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人们制作昆虫玻片标本,一般用酒精脱水,费时较长,有时易造成标本萎缩变形。现介绍一种制作粉虱玻片标本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冰醋酸脱水,避免了酒精脱水的不足,经作者使用,效果良好。 标本制作方法如下:(1)将标本放入5%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学生态学文献、实验室网络资源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凤鸣  张霖  李大建 《昆虫知识》2001,38(2):154-160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化学生态学的文献和网络资源 ,包括重要著作简介、杂志的特点和网址、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和网址 ,一些网络讨论组 ,以及主要的组织机构和会议等。  相似文献   
3.
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阎凤鸣 《昆虫学报》2000,43(3):297-304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在芥菜Sinapis alba 不同部位上的取食行为,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芥菜相应部位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含量,据此分析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对寄主部位偏好行为中的作用。选择芥菜三个部位进行取食行为记录和化学分析,即新出完全叶(第7片)的叶片、叶柄,以及花茎。相对于其它两个部位,甘蓝蚜的口针在花茎上用较少的刺探次数和较短的时间到达韧皮部;一旦口针进入韧皮部持续吸食阶段,蚜虫在三个部位的取食行为没有太大的差异。只在花茎的表皮和皮层中测定到较高含量的白芥子苷(glucosinalbin)。因此,本实验的结果证明,白芥子苷是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的关键信号化学物质或取食促进剂。  相似文献   
4.
丁布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中肠组织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阎凤鸣  许崇任 《昆虫学报》1995,38(3):380-382
丁布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中肠组织的影响效果阎凤鸣,许祟任,李松岗,林昌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环氧肪酸是禾本科植物的一类重要次生代谢产物,丁布(DIMBOA)IZ,4一二羟基一7一甲氧基一(ZH)-l,4一苯咏嗯埃一3-(4H)一酮I是...  相似文献   
5.
丁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凤鸣 《昆虫知识》1995,32(3):178-180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采集调查、室内饲养和鉴定,得出福州地区48种植物上的粉虱17种,5种为福建新记录。其中果树上的粉虱有11种,农作物上的粉虱3种,花卉上的粉虱7种,其他植物上的粉虱10种。  相似文献   
7.
非形态特征在粉虱分类中的运用(同翅目:粉虱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虱的分类主要利用第四龄幼虫 (蛹壳 )的特征而非成虫特征 ,而有的种类的形态有很大变异 ,完全依赖形态特征对某些种类 (特别是近缘种 )进行鉴定或鉴别是有困难的。因此 ,非形态特征的应用在粉虱分类中有一定的特殊价值。本文列举了一些可以用于昆虫分类的非形态特征 ,介绍了主要以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特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 Gennadius)和银叶粉虱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 &Perring的鉴别 ,并对非形态特征在分类中的合理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mtDNA COⅠ基因序列鉴定我国烟粉虱的生物型   总被引:81,自引:10,他引:71  
利用mtDNA 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采用序列分析的方法,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在我国暴发危害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 5个种群(北京一品红种群,广州甘蓝种群,西安一品红种群,北京西红柿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的生物型。在5个种群的基因片段上,截取与Texas-B型相应的720bp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中只有2个碱基与Texas-B型不同,序列相似性为99.7%;在西安一品红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的原序列中截取与Arizona-B型序列相应的423bp片段,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群与AZB3型属于同一个单倍型。因此,我国烟粉虱5个实验种群的生物型与Texas-B型和Arizona-B型种群为同一生物型“B”。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对转Bt基因棉“GK-12”及其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分析结果,以及棉铃虫对Bt棉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电生理反应,以期为抗虫棉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化学生态学的证据。结果表明,在7~8个真叶期,转Bt基因棉的α-蒎烯和β-蒎烯的相对含量比常规棉高许多,倍半萜烯C和一个含量很低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对棉铃虫有电生理活性)是常规棉所没有的。转基因Bt棉的挥发性物质中有9个化合物可引起棉铃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周尧教授指导下从事粉(?)科Aleyrodidae研究的过程中,发现4中中新记录种。1.日本瓣裂粉虱Aleurolobus japonicus Takahashi 分布,陕西(Shaanxi)火地塘.原记于日本.2.高桥良一氏窟粉虱Aleurotuberculatus takahashi David & Subramaniam 分布,江西(Jiangxi)南昌.原记于印度.3.龙眼亚洲粉虱Asialeyrodes euphoriae Takahashi 分布:海南岛(Hainan).原记于印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