂肪体系数的肝脏系数级间差异显著;去尾躯干、尾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差异显著。禁食濒死个体的脱脂去尾躯干和尾灰分含量明显大于育肥个体,未经灰分校正能值明显小于育肥个体,经灰分校正能值与育肥个体相近。濒死和育肥个体的脱脂肝脏灰分含量和能值差异相对较小。腹脂肪体和尾部与育肥个体相近。  相似文献   
73.
从国产臭椿木材中分到三种化学成分,经元素和光谱(IR,UV,NMR,MS)分析鉴定为B-谷甾醇,Canthin-6-one和1-methoxycanthin-6-one。  相似文献   
74.
人体气味及其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皮肤腺的分泌物以及身体不同部位湿度和氧浓度决定了皮肤细菌群落,不同种类及密度的细菌和皮肤分泌物的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气味,人体可产生复杂的化学气味,产生的部位通常主要在头皮、腋部,生殖器,胸部、脚和皮肤,人类有和免疫反应相联系的独一无二的气味特征,可根据气味特征来鉴别不同的人,气味还会改变月经周期,人体气味内部含有标志人类情绪的信息,说明人体气味尤其是腋部气味具有信息素的功能,人类能对几千种气味产生反应。  相似文献   
75.
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阎凤鸣 《昆虫学报》2000,43(3):297-304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在芥菜Sinapis alba 不同部位上的取食行为,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芥菜相应部位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含量,据此分析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对寄主部位偏好行为中的作用。选择芥菜三个部位进行取食行为记录和化学分析,即新出完全叶(第7片)的叶片、叶柄,以及花茎。相对于其它两个部位,甘蓝蚜的口针在花茎上用较少的刺探次数和较短的时间到达韧皮部;一旦口针进入韧皮部持续吸食阶段,蚜虫在三个部位的取食行为没有太大的差异。只在花茎的表皮和皮层中测定到较高含量的白芥子苷(glucosinalbin)。因此,本实验的结果证明,白芥子苷是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的关键信号化学物质或取食促进剂。  相似文献   
76.
萃取法获得桐花树叶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醇沉),从中筛选出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均较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的乙酸乙酯部位作为辅料试配成膏状体,并通过对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连续外涂实验,测定其皮肤组织匀浆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丙二醛(MDA)含量、羟脯氨酸(HYP)和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2.0%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的皮肤组织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HYP和胶原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但MDA含量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仅含化妆品基质的膏状体)、阳性对照组(2.0%熊果苷膏状体)与1.0%、0.5%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P0.01)。说明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是一种潜在的抗氧化或抗衰老化妆品辅料,2.0%乙酸乙酯部位含量是试配该化妆品的有效添加剂量。增强T-SOD活性、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MDA含量、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可能是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预防或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7.
为了明确防卫基因PAL与美洲南瓜抗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之间的关系,通过室内接种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WMV侵染对不同抗性美洲南瓜体内防卫基因PAL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室内测定显示,抗病品种GBRV-8发病率和病情指数(15.6%和14.2)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光板’(91.1%和65.9)。(2)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接种WMV后不同抗感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接种时间增加,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且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现出叶片较高,叶柄和茎秆次之。(3)接种后5个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抗病和中抗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尤其抗病品种GBRV-8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感病品种光板最低。研究认为,防卫基因PAL表达量与美洲南瓜品种抗病毒病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构建脆性X相关基因1(FXR1)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对神经节苷脂(GM1)浓度的影响。方法:以pYESTrp3-FXR1为模板,利用PCR扩增FXR1基因,PCR产物经EcoR I和Xho I双酶切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获得的阳性克隆进一步酶切及测序鉴定;将构建成功的pcDNA3.1(-)-FXR1转染SH-SY5Y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XR1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M1的浓度。结果:PCR扩增产物为1.9 Kb的片段,与FXR1基因大小相符,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后获得两条分别为5.4 Kb和1.9 Kb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相同。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pcDNA3.1(-)-FXR1转染SH-SY5Y细胞后,细胞中FXR1的表达增加,同时有效提高了细胞内GM1的浓度(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XR1,FXR1的表达增加可以提高SH-SY5Y细胞中的GM1浓度,这些为后续深入研究FXR1基因在神经组织发育中的调控功能及其在脆性X综合征(FXS)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用建立的稳定表达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突变体的细胞株,研究 Fhit 与复制蛋白 A(RPA)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在 DNA 损伤后的影响.方法:用电离辐射或 DNA 损伤诱导剂喜树碱处理稳定表达 Fhit 突变体的阳性细胞株 HeLa-FhitA/D/F 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MTT 比色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以及对 DNA 损伤诱导剂的敏感性.结果:DNA 损伤诱导剂处理后,Fhit 突变体基的高表达可以使细胞表现出更强的G2期阻滞及对 DNA 损伤诱导剂更耐受.结论:Fhit 与 RPA 相互作用的改变影响了细胞对 DNA 损伤诱导剂的耐受性,为阐明 Fhit 在维持基组完整性方面的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0.
于各测定月的小潮日,使用悬管装置采集气样并结合气相色谱测定,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株的甲烷传输量及其主要释放部位进行了研究,另又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的排放通量,以此分析互花米草植物体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最后测定了互花米草植株髓腔内的甲烷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最高;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介于9%-94%之间;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甲烷的主要释放部位是距地面0-20cm处,该部位对植物甲烷传输量的贡献率为50%(平均值);髓腔内的甲烷浓度远高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且自下而上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