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10篇
  免费   6151篇
  国内免费   27578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1540篇
  2022年   2578篇
  2021年   2706篇
  2020年   2560篇
  2019年   2942篇
  2018年   1950篇
  2017年   1924篇
  2016年   1939篇
  2015年   2635篇
  2014年   3861篇
  2013年   3274篇
  2012年   4686篇
  2011年   4738篇
  2010年   3980篇
  2009年   4191篇
  2008年   4513篇
  2007年   4278篇
  2006年   4104篇
  2005年   3461篇
  2004年   2722篇
  2003年   2372篇
  2002年   2130篇
  2001年   2065篇
  2000年   1876篇
  1999年   1237篇
  1998年   585篇
  1997年   378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114篇
  1984年   94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117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18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NO—样松驰因子在大鼠止血带休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元  董淑云 《生理学报》1992,44(6):576-582
为探讨NO-样松驰因子(NO-LRF)在休克中的效应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本工作在大鼠止血带休克(ToS)模型上发现离体灌流的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降低,组织cGMP含量增加。用NO前体L-精氨酸(L-Arg)或NO合成阻断剂L-NNA,可溶性乌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灌流,分别增强或减轻ToS动物主动脉的上述变化,而且这些药物的作用不受血管内皮是否存在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非内皮细胞源的NO-LRF是引起ToS动物血管低反应性的因素之一。体内实验表明 L-Arg治疗缓解,而L-NNA恶化ToS病程,提示NO-LRF可能参与机体的适应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2.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猫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锋电位(PC-SS)。在标准化互协方差函数图中,PC-SS自发放电无明显波峰;弱刺激隐神经只引起A类纤维传入时,PC-SS出现A类诱发放电反应(A-CED),它包括潜伏期为16.7±0.9ms的早反应和270.8±12.8ms的晚反应。用极化电流选择性阻滞A类纤维传导后,强刺激只引起C类纤维单独传入时,出现潜伏期为142.4±4.3ms的C类诱发反应(C-CED)。强刺激同时引起A类和C类纤维传入时,只出现A-CED而不出现C-CED。按标准化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PC-SS自发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高峰型,最大能量峰值平均为15.7±4.7×10~(-3),峰频为4.07±1.67Hz;刺激A类纤维使峰值增大,而刺激C类纤维却使峰值减小。另一类为低峰型,峰值为8.4±1.4×10~(-3),峰频为3.67±2.90Hz。刺激A类和C类纤维均使峰值增大,前者增大更多,但峰频均无显著性变化。上述结果表明,C类纤维传入可以到达小脑浦肯野细胞,引起特异的PC-SS放电反应。  相似文献   
73.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4.
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对黄鼠冬眠入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脑室内注射化学去交感药物6-羟多巴胺(6-OHDA)的方法,观察了人为地降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活动对达乌尔黄鼠入眠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室注射100-200μg6-OHDA使脑内NE含量减少50%以上,明显促进黄鼠入眠,平均入眠诱导期比自然冬眠动物明显缩短,整个冬眠季内冬眠时间延长,冬眠黄鼠仍具有正常的入眠觉醒周期。这些结果提示脑内NE系统活动水平降低是触发动物入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5.
四氯化碳中毒对大鼠离体再生肝细胞钾离子外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工作用三种剂量四氯化碳(CCl_4,10,15和20mmol/L)损伤正常大鼠离体肝细胞,分别在5,10,15和20min测定细胞内K~+和GPT漏出量。实验观察到细胞内K~+和GPT漏出量与CCl_4染毒的剂量和时间有明显关系,而且K~+漏出量较GPT更能灵敏地反映细胞的损伤程度;用中等剂量CCl_4(15mmol/L)损伤离体再生肝细胞20min后,细胞内K~+漏出的变化百分数明显低于正常肝细胞。这些结果表明,大鼠离体再生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抗CCl_4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再生肝细胞膜稳定性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76.
拟除虫菊酯的结构与害虫抗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L.为试虫,用汰选方法研究了家蝇对六种不同拟除虫菊酯的抗性发展.结果表明,家蝇对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光学异构体组分的拟除虫菊酯抗性差别很大.对溴氧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抗性发展很快,氯氰菊酯次之,氰戊菊酯、氰戍菊酯A和氰戊菊酯Aσ抗性发展较慢.用抗溴氰菊酯家蝇品系和点滴法测定了十种拟除虫菊酯和七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毒力,讨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抗性和结构与抗性的关系.溴氰菊酯(抗性比值24.00)、氯氰嫡酯(抗性比值20.11)、顺式氯氰菊酯(抗性比值38.10)和二氯苯醚菊酯(抗性比值11.04),结构相近的交互抗性比较严重.氰戊菊酯(抗性比值4.64)、氰戊菊酯A(抗性比值5.97)、戊菊酯(抗性比值4.49)和氟氰菊酯(抗性比值4.12)化学结构中醇部分与溴氰菊酯相同、酸部分不同,它们与溴氰菊酯交互抗性水平较低.联苯菊酯(抗性比值1.98)化学结构中酯和醇部分都与溴氰菊酯不同,其交互抗性水平较低,杀螟松等七种有机磷杀虫剂,除敌敌畏与溴氰菊酯有轻微交互坑性外,其它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77.
蝇蛹俑小蜂、丽蝇蛹集金小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桂筠  肖蔼祥 《昆虫学报》1992,35(2):154-159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触角及其感器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七类感器:触觉毛类感器、板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受器、锥形乳头状感器、鬃形感器、短刺形感器和棒状感器.同时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触角上观察到七种感器.比较研究发现,在两种小蜂间.同种小蜂异性间.感器的种类、数量、排列及分布均有差异,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陈博尧  杨润卿 《昆虫学报》1992,35(4):438-442
囟土白蚁Odontotermes fontanellus Kemner是安徽为害林木、水库堤坝的主要蚁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巢龄范围内,随着蚁后身体增长,卵巢管数量增多,一侧的卵巢管最多可达3726条.2.蚁后体长与工蚁数、兵蚁数、幼蚁数、整巢蚁数之间成幂函数关系.3.卵巢管数与蚁后体长、工蚁数、兵蚁数、幼蚁数、整巢蚁数之间成幂函数关系,4,蚁巢体积(y)与蚁后体长(X2)、兵蚁数(X4)、的关系式为:y=6.687e0.0566X2+0.6741X4  相似文献   
79.
康定虫草主要寄主斜脉蝠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志鸿 《昆虫学报》1992,35(3):317-321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四川康定虫草的主要寄主斜脉蝠蛾翅面色斑多变异,可区分成“黑白斑”和“黄毛斑”两大色斑型.经交配试验和成虫形态特征(触角、口器、翅脉、前足、雌雄外生殖器和鳞片的超微结构等)的观察,证明为同一种,经鉴定是斜脉蝠蛾(Hepialus oblifurcus Chu et Wang)**.  相似文献   
80.
两种品系油菜植株成分与蚜虫种群消长及成蚜翅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运鼎  杨义和 《昆虫学报》1992,35(2):178-186
本文研究两种品系油菜植株成分与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种群消长及成蚜翅型的关系.经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桃蚜种群消长与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硬脂酸等含量有关;桃蚜成蚜无翅率与精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等含量有关.2.萝卜蚜种群消长与苏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有关;萝卜蚜成蚜无翅率与含水量.亚麻酸.苏氨酸、油酸,天门冬氨酸、丝氯酸、亚油酸等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