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以线性表位肽P14(a3127-148)作为抗原建立适合免疫治疗的抗肾小球基底膜(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大鼠模型。采用大鼠后脚垫三点注射P14(a3127-148)与弗氏佐剂乳化物的方法进行单次免疫,免疫前后每周采集24 h尿样和血样,所有大鼠在免疫后7 w处死。大鼠免疫后,肾炎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24 h尿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urine creatinine ratio,ACR)、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循环抗P14(a3127-148)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S染色可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富于细胞型新月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肾小球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测可见IgG沿GBM呈强线性沉积;电镜观察到GBM的断裂和收缩;而对照组均未见改变。HE染色在所有大鼠中均未观察到肺部病变。使用P14(a3127-148)线性肽免疫WKY大鼠成功建立了大鼠抗GBM病模型,有助于开发更为特异的免疫疗法。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对PHN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iveHeymannNephritis,PHN)是一种在临床生化及病理学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理想模型。本文在成功复制PH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经口饲喂和腹腔内注射两种途径治疗PHN大鼠,同时以生理盐水作为治疗对照。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双歧杆菌可以明显降低24小时尿蛋白(与经口饲喂和治疗对照组相比P<005),而经口饲喂双歧杆菌组,作用不明显,推测双歧杆菌全身应用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能力降低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beta1)水平变化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病机制中作用。 方法:选取HSP患儿30 例、HSPN患儿30 例和3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采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标本IGF-1 浓度,采用 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TGF-茁1 浓度;同时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患儿血清Cys C、BUN、SCr 水平。结 果:血IGF-1、TGF-beta1 的水平HSPN组、HSP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 水平对照组、HSP 组与HSPN 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HSPN 组的血清Cys C 水平与血IGF-1、TGF-beta1 水平 比较,存在正相关(r=0.759、r=0.802,均P<0.05),血IGF-1 与TGF-beta1 也存在正相关(r=0.850,P<0.05)。结论:血IGF-1、TGF-beta1 共同 参与紫癜性肾炎发病,其水平变化与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水肿和高血压。急性链球菌使肾小球受到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往往导致患者病发肾炎,通常发生在皮肤、上呼吸道感染和猩红热以后。基于此,论述运用内科手段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对1例狼疮性肾炎合并脂膜炎多处皮肤受损的患者的护理,经抗感染、支持疗法、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球蛋白等治疗的基础上,对多处破溃的皮肤经过清创、湿敷、烤灯等精心的护理压相应的护理措施,20天后使皮肤破溃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在狼疮性肾炎(L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的方法,检测92例LN患者血清中的P-ANCA及其他自身抗体的水平,并进一步分析P-ANCA与LN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P-ANCA在LN中的阳性率是21.8 %(20/92),P-ANCA阳性组LN患者合并颧部红斑、皮肤血管炎、贫血以及补体C3偏低的频率均显著高于P-ANCA阴性组LN患者(P<0.05).结论:P-ANCA在LN中的阳性率为21.8%,且P-ANCA与SLE特定的临床表现相关,提示P-ANCA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及mRNA基因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织进行染色,并经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在正常对照组,TGF-β蛋白及TGF-β1mRNA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呈极弱表达,肾小球内TGF-β蛋白及mRNA未见阳性表达,在系膜增生肾小球肾炎组织中,TGF-β蛋白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呈强阳性表达,肾小球球囊壁及系膜区呈阳性,肾小球与肾小管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性差异(P<0.01),TGF-β1mRNA阳性表达位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和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mRNA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显性(P<0.01)。结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时TGF-β蛋白及TGF-β1mRNARNA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显性(P<0.01)。结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TGF-β蛋白及TGF-β1mRNA在肾小球与肾小管表达均显增高,进一步显示TGF-β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NF-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诊的9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肾康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NF-γ,IL-17和IL-4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NF-γ及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70例于我院就诊的紫癜性肾炎儿童,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33/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17%(30/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治疗后,观察组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24 h蛋白定量、CD1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D1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CD3~+、CD3~+CD4~+水平在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的CD3~+、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结论: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效果较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与肾炎及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患者血清ANCA、ELISA法检测ANCA抗原,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等.结果:77例SLE患者中ANCA阳性28(36.4%)例,ANCA阳性组浆膜炎、肾损害、神经精神症状、皮肤血管炎、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补体下降以及血清IgG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52例LN患者中,25例(48.1%)ANCA阳性,其中P-ANCA阳性者22例(88%).3例(12%)为a-ANCA均出现在RPGN,无一例出现c-ANCA.非LN组25例患者中,仅3例(12%)p-ANCA阳性,且均为抗-MPO.正常对照组无一例ANCA阳性.77例SLE患者中,14例(18.2%)为抗-MPO;13例(16.9%)为抗LF,且只见于DPGN、FPGN和RPGN伴有新月体形成者;10例(13%)为抗-CG,但在非狼疮肾炎患者未检测到抗-LF及抗-CG.在各种临床表现中,抗-MPO与肾脏和皮肤表现有关;而抗-LF与肾脏、关节炎及浆膜炎有关;抗-CG可见于各种临床表现.结论:ANCA可作为评价SLE疾病及鉴别血管炎和狼疮肾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