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广西苦苣苔科稀有珍贵植物——弥勒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该属接近金盏苣苔属,但不同在于弥勒苣苔属花冠上唇4浅裂,下唇不分裂,2对雄蕊分别着生于花冠中部及其上方,雌蕊具一个柱头.弥勒苣苔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该种在广西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62.
通过比较D 系三倍体银鲫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 与异源四倍体银鲫, 我们发现异源四倍体的外周血与精巢组织跟三倍体银鲫存在明显差异。HE 染色结果表明, 异源四倍体银鲫外周血红细胞有明显的分裂倾向。利用流式细胞术对D 系三倍体银鲫与异源四倍体银鲫外周血的DNA 直方图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异源四倍体外周血的DNA 直方图有两个主峰。此外, 我们观察到异源四倍体银鲫精巢的三种类型, 其中Ⅰ型精巢可以产生正常精子, Ⅱ型可观察到精小囊结构, 但不能产生精子, Ⅲ型精巢未发育出精小囊结构。进一步用银鲫Vasa 抗体对精巢切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分析, 结果表明, Ⅰ型精巢的生殖细胞完成了减数分裂, 能观察到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以及大量位于精小管中间的精子细胞和精子; 而Ⅱ型精巢的生殖细胞不能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精小囊中存在大量的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 没有精子细胞产生。研究丰富了对异源四倍体银鲫生物学性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3.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 直至卵黄囊消失完全, 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 葡萄糖浓度为0、5、10、15和20 g/L; 维生素C浓度为0、20、25、30和35 mg/L, 记录孵化时间、孵化率及仔鱼成活率, 并测定了最适葡萄糖浓度组、维生素C浓度组与对照组中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LPL和HL活性. 结果显示: 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LP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 HL比活力与全活力均呈上升趋势. 葡萄糖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上升趋势, 在混合营养期与外源营养期, 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维生素C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仅稍高于对照组, 但HL全活力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表明: 适宜水平的葡萄糖溶液可通过调节脂类代谢酶的活性来维持机体内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同时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溶液能促进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64.
在对重庆地区进行鱼类寄生虫学的调查过程中,从鲫鳃表获得3种隶属于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0的外寄生车轮虫,其中含一新种,短棘车轮虫Trichodina brevicirra sp.nov,其典型的鉴别性特征为其短细的齿棘。另外两种车轮虫分别为沃玛车轮虫Trichodina ngoma Van As&Basson,1992与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沃玛车轮虫为亚洲新记录种。文章对网状车轮虫的3种群进行了详尽的比较讨论研究,尽管该三种群间存在着细微的种群内差异,但网状车轮虫的典型特征则显而易见地存在于三种群间,即为附着盘中央具有8-16个球状或卵圆形的中央颗粒。    相似文献   
65.
稀有鮈鲫性别决定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属于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被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鱼类。    相似文献   
66.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arcuatus)、弓茎指环虫(D.baueri)、美丽指环虫(D.formosus)、望外指环虫(D.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7.
银鲫是天然雌核发育的三倍体两性型种群, 因其遗传背景和生殖方式的特殊性, 已经成为研究单性和多倍体脊椎动物进化遗传学的理想模式鱼类。利用33个微卫星序列对雌核发育银鲫的突变速率和突变模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22个子代个体中, 检测到1尾个体在15个微卫星位点具有18个突变等位基因; (2) 每个微卫星位点每代总体平均突变率是1.16×10-2, 95%置信区间是6.87×10-3~1.83×10-2, 与其他鱼类相比, 雌核发育银鲫的突变率明显偏高, 这与天然雌核发育鱼类处在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的过度阶段有密切关系; (3) 具有突变等位基因的13个位点的重复单元数目都在10次以上, 11个复合型微卫星位点的突变率(1.31×10-2)与21个完美型位点(1.00×10-2)的突变率没有明显差异(P = 0.67), 微卫星突变率受到重复单元数目的影响, 然而与重复结构类型和侧翼序列GC碱基含量无相关性; (4) 序列分析表明, 雌核发育银鲫的微卫星突变模式并不严格遵守逐步突变模型。  相似文献   
68.
在优化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条件基础上,从13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3个扩增较好且多态性强的引物,对异源四倍体鲫鲤第1代(G1)、第2代(G2)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群体的DNA多态性及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3个随机引物在G1群体和G2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541、511,其中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70、5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2.94%、10.18%。两个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32、0.0464。研究表明,经过连续2代人工雌核发育,G2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减少,种质进一步纯化。还从5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中找到了2个引物(S50、S223)的特异扩增谱带,可以作为第1、2代雌核发育群体间的分子遗传标记。由计算机软件程序构建的分支系统树清晰地反映了两个雌核发育群体及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9.
稀有糖的生物转化生产策略:Izumoring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稀有糖是在自然界中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类单糖及衍生物,其在膳食、保健、医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文综述了一种稀有糖的生物转化生产策略----Izumoring方法,即利用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醛糖异构酶和多元醇脱氢酶等进行所有单糖及糖醇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该原则,分别构建了己糖类、戊糖类和丁糖类的Izumoring转化策略,并可获得所有稀有糖的酶反应和生物转化生产途径。同时,展望了稀有糖生物转化生产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0.
鱼类消化道具有吸收外源生长激素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草鱼生长激素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重组鲤生长激素(rcGH)经胃或肠灌注后,胡子鲶、大口鲶和银鲫血清GH水平的变化规律。胡子鲶、大口鲶直肠分别灌注rcGH(1μg/g和5μg/g)后,血清GH水平迅速升高,而在对照组胡子鲶和大口鲶血清中未检测到内源性的GH,预示处理组血清GH水平的迅速升高是由rcGH从小肠内转移进血液引起的。胡子鲶胃内灌注rcGH(25μg/g)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