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廖绍筑  陈少兴 《生物磁学》2009,(16):3117-31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6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疗程为6周。观察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胃镜下表现情况,并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腹痛、恶心、胃内胆汁、胃黏膜充血、胃黏膜糜烂等症状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Z=2.864,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Ghrelin对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胃窦平滑肌细胞ghrelin受体(GHS-R)的表达;应用钙离子(Ca2+)指示剂Fluo-3/AM作为细胞内Ca2+的荧光探针,对负载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不同浓度ghrelin对平滑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FI)的影响,以及ghrelin受体阻断剂D-Lys3-GHRP-6、NO供体硝普钠(SNP),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对ghrelin调控Ca2+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1)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呈GHS-R免疫反应阳性表达.(2)随着ghrelin浓度升高(10-11,10-10,10-9,10-8,10-7mol/L),平滑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逐渐升高,组间峰值(分别为54.7±11.5,58.1±5.7,64.8±6.6,84.9±7.1,95.7±10.5)和峰高(分别为1.8±0.3,2.1±0.8,5.3±1.3,28.9±4.2,37.6±3.7)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即呈明显剂量依赖...  相似文献   
33.
目的建立小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用此模型探讨胃泌素-17(gastrin-17,G-17)及白介素-8(IL-8)在CAG诊断和病程进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PF级、体质量22~24 g、5~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超纯水)、高盐组(B组,1.8%NaCl溶液)、H.pylori组(C组,H.pylori悉尼菌株SS1)和高盐+H.pylori组(D组,1.8%NaCl溶液+SS1菌株)4组,每组10只,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于第16周和第24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小鼠,通过免疫组化观察H.pylori情况、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G-17和IL-8的表达水平。结果灌胃处理16周可观察到B、D两组小鼠CAG造模成功,G-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91,P0.05);C、D两组小鼠IL-8表达水平较A、B两组明显升高(F=25.241,P0.05)。24周后可观察到B、C、D三个实验组均CAG造模成功:B、D组小鼠G-17表达水平较A组明显降低(χ~2=15.006,P0.05),C组G-17水平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1,P0.05);H.pylori处理组(C、D)小鼠的IL-8水平明显升高(F=31.941,P0.05)。结论高盐饮食和胃黏膜H.pylori定植均可成功构建C57BL/6小鼠CAG模型,且高盐饮食可加快该模型的建立;血清G-17表达水平与CAG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IL-8的表达水平与是否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溶液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萎缩性胃炎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组1为空白对照组,余4组小鼠用幽门螺杆菌悉尼菌株(Helicobacter pylori-Sydney strain 1,H.pylori-SS1)感染2周,快速尿素酶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ylori-SS1的定植;组3、组4和组5小鼠分别给予抗坏血酸低倍剂量(0.1 g/L)、中倍剂量(0.5 g/L)和高倍剂量(1.0 g/L)灌胃22周。灌胃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胃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胃泌素(gastrin)和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H.pylori组相比,抗坏血酸干预组胃组织萎缩程度减轻、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组2 vs组3:F=21.730,P=0.029;组2 vs组3:F=42.781,P=0.015;组2 vs组3:F=35.720,P=0.021),中倍剂量组较低倍剂量组有更显著的作用(组3 vs组4:F=21.730,P=0.041;组3 vs组4:F=42.781,P=0.034;组3 vs组4:F=35.720,P=0.043),但高倍剂量组与中倍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4 vs组5:F=21.730,P=0.125;组4 vs组5:F=42.781,P=0.391;组4 vs组5:F=35.720,P=0.450)。结论抗坏血酸干预可减轻小鼠H.pylori相关萎缩性胃炎症状,高剂量抗坏血酸与中低剂量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鼠OPG/RANKL轴的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大鼠(n=42)平分为三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与黄芩苷组,黄芩苷组灌胃6.3 g/kg体重的黄芩苷溶液(5 mg?kg-1),雷尼替丁组灌胃6.3 g/kg体重的雷尼替丁生理盐水溶液(150 mg?kg-1),模型组灌胃与同容积的生理盐水,记录不同时间点OPG/RANKL轴表达变化情况。结果:雷尼替丁组与黄芩苷组治疗后2 w与4 w的体重高于模型组(P<0.05),黄芩苷组高于雷尼替丁组(P<0.05)。雷尼替丁组与黄芩苷组治疗后2 w与4 w的胃黏膜组织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黄芩苷组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雷尼替丁组与黄芩苷组治疗后2 w与4 w的血清NO与SOD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黄芩苷组高于雷尼替丁组(P<0.05)。雷尼替丁组与黄芩苷组治疗后2 w与4 w的胃窦组织OPG、RANKL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黄芩苷组高于雷尼替丁组(P<0.05)。结论:黄芩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鼠能激活OPG/RANKL轴,提高血清NO与SOD含量,能减少胃黏膜组织损伤,提高大鼠体重。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观察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维酶素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于2019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CAG患者98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别对照组(n=49)和实验组(n=49),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贝接受维酶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维酶素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经治疗,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低于实验组的93.88%(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PGⅡ较治疗前下降,PGⅠ、G-17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实验组的PGⅠ、PGⅡ、G-17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炎性因子指标:IL-6、hs-CRP、sIL-2R、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实验组的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维酶素片治疗CAG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调节机体胃黏膜相关和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2、sIL-2R、IL-6、IL-8水平.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CD3 、CD 4和CD 4/CD 8比值及血清I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sIL-2R、IL-6和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细胞免疫在Hp相关性胃炎的损伤中作用明显,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对Hp相关性胃炎的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索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2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4例(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42例(胃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血清PGⅠ、PGⅡ、G-17的水平,同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R),比较各组指标间的差异,同时绘制各指标筛查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别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胃癌组及萎缩性胃炎组的血清PGⅠ、PGR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下降,且胃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Ⅱ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血清G-17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萎缩性胃炎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PGⅠ90 ng/m 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51.0%,血清PGR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PGR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9%和54.0%,血清G-17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G-175 pmol/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1%和64.0%。血清PGⅠ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PGⅠ73 ng/m 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和74.9%;血清PGR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PGR3,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和62.5%;血清G-17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G-174 pmol/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61.3%。结论: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下降明显,且胃癌患者的血清G-17异常升高,血清PG联合GS-17测定可用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胃窦胃癌组织中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二者在胃窦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胃窦胃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10例胃窦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各组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定量逆转录PCR检测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组织中MIF mRNA表达。统计分析不同组织中MIF mRNA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09±0.11),高于对照组组织的(0.2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观察组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24±0.14),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1.09±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 mRNA在胃窦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了MIF mRNA的表达,共同促进了胃窦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