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氧死亡(oxeiptosis)是201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regulated cell death, RCD)。其特点是活性氧诱导的Caspase非依赖性的凋亡样细胞死亡。它有自身独特的损伤诱因(活性氧)、关键基因与通路(KEAP1-PGAM5-AIFM1),不同于坏死、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等其他的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从氧死亡的历史、特点、主要通路、鉴别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尿液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胱抑素C(Cys-C)对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肾功能正常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尿液spd-1、IL-18、Cys-C的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尿液spd-1、IL-18、Cys-C对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尿素氮(BU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液spd-1、IL-18、Cys-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液spd-1(OR=1.461,P=0.000)、IL-18(OR=1.742,P=0.003)、Cys-C(OR=1.241,P=0.002)是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尿液spd-1预测急性肾损伤曲线下面积(AUC)为0.660,特异度为0.640,灵敏度为0.646;IL-18预测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672,特异度为0.669,灵敏度为0.675;Cys-C预测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643,特异度为0.649,灵敏度为0.673;三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792,特异度为0.667,灵敏度为0.917。结论:spd-1、IL-18、Cys-C在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含量明显增加,尿液spd-1、IL-18、Cys-C增加是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3.
根周转是地下生态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根属性指征了物种生态策略, 根寿命与属性是理解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目前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周转等生态过程的直接观测资料缺乏。该研究对中亚热带江西樟树试验林场6个树种吸收细根动态进行了2年观测, 获取了2.8万张微根管照片, 分析了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根形态属性的关系。结果显示: 1)亚热带6个树种间吸收细根寿命变异为4.6倍, 变异系数可达73%。中值寿命排序为: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426天) >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155天) >竹柏( Nageia nagi)(145天) >樟( Cinnamomum camphora)(126天) >东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93天)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92天); 2)树木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季节变异较大, 可能是适应伏秋旱、雨热不同期、年际变化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结果; 3)吸收细根寿命与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比根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根的构建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寿命。这些结果为预测亚热带地下生态过程、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氮循环、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 ELISA 方法,用猕猴血清中抗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方法:采用双抗夹心 ELISA 法,用猴血清吸附的羊抗人 IgG 包被96孔酶标板,加入待测样品,用 HRP 标记的猴血清吸附的羊抗人 IgG 进行检测,加底物显色,读取 D450nm值.结果:建立了检测抗 DR5单克隆抗体的 ELISA 方法并进行了确证,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2.5~800 ng/mL,定量下限为12.5 ng/mL,板内和板间精密度均小15%,准确度为±15%,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良好.结论:方法学确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抗 DR5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符合新生物制品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则要求,可用抗 DR5单克隆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放置LNG-IUS,同时服用米非司酮,每月1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仅放置LNG-IUS。观察两组疗程结束后、放置LNG-IUS后1、3、5年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5%,8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月经间期出血时间、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1.3%和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不规则阴道出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蓝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其他藻类的化感作用可促进蓝藻成为富营养化水体优势种群,本研究旨在以VOCs主要成分α-紫罗酮为例揭示其化感致死机制。【方法】采用α-紫罗酮处理莱茵衣藻,测定藻细胞生长以及致死浓度下藻细胞光合性能、caspase-likes活性和DNA ladders。【结果】采用0.05和0.1mmol/Lα-紫罗酮处理24h后,莱茵衣藻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其中0.1 mmol/L处理时部分藻细胞发生死亡,死亡率为38.3%。采用0.2 mmol/Lα-紫罗酮处理时,藻细胞全部死亡,同时光合色素逐渐降解、Fv/Fm逐渐降低并消失,这表明藻细胞死亡并非坏死。在藻细胞死亡过程中,caspase-9-like和caspase-3-like活性明显增强;DNA在处理1h时出现ladders,并逐渐降解为100–250 bp片段。【结论】这表明蓝藻VOCs可通过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以发挥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27.
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是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案。凋亡通路中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控制细胞的生死存亡。其中有多类抗凋亡因子,致使肿瘤细胞对凋亡信号耐受,使得凋亡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受限。临床前体外细胞及裸鼠研究发现,单独靶向这些死亡受体或抗凋亡因子的药物或与传统化疗联合可以有效引起肿瘤细胞凋亡,但临床II期实验没有明显治疗效果。本综述总结分析多种抗凋亡因子产生的耐受机制以及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提出同时靶向死亡受体、c-FLIP及IAP是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固定式宫内节育器(GyneFixPP IUD)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既往曾行1次剖宫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316例,其中上环组156例受术者均为自愿选择再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对照组160例行常规再次剖宫产术,未上环或结扎。术后42d、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并分析两组术后出血、恶露及避孕环在位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出现经量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白带增多及男方性交痛等副反应,但主诉不适逐渐减少,经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上环组S-S距离为1.4-2.2 cm的在42d占77.50%,在3月占72.41%,在6月占82.14%,在12月占81.2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环组随访的151例产妇有4例(占2.65%)避孕环1年内自行脱出,因症取出2例(占1.32%),续用率为96.04%。上环组2年内意外妊娠0例,对照组5例,约占3.1%,5例均选择行人工流产结束妊娠。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安全,脱落率低,续用率高,避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52例和撤机困难组28例,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撤机困难组年龄、心功能不全比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撤机成功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不全比例、MODS比例、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切开时间较长、营养状态较差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
任毅华  罗大庆  周尧治  方江平  卢杰 《生态学报》2019,39(21):8048-8057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空间格局反映了森林群落的死亡格局和干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落内林木的死亡过程。采用相邻网格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1 hm2固定样地内CWD进行调查,从CWD类型、腐烂等级、径级3个方面对CWD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CWD总密度为582株/hm2,倒木占55.33%,是CWD的主要输入形式。CWD密度在腐烂等级上的分布可用多项式拟合(R2=0.9973),在径级上的分布可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R2=0.9746),且在不同类型、腐烂等级及径级上的分布差异较大。在50 m尺度内,CWD整体表现为小尺度的集群分布和中、大尺度的随机分布。在3种CWD分类中,仅有大枯枝、Ⅰ级腐烂、径级ⅠCWD在小尺度或中尺度表现为较强的集群分布,其余则均以随机分布为主,只是在个别尺度达到或接近集群分布。不同类型CWD间整体关联不显著,只有枯立木与大枯枝在0-21 m尺度内达到显著负关联。CWD空间分布格局是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重要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下植物群落及林型自然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