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1.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发育谱方法作为一种非同源性的功能注释方法,已经被成功的应用到基因组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等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中去。本文阐述了系统发育谱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地介绍了现有的几种系统发育谱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利用ortholog来构建基因的系统发育谱的思想。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对1例“脂膜炎”患者外周血分离株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报道国内首例皮瘤丝孢酵母菌血症。方法采集患者的血及鼻咽结节组织标本通过真菌培养获得分离株,经沙氏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后形态学观察及API 20C AUX系统鉴定,最后经PCR扩增rDNA基因测序证实。采用CLSI制定的M27-A2微量稀释法对病原菌株进行7种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株通过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皮瘤丝孢酵母”。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敏感。卡泊芬净的抑菌浓度较低,而米卡芬净的抑菌浓度相对较高。患者因多种并发症死亡。结论皮瘤丝孢酵母引起的真菌血症为我国首例报道。API 20C AUX酵母鉴定系统可作为鉴定皮瘤丝孢酵母快速而简便的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DNA序列检测分析能鉴定皮瘤丝孢酵母。  相似文献   
83.
在水稻幼苗被放平后,地上部重力响应部位(地上部基部)的上半部生长比下半部生长慢,从而导致地上部基部发生向上弯曲,发生不对称生长的向重性反应.通过抑制差减杂交(SSH)实验发现,水稻地上部基部向重性弯曲生长过程中,反复糖基化多肽OsRGPl和蔗糖合成酶OsSuS在基部上下部有不对称表达.我们还采用Reahime PCR开展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OsRGP1和OsSuS的表达受到IAA的调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发现OsRGP1和OsSuS的启动子上存在着生长素的调控元件,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TIBA处理能够消除OsRGP1和OsSuS在向重性过程中的不对称表达,这进一步说明向重性过程中不对称分布的生长素介导了OsRGP1和OsSuS基因的不对称表达.另外,向重性反应过程中,检测到基部下半部的己糖浓度增加.因此,OsRGP1的不对称表达可能有助于下半部细胞壁多糖的积累,进而促进了下半部细胞壁的扩张.OsSuS不对称表达也有可能会引起己糖在上下半部的不对称分布.己糖和细胞壁多糖在下半部的积累可能在下部细胞扩张从而导致向重性弯曲生长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CT定位脑立体定向丘脑中央中核毁损治疗癌症顽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CT直接靶点定位下,对62位癌痛顽痛进行双侧的中央中核毁损,采用WHO推荐的10分法评定手术前与术后即时及术后3月的疼痛程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降至0~3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个月内追踪观察26例患者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但疼痛评分均≤7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颅内靶点出血2例,嗜睡4例,偏瘫3例,尿失禁3例,构音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呃逆感觉异常各1例.经对症处理,绝大多数可以恢复.结论:CT定位立体定向中央中核毁损治疗癌症顽痛,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治疗癌性顽痛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5.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丁易  李媛  王微 《生态学报》2006,26(11):3525-3532
通过样带调查和TWINSPAN、DCCA分析,从植物种、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关系方面,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恢复植被的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优势种组成、干扰状况分析及DC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同时划分出响应型、迟钝型、中度干扰忍耐型和重度干扰忍耐型4类干扰响应的植物类型。以样方物种和以样方多样性指数的DC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物种及群落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格局,反映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密切关系。DCCA排序图上,海拔差、坡形、与公路距离、坡度及道路条数对群落和物种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与干扰相关性最大的坡度、样地道路数目、与公路间的距离3个因子反映了植被的干扰梯度。干扰对土地岭恢复植被影响显著,干扰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阻碍了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86.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首次对北京怀沙河、怀九河自然保护区的藻类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区内10个采样点360余份水生藻类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分析了该区藻类植物的区系组成、藻类时空分布特点.研究表明,该区共分布有藻类植物9门105属226种,其中以硅藻、蓝藻、绿藻3门为主,并有少量裸藻、甲藻、黄藻、红藻、金藻等分布;藻类植物由于受水体化学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各采样点及不同月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均有差异.怀九河源头的物种丰度和硅藻多度均最大,洞台、黄坎丝状蓝藻占优势,怀柔水库绿藻占优势;在时间分布上,7月物种丰度和藻类多度最大.通过对区内藻类分布规律及大量污染指示藻类的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水体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87.
研究群落构建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群落动态过程中的构建规律对于了解群落演替机理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海南岛刀耕火种干扰后自然恢复的10 hm 2热带低地雨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不同恢复阶段的次生林(15年、30年和60年)和老龄林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树群落的物种组成, 揭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老龄林中不同径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径级间的物种相似度显著高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 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比例低于各恢复阶段的次生林。随着自然恢复过程的进行, 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与老龄林的相似性也逐渐增大, 支持演替平衡理论。所有恢复阶段样地中幼苗的个体、物种丰富度和基于多度涵盖估计量(ACE)都低于幼树和成年树群落, 幼苗层物种组成与幼树、成年树也有较大差异, 说明新增到幼苗群落可能是一个难于预测的过程。研究结果说明了确定过程和随机过程共同决定了次生演替的群落构建。  相似文献   
88.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 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 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 ≥ 1 cm 以上的个体为对象, 而对 DBH < 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内幼苗多度最大的16个物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 详细测定了4种功能性状: 比叶面积( SLA)、叶干物质比例(LMF)、比茎密度(SSD)和茎干物质比例(SMF), 分析了这些性状之间及其与幼苗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SLAL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 SSDS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达到显著差异; 乔木和灌木幼苗的各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藤本植物幼苗的各功能性状与前两种生长型植物有显著差异; 乔木、灌木通过低的SLALMF和高的SMF来适应热带低地老龄林的林下低光环境, 藤本植物则通过相反的策略实现在老龄林中的共存; 幼苗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89.
高寒草甸不同生境粗喙薹草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补偿生长反映了植物的耐牧性, 受采食和土壤养分资源获得性的共同影响。但何种条件易于引起植物发生超补偿是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通过一项野外调查试验, 研究了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3种生境(I. 畜圈, 富养, 放牧; II. 牧道, 低养, 放牧; III. 封育草地, 低养, 不放牧)中粗喙薹草(Carex scabrirostris)的补偿生长模式与机制, 以及采食率、土壤养分和水分因子对补偿生长的相对贡献。粗喙薹草补偿生长量和分株盖度、密度及高度在生境I显著高于生境II和生境III, 在生境I和生境II均发生超补偿生长, 在生境III为低补偿。分株生物量对生长器官的分配在生境I和生境II相同, 并都高于生境II; 生物量对储藏器官的分配在生境II最高, 生境III次之, 生境I最低。储藏分配与生长分配和克隆繁殖分配间, 生长分配与有性繁殖分配间均存在负偶联(trade-offs)关系。对补偿生长贡献最大的因子是相对生长率和6月份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次是8月份土壤氮素营养和采食率。研究结果表明, 粗喙薹草的补偿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具有可塑性, 并决定着补偿生长模式随生境条件而变化。不论在富养环境或低养环境, 储藏分配高的粗喙薹草都容易发生超补偿, 富养生境条件能降低采食的负面效应, 增加植物的耐牧性。  相似文献   
90.
海南岛热带天然针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热带林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组分, 附生维管植物对于维持热带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首次系统地报道了热带天然针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以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热带天然针叶林(我国唯一较大面积分布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天然林)中的附生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样带调查(共设置12个10 m × 50 m的样带, 记录每个样带内胸径(DBH) ≥ 5 cm树木上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名称、株数及附生高度), 分析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热带针叶林0.6 hm 2面积内共有附生维管植物769株, 分属于7科17属27种, 附生兰科植物和萝摩科植物为优势类群; 2)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聚集分布; 3)附生维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 在中等高度层次(10-20 m)分布最多, 在下层(0-5 m)也有较多的分布; 4)少数附生维管植物对南亚松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如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fordii)、玫瑰毛兰(Eria rosea)、眼树莲(Dischidia chinensis)和铁草鞋(Hoya pottsii)等; 5)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与宿主胸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