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37-141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 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 arcuatus)、弓茎指环虫(D. baueri)、美丽指环虫(D. formosus)、望外指环虫(D. 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指环虫(Dactylogyrus sp.)是鲫(Carassius auratus)鳃部重要的致病寄生虫, 为调查鲫的指环虫种类,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梁子湖鲫的单殖吸虫进行了种类鉴定。通过对指环虫后吸器几丁质结构的形态特征描述和测量, 发现鳃部共有7种指环虫, 分别鉴定为坏鳃指环虫(D.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 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 arcuatus)、弓茎指环虫(D. baueri)、美丽指环虫(D. formosus)、望外指环虫(D. inexpeatatus)及叉茎指环虫(D. dulkeiti)。中型指环虫、美丽指环虫和叉茎指环虫与GenBank中相应指环虫的18S+ITS1+5.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均高于99.0%, 弧形指环虫的基因序列为首次提交。而坏鳃指环虫与GenBank中相应的指环虫序列相似度仅有96.37%, 遗传距离分析显示, 坏鳃指环虫的种内遗传距离较大(0.004—0.058), 但小于坏鳃指环虫与中型指环虫的种间遗传距离(0.046—0.064)。研究重新描述我国鲫7种指环虫主要形态学分类特征, 并提供分子分类数据, 为鲫寄生指环虫的种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鲢和草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 1995— 1996年期间 ,对同一口池塘中的鲢和草鱼寄生鲢指环虫 (Dactylogyrushypophthalmichthys)和鳃片指环虫 (D .lamellatus)进行了种群分布和季节动态研究。两种单殖吸虫种群丰盛度的季节变化与其感染率的变化基本相似 :鲢指环虫 2—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增加 ,4月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在秋冬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鳃片指环虫在 11至来年 3月种群的丰盛度逐渐上升 ,4月达到高峰 ,随后迅速下降 ,在夏秋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外来单殖吸虫对我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eped e, 1802)的危害和入侵风险,对湖北省池塘养殖大口黑鲈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鳃部有2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单殖吸虫,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其分别为异形锁钩虫Onchocleidus dispar Mueller, 1936和Clavunculus bursatus (Mueller, 1936),且该2种锚首虫均为外来寄生虫。在湖北大冶的大口黑鲈养殖场,异形锁钩虫和C.bursatus的感染率分别为12.90%和1.08%,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0.14和0.02;在武汉新洲大口黑鲈养殖场,大口黑鲈仅感染有异形锁钩虫,其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22.22%和2.14。与原产地相比,大口黑鲈引进到中国后,鳃上寄生单殖吸虫种类明显减少;异形锁钩虫在长江中游养殖的大口黑鲈中已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5.
池塘养殖异育银鲫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湖北洪湖地区一养殖池塘的异育银鲫开展了黏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以利于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发现异育银鲫中寄生了4种黏孢子虫, 分别为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 Schulman 1962)、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hearti Chen, 1998)、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 2008)和尾孢虫未定种(Henneguya sp.)。鳃寄生的多涅茨尾孢虫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 0.05), 在46月未见包囊, 79月感染率突增, 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多涅茨尾孢虫包囊的平均丰度与其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相同, 不同月份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丰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 0.05);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从7月至12月逐渐增大, 随后月份逐渐减小, 不同月份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 0.05); 在不同的鳃片之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 0.05), 但第四片鳃的平均感染强度明显要高于其他鳃片。鳃寄生的瓶囊碘泡虫只在36月发现感染, 感染率6月最高; 心脏寄生的住心碘泡虫全年都发现感染, 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 0.05); 膀胱寄生的尾孢虫未定种除了8月, 其他月份均有感染, 14月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0.05)。    相似文献   

6.
2021年7月在额尔齐斯河哈巴河河段于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鳃部发现有指环虫寄生。进行形态比较,发现其形态与国内记载寄生于湖拟鲤的指环虫差异明显:本研究采集虫体的交接管基部膨大呈“8”字形,随后管径均匀,延伸呈弯曲状,形似“6”形;中央大钩内突长超过外突长,背连接片呈“一”字型且中部弯曲,腹联结片呈蝶形。与已报道指环虫形态数据比较,本研究采集的虫体偏小,其后吸器与Dactylogyruscaballeroi的形态最为接近,但交接器不同;与其余指环虫相比,十字花指环虫(D. crucifer)的腹联结片呈蝶形,而极小指环虫(D. rarissimus)呈倒“T”字型,湖拟鲤指环虫(D.rutili)呈“十”字型,双髻指环虫(D.sphyrna)和维氏指环虫(D.vistulae)没有腹联结片。在背联结片形态中,十字花指环虫(D.crucifer)呈现“一”字型,而维氏指环虫呈“V”字型。本研究所采集的虫体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国内已记载寄生在湖拟鲤上的双髻指环虫、维氏指环虫和湖拟鲤指环虫,而与俄罗斯记载的寄生于湖拟鲤鳃部的十字花指环虫形态高度相似。28S...  相似文献   

7.
鳊鲌亚科(Abramidinae)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土著食用鱼类,颇有经济价值。自1961年以来,我们先后检查了产自湖北(武汉市郊野芷湖,武昌、咸宁、蒲圻、嘉鱼四县之间的西涼斧头湖,嘉鱼县三湖连江和所在的长江地段)的12种鳊鲌鱼类,共获指环虫44种。本文报告寄生于11种鳊鲌鱼类鳃上指环虫42种和一种鳊镰爪虫(寄生于似鱎鳃上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云南澜沧江水系景洪流域段(100°47'43″E,22°0'28″N)鳘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y,1855)鳃丝上寄生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2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版纳指环虫Dactylogyrus bannaensis sp.nov.和景洪指环虫D.jinghongensis sp.nov.。版纳指环虫和景洪指环虫均为双联结片虫,基于后吸器,尤其是中央大钩、边缘小钩和交接器的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指环虫属科学上2新种。版纳指环虫交接器的形态有别于记录种船茎指环虫D.nilkolskyi Gussev,1955,版纳指环虫的交接管呈长带状,延伸至虫体左侧边缘阴道口处,末端微弯;感染率100%(40/40)。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景洪指环虫,其交接器的形态有别于记录种红鲌指环虫D.erythroculteris和锥花指环虫D.pannosus,景洪指环虫的交接器呈彩虹状,交接管的一端基部膨大成漏斗状,另一端折叠;支持器"V"形,且中间包绕交接管;感染率100%(40/40)。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77-1183
实验研究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以及在20℃、在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在离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10、20、30和35℃时,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0.25、5.9、9.1、9.2和13.4枚/虫;除4℃外,绝大多数虫卵是在离体后的前5h内产出;然而,在体条件下虫体的产卵是连续且稳定的,在20℃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6.5枚/(虫d)。虫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20、30和35℃条件下,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9d、3d、2d、36h和24d、5d、5d、3d,而最高的孵化率(65.5%)却出现在30℃。在20℃条件下,纤毛幼虫在感染7d后90%的虫体都已成熟,因此,在此温度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由虫卵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8-10d。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的暴发,在第一次用药1周后要进行第二次用药。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单殖吸虫中国一新纪录属,一新纪录种,即寄生在裸顶脂鲤Gymmocorymbus ternetzi 鳃上的异锁虫属Diaphorocleidus领圈异锁虫Diaphorocleidus armillatus Jogunoori,Kritsky & Venkatanarasaiah,2004和寄生在玫瑰鲃Barbus conchonius鳃上的指环虫属一新纪录种,捷克指环虫Dactylogyrus ostraviensis Rehulka,1988,并对新纪录属种作了新的形态描述并给出了特征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