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nm(UV-B)、380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m-1、3.41~13.64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m、0.35~1.35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 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 1.05DOC、Kd340=1.98 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2.
模拟水流条件下初级生产力及光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水动力作用及其他物理因子改变对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999年 5月 8日~ 6月 2 4日在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生态实验槽内进行模拟水动力实验 ,分 3种水流状态 2种光强测定初级生产力及其他相关参数。分析了初级生产力、光合速率的垂直分布 ,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变化 ,并借助光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在静止状态下 ,当水表面光强大于 5 0 0μmol/ (m2 · s)时 ,0~ 0 .4 m处存在光抑制现象 ,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 0 .4~ 0 .6 m,此后由于动力作用使水体悬浮物增加 ,改变了水下光照条件 ,致使最大初级生产力呈向上移动的趋势 ,出现在 0~ 0 .2 m间 ;光合速率在静止状态下随深度递减缓慢 ,而到大水流状态则递减极为迅速 ,大水流状态下的平均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静止状态和小水流状态 ;基于 2种类型的光动力学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的 P- I曲线相关性很好 ,2种模型模拟的结果比较接近 ,基本上能够反映太湖光合速率随光强变化的实际情况 ;在太湖这种大型浅水湖泊 ,水动力的作用使得水体中悬浮物增加 ,造成光强的迅速衰减 ,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70例于我院就诊的紫癜性肾炎儿童,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33/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17%(30/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治疗后,观察组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24 h蛋白定量、CD1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D1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CD3~+、CD3~+CD4~+水平在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的CD3~+、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结论: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效果较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太湖梅梁湾水体中悬浮质及光谱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研究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悬浮质及水体中光谱分布时发现:总悬浮质中无机悬浮质含量与总悬浮质之间呈现明显的正比线形关系(R2=0.9724),而有机悬浮质与总悬浮质之间的正比线形关系较弱(R2=0.2921);在20cm处以下,总悬浮质中的藻类含量随着水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表面略低;有机悬浮质与叶绿素a的含量之间的线形关系较弱(R2=0.1344);光谱的分布特征是:在水体的表面,绿光最强,蓝光较强,而红光最弱;在150cm以下,红光最强,绿光较强,蓝光最弱。  相似文献   
5.
不同风浪条件下太湖梅梁湾光合有效辐射的衰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基于2003年7月12~17日在太湖梅梁湾进行的连续6d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风浪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衰减和真光层深度,探讨了影响水下光合有效辐射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向下PAR衰减系数为2.63~4.71·m-1(均值为3.63±0.47·m-1),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8~1.75m(均值为1.29±0.18m),显示1.5m以下深度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基本上无法获取足够的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小风浪到中风浪、大风浪向下PAR衰减系数分别是2.63、3.72和4.37·m-1,衰减系数分别增加了41%、66%.透明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并且与悬浮物中无机颗粒物相关性最好,而与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及溶解性有机碳相关性很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溶解性有机碳最先被剔除方程,说明在梅梁湾由于风浪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的改变是影响水下光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紫外线状况及藻体内MAAs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紫外线状况以及藻体内MAAs的研究时发现:在一年的1~3月,紫外线与有效光合辐射的比值较低,而在7月较高,其余月份相对稳定;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有色可溶性有机碳(CDOC)对紫外线的衰减作用较为明显;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藻类研究时发现,藻体内有含量较高的MAAs类物质,主要为shinorine和porphyra-334。  相似文献   
7.
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98年5月~1999年8月对太湖梅梁湾4站点进行了每季1次、为期1年的初级生产力及相关因子研究,分析了梅梁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梁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春、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索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比秋、冬季高,空间上位于污染严重的直湖港口6#点叶绿索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高,并大致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在春、夏、秋季光照较强时,初级生产力最大指值出现在水下20~50cm处。到冬季垂直差异不明显;10~30℃之间初级生产力基本上随温度的上升而呈指数增加趋势.浮游植物生物现存量与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相关性变化很大.光照显著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春、夏季强光作用下表面光抑制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种群竞争的角度初步研究微囊藻的产毒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将微囊藻和栅藻混合培养的方法,从种群竞争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微囊藻毒素的产毒机理,结果显示:当起始接种浓度相同时,混合培养组比纯微囊藻培养组产生更多的毒素,由于其它培养条件完全一致,所以推论是由于栅藻的存在,增加了微囊藻的生存压力。当起始接种浓度微囊藻:栅藻为10:1时,此混合培养组比纯微囊藻产生的毒素少,并且毒素降解也更快,推论原因是微囊藻在种群数量上远远超过栅藻,竞争压力较小,同时由于栅藻的存在,增加了培养液中色素的含量,加快了光降解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一种有效的复杂疾病基因定位的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锁不平衡(LD)应用于某些复杂疾病基因的定位,近年来发展了许多LD定位方法,除TDT外,大多数LD定位方法须先假定无人群混和,人群混合可增大在疾病基因定位时犯Ⅰ类错误的机率,产生无效结果。此方法利用LD来检测标记位点和疾病敏感位点(DSL)的连锁(有连锁不平衡)相关(有连锁)。分析时采用不相关样本,已知其父母基因型和至少父母之一为杂合子,再将随机样本依基因型不同分类,然后对来自不同类的数据应用有力的统计方法进行单独和联合分析。此LD定位法不仅适用于患病和正常个体,而且有效消除据父母基因分类的样本定位时人群混合的影响,分析结果和模拟结果也表明此方法解决了在检测标记位点和疾病敏感位点之间的连锁和相关时人群混和的问题,但与TDT比,此法在检测的位点为DSL时丙能有效和充分地利用矫正数据,检测位点不是DSL时,此法和TDT法可相互补充更有效地检测连锁的DSL。  相似文献   
10.
太湖梅梁湾沿岸带水体生物学与光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 1998~ 1999年周年 4季原位水下光场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1992~ 2 0 0 1年悬浮物、叶绿素 a、透明度长期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沿岸带第 2号站点水体的生物学与光学特性 ,探讨了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AR)总量的日变化、垂直分布 ;光衰减系数的季节变化及光谱分布 ;影响光衰减系数的主要水色因子。结果表明 ,无论是 PAR还是光谱衰减系数其值都很高 ,其中 PAR衰减系数在 1.4 0~ 5 .30 / m间变化 ,均值为 2 .4 3± 0 .5 5 / m,秋季最大、夏季最小 ,真光层深度在 0 .87~ 3.2 9m间变化 ,均值为 1.98± 0 .4 1m;水下光谱在蓝光波段衰减最强烈 ,其次是红光、绿光 ,随着深度增加光谱成分出现绿移和红移现象 ,绿红光占得比例越来越大 ;光谱衰减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 ,但在 6 70 nm附近有个峰值 ;基于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在混浊的沿岸带水体中影响光衰减主要因子为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叶绿素 a对 PAR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只占到 1.5 9%~ 14 .2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