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对Cry3A毒素和氯菊酯杀虫剂经口注射处理的马铃薯甲虫的前肠、中肠和腿节样本的神经肌肉自发动作电位发射进行了记录。两种化合物均可呈现很典型的神经电生理症状:在初期阶段,它们均引起连放动作电位的发放程度大幅增加,而发放间隔期延长,且随着中毒加深而拉长。氯菊酯可在腿节样本引起典型高频爆排,表现出间隔非常短的静息期特征,但Cry3A毒素只在肠道样本中表现上述特征。而且Cry3A毒素可使处理甲虫的呕吐物大幅增加,而取食减少。这些结果显示处理虫的肠道神经肌肉系统较腿部神经肌肉系统对Cry3A毒素更敏感,Cry3A毒素最初的神经毒性或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肠道活动的紊乱是其昆虫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2.
山羊发情后期三种不同超排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山羊发情后期三种不同超排方法的超排效果。方法 实验以 2 0只本地山羊为实验材料 ,以氯前列烯醇二次注射法进行同期发情 ,研究了于发情后期 (发情结束后第 2天 )进行 3种不同的超排方法 (对照组 :3 0 0IUFSH 6次减量法 ,F -pvp组 :3 0 0IUFSH溶于 3 0 %PVP一次注射 ,F -pmsg组 :先注射 2 0 0IUFSH ,2 4h后结合 3 3 0IUPMSG一次注射法 )的超排效果。结果 二次注射氯前列烯醇在 60h内同期率为 80 % (16 2 0 ) ,3种超排方法平均获黄体数分别为 9 75± 4 65,11 75± 8 3 4 ,11± 9 13 ;平均获可用胚数分别为 7± 2 94,8± 5 48,7 5± 5 80 ;胚胎回收率分别为 62 16% ,68 0 8% ,61 3 6%。t检验证明实验组 (F pvp组和F pmsg组 )平均获黄体和平均可用胚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胚胎回收率 (卡方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山羊发情周期的发情后期进行超排能取得很好的卵巢反应 ,而且FSH一次注射法 (溶于 3 0 %PVP或 2 4h后结合少量PMSG)与多次减量法的超排效果一致 ,这表明 ,在山羊发情后期使用FSH一次注射的超排方法有可能作为一种简化的体内生产胚胎的方法加以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63.
采用间歇试验, 接种驯化两月的厌氧混合微生物, 考察厌氧体系中添加零价铁(Fe0)对2,4-二氯酚(2,4-DCP)生物还原脱氯效果的影响, 并对影响“Fe0+微生物”体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与零价铁或微生物的单独作用相比, “Fe0+微生物”体系能够有效促进2,4-DCP的脱氯反应, 最佳Fe0投加量和微生物接种量分别为0.5 g/L和376.2 mgVSS/L; 初始pH = 8.0对2,4-DCP的转化效果最好, 偏酸性环境不利于污染物转化; 微生物接种量与铁用量之间有一适宜比例, 一定范围内增加微生物接种量可催生出更多可降解污染物的酶或酶系, 提高2,4-DCP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4.
以灰黄霉素产生菌D-756为出发菌株,经过三代紫外线+氯化锂诱变处理,获得耐氯变株F-1012,该变株在形态特征及产量、耐氯性等方面均发生变化,当发酵培养基中的氯化物浓度由1.5%提高到2.0%,F-1012的大米孢子效价提高了34.5%;当固体平板培养基中氯化物浓度提高到11%时,F-1012的孢子存活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5.5%。  相似文献   
65.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3个小麦基因型对不同形态N素吸收和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N浓度下,小麦对增铵营养和NH+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O3-营养,且在较高浓度下,增铵营养处理具有更强的吸收优势.与次敏感型莱州953和钝感型江东门相比,敏感型扬麦158不仅具有较强的NO3-和NH+吸收能力,而且具有最强的增铵营养吸收能力.增铵营养促进了扬麦158和莱州953对NO3-和NH+的吸收,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东门对NO3-的吸收.与NO3-营养及NH+营养相比,增铵营养显著提高了扬麦158和莱州953的全株、地上部N积累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而对江东门影响较小因此,增铵营养促进了植株的N吸收,提高了N积累和光合速率,从而促进了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90年代初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发现了氮素形态转化的新途径--厌气铵氧化过程.厌气铵氧化过程是铵以亚硝酸根为电子受体在自养细菌参数下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但目前尚无土壤、河、湖、海底泥等自然系统中是否存在厌气铵氧化过程的报道.由于该过程无需外加有机碳,耗氧和处理产生污泥少,用于污泥脱氮成本较低,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67.
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8.
69.
鸭儿湖地区六氯环己烷的残留动态与长期归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1990-1993年期间,研究了历史上曾被HCH严重污染的鸭儿湖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HCH的残留动态与时宿,获得了HCH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残留动态方程与环境半衰期。结果表明:鸭儿湖底泥是HCH长期残留的主要归宿。尽管HCH已禁用十几年,目前该地区环境中HCH的残留已降至亚ng/g级水平,然而它在淡水食物链中仍然存在很高的生物积累。残留的HCH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和转移均与该地区有机  相似文献   
70.
以抗盐品种茶淀红和盐敏感品种中国春等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甜菜碱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Cl^-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同时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