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患者行超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溶通治疗。结果:28例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改善,有效率96.4%;治疗后病变区血管分支增多、增粗;影像随访显示股骨头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的优势,能有效的改善股骨头的局部血液循环和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功能,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对于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95例共117髋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比介入治疗前后DSA造影分型结果及血供异常例数。结果:117患髋中,Ia型的31病髋中,11髋(35.48%)介入治疗后动脉主干再通;Ib型的27髋中,24髋(88.89%)介入治疗后分支再通;II型的11髋中,5髋(45.45%)实质期股骨头缺损面积缩小;III型的10髋中,8髋(80.00%)静脉期见股骨头浓密染色明显减轻;Ⅳ型的33髋中,28髋(84.85%)可见动脉主干再通、分支增粗、实质期股骨头缺损面积缩小和静脉期股骨头染色减轻等。治疗前117病髋异常率为95.73%。经过介入治疗后,异常率为30.77%。治疗后异常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异常率(P〈0.01)。结论: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供异常,增加股骨头血供,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关键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缺血状态的改善程度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 年7 月至2010 年11 月期间187 例252 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分别采集 187 例患者骨髓200 -360 ml,采用 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单个核细胞总数为(2.4 ~ 7.8)× 108 个,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4+ 细胞和 CD133+ 细胞在所分离出的干细胞悬液中的含量分别为2.47﹪± 0.58﹪和1.29﹪± 0.35﹪,然后将单个核细胞用生理盐水制备成细胞悬液 20 - 30 ml,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干细胞移植术.按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对骨坏死分期,设自身前后对照观察疗效.移植术后第 3、6、12、24、36 和48 个月,根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评价疗效,移植术后6 个月通过复查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观察其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以后每隔 6 个月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 (1)临床疗效:对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187 例患者随访 3 ~ 48(24.2 ± 4.5)个月,其中髋关节疼痛缓解者 158 例(占患者总数的 84.5﹪),髋关节功能改善者 146 例(占患者总数的 78.1﹪),行走间距延长者 149 例(占患者总数的 79.7﹪);(2)影像学检查:干细胞移植术后 6 个月187 例患者中54 例行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 检查,48 例显示供血动脉较移植术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12 ~ 24个月后 72 例患者股骨头区骨质病变获得改善.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因缺血导致坏死的股骨头无再次损伤,能够有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患者(98条血管)术前经CTA诊断后,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18个月,分析踝/肱指数(ABI)、血管内径、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结果:成功完成77例(98.7%)患者、97条(99.0%)患肢的PTA和支架植入术,除1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导丝未能成功通过病变导致介入失败外,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均开通,术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血管壁破裂、穿孔或内支架移位,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9±0.23)恢复至(0.86±0.26),下肢血管内径及足背动脉搏动均明显改善。结论: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赵惠敏  裴秀艳  李英芝 《蛇志》2014,(3):352-353
目的:总结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脾功能亢进行PSE术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8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脾区疼痛、发热及恶心呕吐等,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PSE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联合置管介入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介入治 疗科2008-2010 年收治的转移性肝癌患者33 例,进行肝动脉造影及间接门脉造影,根据肝动脉造影或门脉造影结果,根据肝动脉 供血情况分别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方法治疗,3-4 周为1 治疗周期,共完成4 个治疗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患 者临床有效率,随访半年、1 年、2 年患者生存率。结果:①介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KPS得分明显高于化疗前(P< 0.05),临床总有效率81.82%。②随访半年、1 年、2 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6.67%、33.33%,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患者中远期生存 率明显高于肝动脉灌注化疗的患者。结论:三氧化二砷可从多角度抑制癌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对于不能手术和不适宜手术 的转移性肝癌患者,根据肝动脉供血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探讨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儿童32例,采用DSA诊断,并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双侧颈外动脉造影栓塞,观察治疗效果。采用选择性DSA诊断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准确率为100%;介入治疗即刻疗效和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显效和有效比例分别为75.00%和21.88%;不同性别、年龄患儿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TNF-α和IL-6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VEGF浓度为(102.01±37.10)pg/m L,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DSA在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诊断方法;介入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性病变患者,先行置管溶栓治疗,再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其溶栓效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为86.1%,尿激酶用量(75.5±34.6)万单位,溶栓后31例下肢缺血症状改善,下肢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下肢跛行距离明显延长,无垃圾脚发生。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1升高至术后的0.79±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48月,无死亡病例,9例出现支架内膜增生血管再狭窄,5例出现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给予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减轻,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年行下肢截肢治疗。结论: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为PTA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赢得时机,改善下肢缺血,该方式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联合化瘀通痹汤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内皮功能及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老年T2DM合并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治疗+化瘀通痹汤治疗)、观察组(49例,常规治疗+电针夹脊穴联合化瘀通痹汤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峰值流速、血管内径及血流量、踝肱指数(ABI)、动脉硬化指数(AI)、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周后IL-6、CRP、TNF-α、IL-1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周后MCP-1、vWF、ET-1均更低,NO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周后AI更低,ABI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周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峰值流速、血管内径、血流量更高(P<0.05)。两组治疗3周后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化瘀通痹汤治疗老年T2DM合并ASO患者,可控制患者血糖,改善内皮功能及血液循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是支气管动脉,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供血是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更为罕见。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高对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为咯血责任动脉的认识,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例腹腔动脉系统分支(胃左动脉、肝左动脉)参与大咯血供血动脉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报道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2例患者均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发大咯血,再次血管造影显示1例肝左动脉参与供血,1例胃左动脉参与供血。栓塞上述血管后,患者止血成功。病变位于下肺、伴有胸膜增厚,提示有腹腔动脉系统分支动脉参与供血的可能。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主动脉分支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减少对责任性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的遗漏。结论:腹腔动脉系统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了解其病理机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栓塞,可以降低咯血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刘国东  李欣  孟维旭  李佳航  张卓航 《生物磁学》2014,(8):1510-1512,1521
目的:观察并探讨三氧化二砷碘油栓塞联合置管介入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2008-2010年收治的转移性肝癌患者33例,进行肝动脉造影及间接门脉造影,根据肝动脉造影或门脉造影结果,根据肝动脉供血情况分别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方法治疗,3.4周为1治疗周期,共完成4个治疗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患者,陆床有效率,随访半年、1年、2年患者生存率。结果:①介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KPS得分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临床总有效率81.82%。②随访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0.9l%、66.67%、33.33%,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患者中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肝动脉灌注化疗的患者。结论:三氧化二砷可从多角度抑制癌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对于不能手术和不适宜手术的转移性肝癌患者,根据肝动脉供血情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早期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rt-PA动脉溶栓治疗)和研究组42例(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 d、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低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ACI患者,可改善患者近远期疗效和预后,有效调节纤溶系统,减轻机体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经验.结果:22例患者共植入22枚支架,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狭窄率为(11.2±4.5)%,较术前(79±15)%明显改善.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发作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除1例外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参数,为临床提供更加规范性的治疗,进一步提高电针疗效。方法:将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73例单膝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疏波组、密渡组两组,均针刺患侧膝眼穴,疏渡组接2Hz连续波治疗,密波组接40Hz连续波治疗,采用WOMAC评分对两组治疗后疼痛、僵硬、躯体功能进行评估,同时判断1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完成第一疗程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说明两组在疼痛疗效上存在差异。而两组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的比较,P〉0.05,显示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第3疗程后,两组WOMAC总分比较,P均〈0.01,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第3疗程症状积分低于第1疗程,说明第3疗程后症状改善优于第1疗程。结论:电针疏波组在改善疼痛上优于密波组;第3疗程后,总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第l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溶栓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8例为对照组行安慰剂联合尿激酶治疗,另38例为研究组行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d、15d、25d及50d,研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颅内出血转化、脑动脉复发闭塞情况及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脑动脉复发闭塞情况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6%(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溶栓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38髋),给予高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一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6、12、18、24个月髋关节疼痛评分(VA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结果冲击波治疗后各个时间段髋关节疼痛评分(VAS)、Harris髋关节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确切有效的减轻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种行之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portal vein,PV)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e vein, SMV)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治疗急性和亚急性(发病一周至一月)的PV及SMV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下述两组:选择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 TIPS途径)置管溶栓(19例)和经皮穿肝内门脉(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置管溶栓治疗(9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一周至三个月,其中治疗成功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组中,16例随访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3例SMV及PV恢复部分血流,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组中,6例患者的PV及SMV内血栓大部分清除,血流基本改善,2例患者PV及SMV血流部分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两天死于腹腔出血)。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张伟光  朱丹  王来藏  王超  李晨光  王智 《生物磁学》2011,(22):4322-4324,4343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4E(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C—ICbypass)的治疗效果,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例,语言功能障碍8例,单侧肢体轻瘫4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根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TLA病人中,1例术后出现卒中事件,其余35例术后TIA症状消失;语言功能障碍和单侧肢体轻瘫病人术后半年症状均有改善;40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术后影像学复查均获满意效果。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