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6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01.
在微生物层面研究枯梢病与植物针叶内生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分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差异,为松枯梢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赤松(Pinus densiflora)不同染病程度的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随着病害的加重,P. densiflora针叶内生真菌丰富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无病斑针叶内生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最高,优势属为Lapidomyces和Selenophoma,病害导致优势菌相对丰度的降低。通过对不同染病情况的P. densiflora针叶内生真菌的测定,明确了枯梢病不同发病程度的P. densiflora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我科住院的49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93例,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03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1∶1校正2组的年龄、性别、是否为不完全型川崎病、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法和阿司匹林初始剂量,比较2组患儿的总发热天数、冠状动脉直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和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结果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男性患儿多,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川崎病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血钾、血钙、高密度脂蛋白和白蛋白低于川崎病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1∶1配对后发现,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总发热时间更长[8(6~10)d vs 7(6~9)d,Z=-2.089,P<0.05),冠状动脉直径值更大[(2.81±0.81)mm vs(2.63±0.45)mm,t=2.532,P<0.05],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更高(5.5% vs 1.1%,χ2=5.516,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引起川崎病患儿脂质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其炎症反应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对冠状动脉损伤更大。  相似文献   
103.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群落对宿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Gosner38期蝌蚪肠道和皮肤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差异。在门水平上,林蛙蝌蚪肠道中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皮肤中的优势门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此外,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偏高,皮肤中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偏高。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皮肤,而肠道和皮肤的物种丰富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对KEGG通路的丰度进行比较时,结果显示肠道"环境信息处理"功能的丰度显著高于皮肤,而皮肤中"遗传信息处理"及"新陈代谢"功能显著偏高。本研究提示林蛙蝌蚪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寄生菌,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复杂,可通过表达多种毒力因子等方式躲避或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并发挥其对机体的致病效应,实现其在宿主体内的长期存活。因此,布鲁氏菌病易转化为慢性感染。本文对目前已发现的多种布鲁氏菌毒力因子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理,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孙影  梁瑞业  张文娟  王勇  姜义仁  秦利 《昆虫学报》2021,64(11):1261-1274
【目的】挖掘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开发该病害检测方法及研究柞蚕被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侵染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调查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代谢物差异。【结果】正离子模式下从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共获得8 870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5 390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472个(上调260个,下调212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12个(上调8个,下调4个);负离子模式下获得6 716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3 848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301个(上调207个,下调94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9个(上调8个,下调1个)。正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缬氨酸(valine)、苯并噻唑(benzothiazole)、3-脱羟基肉碱(3-dehydroxycarnitine)、1 甲基鸟嘌呤(1-methylguanine)、2-乙氧基萘(2-ethoxynaphthalene)、N6-乙酰基-L-赖氨酸(N6-acetyl-L-lysine)、生物素(biotin)、桑色素(morin)、噻吗洛尔(timolol)、酰基肉碱15∶0(acylcarnitine 15∶0)、酰基肉碱18∶4(acylcarnitine 18∶4)和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负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二甲基丙二酸(dimethylmalo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1,3-二乙酰基丙烷(1,3-diacetylpropane)、3-(4-羟基苯基)乳酸(DL-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泛酸(pantothenate)、荧光素(fluorescein)、飞燕草素-3-O-beta-吡喃葡萄糖苷(delphinidin-3-O-beta-glucopyranoside)和溶血磷酯酰肌醇16∶1 (lysoPI 16∶1)。【结论】健康与患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雌成虫血淋巴内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挖掘出21个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开发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快速且准确地对疱疹病毒基因组进行基因敲除、插入或者点突变等修饰,通过同源重组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超强毒株Md5基因组克隆到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将筛选的阳性重组体DNA电转进DH10B菌株,用PCR及限制性片段多态分析 (RFLP) 方法鉴定含Md5全基因组的BAC克隆。将阳性重组体DNA转染入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拯救出重组病毒,命名为Md5BAC。进一步利用Red酶介导的两步法基因重组技术构建MDVlorf10基因敲除毒株。为了验证被敲除基因功能的特异性,将lorf10插入原位点以构建基因复原毒株。将构建的重组毒株分别感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认重组病毒均包装成功;病毒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orf10敲除不影响病毒的体外增殖。总之,这为其他疱疹病毒的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研究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简称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方法: 选取2014年至2016年由我们团队强化管控的长期心脑血管代谢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根据CPET及连续功能学检测结果制定以个体化适度运动强度为核心的整体管理方案,强化管控3月后再行CPET,个体化分析每例患者强化管控前后CPET指标的变化、计算差值和百分差值。结果: 本研究心脑血管代谢性慢病为主的患者20例(18男2女),年龄(55.75±10.80,26~73)岁,身高(172.20±8.63,153~190)cm,体重(76.35±15.63,53~105)kg,所有患者CPET和强化管控期间均无任何危险事件发生。①强化管控后患者静态肺功能指标及静息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和空腹血糖等均显著改善(P<0.05)。②强化管控前峰值摄氧量为(55.60±15.69,34.37~77.45)%pred和无氧阈为(60.11±12.26,43.29~80.63)%pred;强化管控后峰值耗氧量为(71.85±21.04,42.40~102.00)%pred和无氧阈为(74.95±17.03,51.90~99.47)%pred;管控后较管控前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显著提高分别达(29.09±7.38,17.78~41.80)%和(25.16±18.38,1.77~81.86)%(P均<0.01);其他核心指标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摄氧通气效率平台和递增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均显著升高(P均<0.01),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低值及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也显著好转(P<0.01)。③个体化分析而言,强化管控后15例上述8项CPET核心指标全部改善,另5例7项指标改善;全部病例峰值摄氧量(%pred)提高>15%以上,16例>20%,13例>25%,10例>30%。结论: CPET能安全客观定量地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治疗效果、指导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三个月能安全有效逆转长期心脑血管代谢等慢病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和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凋萎病是制约杨梅产业发展的严重病害。为了有效防控凋萎病,本研究分析了杨梅健康和感染凋萎病树体各部位及根表土和根围土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与健康树相比,病树根围土、根表土、根、枝干、枝皮和叶片的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根表土细菌和枝皮内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而枝皮内细菌和根表土的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升高。病树各部位及根表、根围土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相对丰度在门、纲和属水平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病树枝干、根和根表土中的假单胞菌属及根表土、根围土中的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病树根表土及根围土中青霉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与凋萎病菌同属的拟盘多毛孢菌在病树根内显著减少,而在其他位置均大量增殖,其相对丰度与多数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杨梅凋萎病的生态改良、培育健康树体和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和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发现肥胖儿童NAFLD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肥胖的儿童315例,男233例、女82例,平均年龄(11.4±2.6)岁,体质指数(BMI)(24.5±4.6)kg/m2。依据B超结果将315例儿童分为单纯性肥胖184例、肥胖伴NAFLD 131例。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同时选取同时期体检同年龄段的健康儿童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结果:在315例肥胖儿童中,其中116人检出脂肪肝(男性91例、女性25例),脂肪肝检出率为36.9%,男性和女性肥胖儿童青少年脂肪肝检出率分别是39.1%、30.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BMI在对照组、单纯肥胖组和肥胖伴NAFL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在肥胖伴NAFLD组和单纯肥胖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TG、HDL、SF在3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TG在肥胖伴NAFLD组结果要高于对照组;HDL在肥胖伴NAFLD组和单纯肥胖组低于对照组;SF在肥胖伴NAFLD组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轻、中、重度3组脂肪肝儿童SF比较发现重度NAFLD>中度NAFLD>轻度NAFLD。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甘油三酯(TG)、血清铁蛋白(SF)和性别均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铁蛋白、血脂、腰围等指标可以作为监测肥胖儿童伴发NAFLD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