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在传染病患者发热时降温措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所以会发热是由致热源与非致热源两种情况所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致热源所致的发热。与人体有关的热源有病原体致热源,类固醇致热源与组织致热源等。这些致热源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使其释放出白细胞致热源,而白细胞致热源可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发热是传染病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2.
张松山  王勇 《生物磁学》2005,5(2):20-2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患行超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溶通治疗。结果:28例患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改善,有效率96.4%;治疗后病变区血管分支增多、增粗;影像随访显示股骨头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的优势,能有效的改善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和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功能,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LG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的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检测仪及提供的相应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空腹血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并用美国赛费吉(Ciphergen)公司制造的蛋白质指纹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按其操作方法(SELDI检测技术)配对检测肿瘤患者空腹血清中的蛋白质指纹,对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均检查两次以上.以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H~11900+H之间出现一峰簇样(cluster)的指纹标志为LGT阳性诊断标准,并按蛋白质指纹LGT检测阳性次数分成二组.对二组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与正常参考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CD3^+T细胞值在LGT蛋白质组持续阳性表达组是增高的,在另一组是无变化,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CD8^+T细胞在二组内同时增高,CD4^+T细胞和NK细胞二组同时低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晚期可能存在有酪氨酸蛋白激酶修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之病情加重,而肿瘤早期则不明显.这是一种新的看法,应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培菲康对肝硬化血浆内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肝硬化模型,其中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液每天灌胃治疗,共8周,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浆内毒指标;并选取70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其中治疗组口服培菲康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培菲康治疗组的肝硬化大鼠及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培菲康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95.
烟曲霉引起肺部感染致患者死亡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新药物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医院内部深部菌感染(DFI)的发病率目益增高。就曲霉病而言,在过去的10年里,发病率上升了300%,其中烟曲霉是主要的致病菌,占曲霉类真菌所致人类感染的80%~90%。由于烟曲霉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CT扫描和X片无明显特异性。通常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吸入侵入肺部,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进一步播散,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受损。烟曲霉毒力大,且容易被忽视,以致误诊漏诊,危及患者生命。2004年嵊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例肺部烟曲霉感染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癌胃大部切除与胃体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GED)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测定了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0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体GED情况。Hp的测定采用1min快速尿素酶法14C呼气试验法。结果(1)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12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60%;20例慢性胃炎中,7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35%。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1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6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60%;在10例慢性胃炎无Hp感染中,只有1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1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8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80%;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4例存在轻度的胃体GED,占4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和Hp感染患者,胃体GED发生率增加,发生恶变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Epstein- Barr病毒( EBV)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 1)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 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男性2 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 3岁)的牙周炎部位,轻度龈炎部位的龈下菌斑,提取DNA后使用巢式PCR检测HCMV、EBV和HSV- 1,比较分析它们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检出率。结果 牙周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为38.7% ,EBV的检出率为5 8.0 % ,HSV- 1的检出率为30 .6 % ,2种以上病毒合并感染的检出率为4 0 .3% ;轻度龈炎部位的HCMV检出率为12 .9% ,EBV为19.4 % ,HSV- 1为9.7% ,2种以上病毒合并感染的检出率为8.0 %。这3种病毒及其合并感染在牙周炎部位的检出率均高于轻度龈炎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提示HCMV、EBV、HSV- 1与慢性牙周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
吴娓星 《蛇志》2004,16(4):77-78
沟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彼此传输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过程。沟通包括有声的语言沟通和无声的非语言沟通。沟通的成功与失败常常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面貌。随着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化,护理从原始的疾病护理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够巧妙而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沟通老年患者的心理,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
图书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控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 16例Ⅱ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 ,行牙周基础治疗 ,测量比较术前、术后的探诊出血 ,探诊深度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龈沟出血指数由 3 6 0± 0 5 1降至 1 6 7± 0 6 2 ,探诊深度由 (5 72± 1 15 )mm降至 (2 6 0±0 82 )mm ,糖化血红蛋白由 (9 87± 1 4 9) %降至 (8 4 1± 0 82 ) % ,P <0 0 1。结论 :对Ⅱ型糖尿病患者 ,牙周炎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水平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0.
魏瑛珉 《蛇志》2001,13(2):12-1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也在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4年来 ,我们对 2 0例慢性肾衰腹透病人作了心理分析 ,发现大部分患者不能正确对待疾病 ,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转归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0例中 ,男 1 2例 ,女 8例 ,年龄 1 2~ 71岁。心理分型有 :( 1 )矛盾心理 ( 2 )人格解体 ( 3)抑郁心理 ( 4 )猜疑心理 ( 5)恐惧心理 ( 6)要求过高。2 护理措施   ( 1 )与病人互通信息 ,介绍有关透析的知识并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 2 )给予心理支持 ,关心同情、循循善诱、耐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