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9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探讨甲基 - 苯基四氢吡啶 (MPTP) 注射后脑不对称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降低程度,及纹状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C57BL/6J 小鼠经过伸爪取食试验,筛选为反映脑不对称的左利鼠和右利鼠,并接受 25 mg/kg MPTP 腹腔注射连续 5 天,检测注射后的第 1 天,第 3 天和第 14 天纹状体内多巴胺及代谢物含量和细胞因子 IL-1 β、 IL-6 的动态水平 . 结果表明,无论在左利鼠还是右利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在 MPTP 注射后每个检测时间点都显著降低,纹状体内 IL-1 β水平在第 1 天显著降低,纹状体内 IL-6 水平在 MPTP 注射后每个检测时间点也显著降低 . 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左利鼠和右利鼠 IL-1 β和 IL-6 的基础水平有显著不同 . MPTP 注射后,与右利小鼠相比,左利小鼠有较高的多巴胺翻转降低和较低的细胞因子表达,而且,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与纹状体内 IL-6 水平呈正相关 . 这些结果提示, MPTP 诱导多巴胺丢失伴随着黑质纹状体系统内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而且,脑不对称有可能通过影响纹状体内细胞因子水平而进一步影响 MPTP 诱导的多巴胺降低的程度 .  相似文献   
102.
百合花瓣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亚洲百合品种Pollyanna和东方百合品种Sorbonne为试材,在比较异硫氰酸胍法、SDS/酚法与CTAB-L i Cl法提取总RNA效果的基础上,针对百合组织中富含多糖的特点,在Sorbonne提取RNA中加入特殊除多糖步骤,改进了CTAB- L i Cl法.结果表明,改进CTAB- L i Cl法能有效去除多糖,提取到的RNA2 8S r RNA亮度约为18S r RNA的2倍,A2 6 0 / 2 80介于1.8~2 .0之间,A2 6 0 / 2 30为2 .0 ,Pollyanna RNA产率为36 .3μL·g- 1 ,Sor-bonne RNA产率为10 .2 μL·g- 1 ,经RT- PCR获得了特异性条带,说明用改进CTAB- L i Cl法从百合花瓣中提取到的RNA质量好、产率高、完整性强,完全适合于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3.
《遗传学报》2004,31(3):240-240
经国务院批准 ,“2 0 0 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将于 2 0 0 4年 7月 1 8日—2 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 (SCBA)、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主办 ,由中国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  相似文献   
104.
海洋喇叭虫Maristentor dinoferus 1996年在关岛(Guam)的珊瑚暗礁上被发现,至今尚未阐明其确切的系统发育地位.克隆到的海洋喇叭虫的18S-ITS1-5.8S rDNA序列包括222 bp的18S序列,77 bp的ITS1序列和22 bp的5.8S序列.比较分析了纤毛虫主要类群的ITS1序列后得出:短的ITS1序列可能是异毛类纤毛虫的特征.根据18S序列,利用邻接法构建,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海洋喇叭虫属于异毛纲纤毛虫,但并不隶属喇叭虫科,应予以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05.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M18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能产生吩嗪1羧酸(PCA)和藤黄绿菌素(Plt)两种不同的抗生素抑制植物病原菌,保护植物免受病害。运用PCR方法,从M18基因组中,扩增出rsmA基因部分片段,并以该片段为探针,从M18的基因组柯斯文库中筛出阳性克隆,切取带有rsmA基因及两侧序列的15kb片段,中间插入编码Kmr的DNA片段,获得rsmA-体外突变体。运用同源重组剔除技术,构建了M18菌株的rsmA突变株M18R-。突变株M18R-生物合成Plt的能力比野生型M18提高4倍,但是,PCA产量仅为野生型的20%。研究结果表明,全局性调控基因rsmA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区别性地影响Plt和PCA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06.
丁小雷  何毛贤  邓凤姣  张锡元 《遗传》2004,26(3):319-324
测定了双壳纲不同科、属、种及种内共11个个体的核糖体RNA 18S-ITS1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种间存在很高的多态性,长度从558bp到784bp不等,碱基差异百分比在10.7%~61.7%之间,ITS1序列同源性很低,有片段的插入与缺失。种间18S部分序列碱基差异百分比在0.9%~23.7%之间,变化主要是碱基的转换。用邻接法(NJ)构建了8个种的18S部分序列(约240bp)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相符。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rtensi)4个不同地域个体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在0.6%~1.9%之间。分析指出:18S基因可以作为双壳纲动物高阶元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化很大,可以应用于该纲物种的分类及鉴别.在亲缘关系相近种及种内变异相对较小,但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量丰富,可用于属内种间、亚种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18(IL-18)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植物凝集素(PHA)和脂多糖(LPS)激活的AA肉鸡脾细胞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编码鸡IL-18成熟蛋白的eDNA。将该eDNA克隆于pUCm-T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核苷酸片段包含了全部成熟蛋白编码基因,成熟蛋白编码区507个核苷酸,编码169个氧基酸。把该基因编码的鸡成熟IL-18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禽及哺乳动物IL-8成熟蛋白基因氧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分别在96.5%~100%和20.1%~26.6%之间,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鸡IL-18与哺乳动物IL-18有共同的祖先,亲源关系较近,但在免疫系统选择性压力下,形成独特的种族特异性。鸡IL-18基因的克隆为体外表达鸡IL-18蛋白及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预防接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白介素6(IL-6)mRNA表达,以探讨IL-6在CA发病及消退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18例CA患者皮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L-6mRNA的水平.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有低水平的IL-6mRNA表达,18例CA患者皮损中IL-6mRNA表达较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增高(P<0.001).本研究提示正常皮肤组织中的IL-6可能是表皮细胞增殖的必需因子之一.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刺激表皮细胞中IL-6产生增加,CA患者病灶局部存在表皮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使表皮细胞过度增生,临床上通过纠正表皮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对治疗CA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9.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类PvLEA—18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PvLEA-18蛋白抗体,分析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类PvLEA-18表达情况。Western blot表明在小麦干种胚中未检测到类PvLEA-18蛋白,而在种子萌发不同时期(12h,24h,36h)的胚和盾片组织中检测到类PvLEA-18蛋白的表达。其分子量分别约为81kD和70kD。种子萌发24h后,81kD蛋白消失,70kD的类PvLEA-18表达量也降低。  相似文献   
110.
白介素(IL)-1β是已知具有胃细胞保护性,抗溃疡,抗分泌和延迟胃排空的最强力因子,它通过刺激胃内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作用。IL-1β通过多种通路抑制培养壁细胞的酸分泌,该抑制发生于后受体水平。IL-1β对分泌酸的壁细胞,和分泌组胺的ECL细胞二者具有阻滞作用。壁细胞表达IL-1受体。IL-1β抑制卡马可和胃泌素刺激的壁细胞酸分泌作用,对组胺刺激也有一定作用。HP感染导致浸润的胃粘膜炎症细胞释放包括IL-1β的细胞因子。IL-1β可通过其对ECL细胞分泌组胺活性的抑制,相应地介导酸分泌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