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加载HCMV抗原肽的HLA-A*0201单体及其四聚体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在控制病原体感染以及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特异性CTL的检测相当重要;而过去检测CTL的方法都是间接的,最近发展起来的四聚体技术则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有效而特异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技术。报道一种简化的四聚体制备程序,利用该程序成功制备加载人巨细胞病毒(HCMV)抗原肽的HLA-A2四聚体,具有特异性结合CTL活性。HLA-A*0201重链基因是通过RT-PCR方法从HLA-A2+供者白细胞中克隆,进而以PCR方法构建在羧基端融合生物素化酶BirA底物肽(BSP)的HLA-A*0201(A2)重链胞外区原核表达载体, A2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加载抗原肽的可溶性A2单体是A2胞外区在轻链β2微球蛋白和HLA-A2限制性HCMV pp65495-503抗原肽(NLVPMVATV,NLV)存在时通过稀释法复性获得,以BirA对其进行生物素化,然后以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得到的纯化A2-NLV单体与Streptavidin_PE按4:08比例混合形成四聚体,结合程度在85%以上,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该四聚体具有与HLA-A2+供者的特异性CTL结合活性。总之,这种简化的四聚体制备程序,不仅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为特异性T细胞免疫研究建立必要的技术平台,而且A2-NLV四聚体在临床监测CMV特异性CTL水平等方面也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2.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首先从淋巴增生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到的一组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与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及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同属于疱疹病毒B亚科.  相似文献   
843.
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其中性红吞噬能力和NO释放量,应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和LPS诱导小鼠T/B淋巴细胞检测其增殖能力,通过与4种常见市售学龄儿童奶粉的免疫调节能力作比较,评价学龄儿童奶粉中添加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的免疫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奶粉中添加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能够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NO释放量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说明添加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学龄儿童奶粉具有较好的增强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844.
目的 探讨Cp G ODN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的哮喘小鼠动物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致敏30只BAL B/ c小鼠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Cp G ODN,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 ISA法检测小鼠的外周血IL - 4、IFN-γ和总Ig E的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Cp G组CD4 +T细胞所占百分比为( 6 9.35±6 .15 ) % ,CD4 +/ CD8+的比值为2 .92±0 .35 ,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 P<0 .0 5 )。Cp G组IL- 4的含量为( 88.96±9.89) pg/ ml,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 ;IFN-γ的含量为( 4 6 .83±8.84 ) pg/ ml,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显著上升( P<0 .0 5 ) ;总Ig E的含量为( 3.72±0 .6 7) IU/ml,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Cp G ODN对用紫外线灭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的哮喘小鼠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45.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46.
为了进一步研究所构建的人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hsBLyS)及其突变体hsBY A(Cys14 6→Ala14 6 )和hsBY V(Cys14 6→Val14 6 )在体内的生物活性 ,将 3种重组蛋白注射入BALb C小鼠体内 ,进而分析重组蛋白对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和脾脏B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并对 3种蛋白的体内生物活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3种蛋白均能促进小鼠血清总IgG和IgM的分泌明显增加 ,统计学检验显示突变体rhsBY V诱导这 2种免疫球蛋白分泌的能力最强 ;3种蛋白还诱导小鼠脾脏增大、脾脏成熟B细胞的相对数量增加 .该高活性突变体hsBY V的获得提示 ,Cys14 6并非BLyS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 ,将Cys14 6突变成Val14 6有可能提高BLyS的生物活性 .  相似文献   
847.
目的探讨马立克病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GRmRNA表达的影响,为马立克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3H-Dex和32P-GRcDNA两种分子探针,对7日龄接种MDV京-1株和1日龄免疫接种MD疫苗雏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GR和GRmRNA检测.结果攻毒组鸡淋巴细胞GR和GRmRNA含量逐渐下降,至攻毒2周后,显著低于免疫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免疫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鸡经25mg/kg剂量的皮质酮缓释剂隔夜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GRmRNA水平略下降,为健康对照鸡下降幅度的一半.结论鸡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活性增高和淋巴细胞GRmRNA表达水平低下介导MD鸡细胞免疫抑制,同时诱导广泛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848.
 分别从老年人和新生儿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 ,用形态观察、DNA断裂电泳图谱、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峰等手段检测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发生凋亡的情况 .结果表明 ,不论是自发凋亡还是用1 0 mmol/L的丁酸钠诱导其凋亡 ,老年人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新生儿组 .进一步检测淋巴细胞凋亡时 p2 1 WAF1的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老年人淋巴细胞 p2 1 WAF1的下调幅度明显大于新生儿组 .提示老年人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与其 p2 1 WAF1表达容易下调有关 .  相似文献   
849.
为了探讨肝癌细胞反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机制,在体外进行肝癌细胞和TIL混合培养后,检测两种细胞FasL、Fas、caspase-8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肿瘤细胞反击时TIL凋亡比例的变化.将肝癌细胞与TIL按照不同的比例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IL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与TIL FasL、Fas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Western印迹检测FasL、caspase-8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的肝癌细胞与TIL共同培养48 h后,随着肝癌细胞接种浓度的增加,TIL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人肝细胞相比,人肝癌细胞FasL mRNA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1).与人肝癌细胞共同培养24 h后,TIL Fas、caspase-8基因mRNA的表达也明显升高;TIL caspase-8的表达也明显升高.结果表明,肝癌细胞可以通过Fas系统诱导TIL发生凋亡,这为肝癌的免疫逃逸和肿瘤反击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0.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方法:用海人酸(KA)损毁大鼠双侧小脑顶核,术后第8d用血细胞计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用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检测动物淋巴细胞数和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KA注入双侧小脑顶核后第8d,在Nissl染色的小脑切片,呈现双侧顶核内神经元胞体破坏。作为对照,在生理盐水注入顶核的动物脑片上,可见正常的Nissl小体。小脑顶核损毁后第8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以及血清中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顶核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动物。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后第8d,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毁小脑上脚交叉的对照动物。结论:小脑顶核的神经元胞体损毁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小脑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损毁同样引起淋巴细胞功能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小脑顶核至下丘脑的神经投射参与介导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